《让新能源不再“待岗” 新疆不断提升消纳能力》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01-16
  • 2023年1月1日,新疆电网风电发电量3682万千瓦时、光伏发电量3734万千瓦时,实现“零弃风、零弃光”,风光能源均实现全部上网、全额消纳。

    新疆拥有丰富的新能源资源,作为国家确定的大型油气生产加工和储备基地、大型煤炭煤电煤化工基地、大型风电基地,以及国家能源资源陆上大通道,如何立足实现“双碳”目标,用活资源禀赋优势,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是新疆最为迫切的问题。2022年,新疆电力部门通过不断完善和补强电网网架、做好新能源并网、创新新能源消纳模式等为新疆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探寻路径。

    2022年3月23日,在鄯善750千伏输电线路工程现场,作业人员正在开展绝缘子串安装工作。 谢伟 摄

    让新能源有“路”可走

    截至2023年1月3日,鄯善(吐哈)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已连续安全运行八个半月时间。这是2022年新疆投运的超高压电网建设工程,它打通了鄯善、十三间房地区新能源送出通道,使鄯善新能源接纳能力实现数倍增长,从30万千瓦跃升至200万千瓦。

    翻开我国能源资源的分布图,能源资源与需求的逆向分布跃然纸上。西部能源基地与东中部负荷中心普遍相距1000—3000公里。作为中国的最西北,新疆在群山峻岭、绿洲戈壁之间,有着大量的“油盆”“气田”“煤海”,更是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富矿”。曾几何时,在这里关于能源外送的讨论不绝于耳。修路,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而建设“疆电外送”通道,让新疆能源有路可走就是国家电网公司给出的答案。

    自2010年国家电网公司启动“疆电外送”工作以来,先后已建成新疆与西北主网联网750千伏第一、第二通道、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哈密南—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两交两直”外送通道。与此同时,还持续完善核心骨干网架,加快各级电网建设,在新疆建成750千伏变电站25座,变电容量7300多万千伏安,750千伏输电线路达到8700多千米,750千伏电网覆盖全疆14个地州,全疆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明显提升。至此,新疆形成“内供四环网、外送四通道”的主网架格局,疆电外送能力达到2500万千瓦,外送范围覆盖重庆、江苏、四川、湖南等20个省市。截至2022年度,疆电外送电量已累计1256.6亿千瓦时,新能源外送电量占比超过三成,在保障全国能源安全可靠供应和大气污染防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华能七泉湖光伏一电站50兆瓦光伏板区。 王明慧 摄

    让新能源不再“待岗”

    2022年12月27日,在新疆哈密十三间房,国网哈密供电公司组织人员正在对即将并网的新能源场站进行最后的检查。这里,一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正在建起,一眼望不到边的戈壁荒漠因为有纵横林立的风机呈现出无限的“生机”。

    经历了修“路”热潮,新疆新能源呈现了“井喷”式的发展。截至2022年12月底,新疆电网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装机容量达到4065.5万千瓦,占新疆电网总装机的36.09%,装机规模位居全国前列、西北第一。

    这么庞大的总量,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为积极促进新疆新能源发展,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一方面在充分利用新疆各地区的气候差异、负荷高峰时差,增加各地区新能源机组利用小时数,实现新疆东部与西部、南疆与北疆在昼夜、季节上风光互补、电力互济,做到新能源最大限度利用和优化配置。目前,新疆电网新能源利用率已提升至94.6%。另一方面,坚持新能源发电优先调度,全力保障新能源项目“能并尽并”,畅通接网工程绿色通道,推动配套电网工程和新能源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产,提供全过程一站式服务,确保新能源项目“建成即并网”,全力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

    此外,更是推出应用人工智能(AI)等10余种算法进行新能源功率预测,让新能源发电有了“天气预报”,随时掌握未来一段时间新能源出力和电量情况,进一步促进新能源消纳。落实新疆印发的《完善我区新能源价格机制的方案》,从省内给予补贴政策,为新疆实现“双碳”目标注入一剂“强心剂”。

     

    乌鲁木齐达坂城风电场风机与雪山交相辉映。 王晋魁 摄

    让新能源内消外送“齐头并进”

    2022年9月26日至27日,新疆参与首批次跨省区绿色电力交易,交易绿电1150万千瓦时,为新疆丰富的可再生绿色能源打通了消纳“新通道”,也为更大规模的新疆绿色电能进入全国千百万家用电企业按下了“启动键”。

    2022年迎峰度夏期间,国网新疆电力持续扩大疆电外送规模,将丰富的风、光、煤资源转化成电能输送到远方。2022年全年,在1256.6亿千瓦时疆电外送电量中,新能源外送电量占比超过三成。

    既要让新能源上得了“网”,也要让新能源下好“网”。多年来,新疆电力始终立足疆内疆外“两个市场”,持续通过加大电力市场化和深化电能替代开拓新能源消纳空间,新能源内消外送的“齐头并进”。

    在疆内,积极推进疆内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深化风光水火协调控制,探索燃煤自备电厂与新能源绿色替代交易、跨区富余新能源现货交易、调峰辅助服务市场等模式。结合区域和行业发展,稳妥有序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电能替代,应用“电能替代+需求响应”“新能源+电能替代”等组合技术手段服务消费侧节能降碳,促进地区低碳发展。在疆外,在全力保障好“疆电外送”通道新能源占比的基础上,结合新疆“白天强、夜间弱”时段性外送特点,充分利用输电通道剩余能力组织“疆电外送”助力外省电力供应,帮助用电企业拓宽碳减排路径,助力其转型升级、实现低碳零碳可持续发展。

    如今,在新疆一批批新能源项目建设正酣,一根根电网银线连接四方,将清洁能源源源不断送往各地。

  • 原文来源:https://newenergy.in-en.com/html/newenergy-2418064.shtml
相关报告
  • 《多能源“取长补短”技术破题中国新能源消纳》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11-22
    • 在中国西部地区,越来越多的光与风被转换为电能,与此同时带来消纳、外送、调峰等难题,时下,一项名为“多能源电力系统互补协调调度与控制”的项目在青海完成中期评估,旨在破题中国新能源消纳瓶颈。   中国国家电网青海省电力公司21日透露,该项目的实施对促进青海乃至中国新能源发电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国家电网青海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电网技术中心主任宋锐介绍,该项目利用不同能源资源在能量和功率上的时空互补特性,通过多能源电力系统协调规划、调度与控制,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灵活性,挖掘可再生能源消纳空间。   青海水电资源丰富,太阳能、风能资源得天独厚,拥有可用于光伏发电和风电场建设的荒漠化土地10万平方公里,目前青海已成为世界上光伏电站大规模并网最集中的地区,2018年2月中国官方正式批复同意青海建设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   宋锐介绍,通过研发多能源电力系统互补协调调度与控制系统,利用风、光、水、气、火以及储能等电源互补协调调度与控制,提升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消纳能力5%以上,以减少“弃光弃风”。   据了解,“多能源电力系统互补协调调度与控制”项目于2017年立项,并选择以水电、光伏、风电为主的青海和以火电、光伏、风电为主的新疆为工程示范,数据显示,这两个示范区域内,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超过3400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占比均高于30%。   宋锐表示,未来该项目将陆续推广应用到甘肃、宁夏、山东、四川、云南等中国多个新能源高比例省区,对促进新能源消纳和未来全清洁能源供电实践提供技术支撑。
  • 《风电光伏历史性反超火电装机,多措并举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6-12
    • “近年来,中国可再生能源总体保持了高速度发展、高比例利用、高质量消纳的良好态势,为保障电力供应、促进能源转型发挥了重要作用。”2025年6月5日,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宋宏坤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 截至今年4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了20.17亿千瓦,同比增长58%;风电光伏合计装机达到15.3亿千瓦,历史性超过了火电装机。2024年中国可再生能源的新增装机3.73亿千瓦,约占电力新增总装机的86%;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已经连续两年突破了3亿千瓦,在全球新增装机的占比超过了50%。 界面新闻注意到,《2024-2025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显示,尽管全国新能源利用率继续保持在高位,但全国光伏发电利用率连续两年下降,风电利用率自2023年开始下降。2024年,全国光伏发电利用率为96.8%,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全国风电利用率为95.9%,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 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利用率的下降也同步体现在设备利用小时上。根据《报告》,2024年全国并网风电利用小时为2127小时,同比降低107小时,并网太阳能发电利用小时为1211小时,同比降低81小时。 “2024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3.47万亿千瓦时,约占全部发电量的35%。从近年来的数据情况看,我国风电、光伏发电总体保持了较高的消纳水平,个别年份有所波动,不同地区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宋宏坤说。 作为光伏装机容量全国第一的新能源大省,山东近年来夏季最高用电负荷屡创新高,春秋两季新能源消纳压力逐步加大,新能源出力“午间高、夜间低”的波动特性尤为明显,午间新能源消纳难已成常态。 为此,山东提出“五段式分时电价”,通过在光伏大发时段设置低谷电价,价格最大下浮90%,引导用户主动调整生产时序,积极消纳新能源弃电。2024年,通过分时电价引导山东电网午间增加填谷负荷最高达583.87万千瓦,增加风光等新能源消纳量23亿千瓦时,调节作用显著。 为提升电力系统对新能源消纳能力,宋宏坤介绍,国家能源局统筹推进网源协调发展。有序推进大型清洁能源基地以及跨省区输电工程核准建设,推动一批满足可再生能源接入的电网主网架工程及时纳入规划,督促电网企业优化接网流程,为可再生能源消纳提供有力支撑。 “大家都知道,风电、光伏发电是随机的,需要有调节性电源进行配套。我们充分发挥电网资源配置平台作用,灵活调整调度运行方式,提升省间互济和资源共享能力。” 宋宏坤介绍,去年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专门印发了《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优化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在推动调节资源规划建设、完善调节资源调用方式、健全调节资源参与市场机制等方面,都安排部署了多项重点任务,通过提升电力系统的调节能力和调用水平,支撑2025-2027年年均新增2亿千瓦以上新能源的合理消纳利用,明确到2027年,全国新能源利用率不低于90%。目前,相关工作正在有效推动落实中。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快速发展,特别是分布式光伏比重越来越高。宋宏坤介绍,为此,国家能源局在提升大电网消纳能力的同时,同步加强配电网建设改造,打造坚强灵活网架,提升智能化水平,完善电网调度运行机制,以满足分布式新能源大规模发展要求。 此外,围绕推进用户侧转型升级,国家能源局聚焦群众关心关注的事项,比如分布式光伏接网、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报装,以及绿电绿证的使用等,提出做好电网承载力评估信息公开、健全充电设施用电报装服务机制、强化绿电绿证宣传推广等多项保障服务措施,更好地助力绿电接入、服务绿色出行、促进绿色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