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科学家发现拟核大小会随细菌细胞大小的增加而扩大》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9-06-17
  • 生物扩展(biological scaling)的例子无处不在。随着我们的发育和成长,我们自己的器官和四肢通常随着我们体型的增加而扩大。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在亚细胞水平上,同样的现象也存在于最小的细菌中,在那里,拟核(nucleoid)---包含细菌基因的无膜区域---的大小也随着细菌细胞的大小增加而扩大。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Nucleoid Size Scaling and Intracellular Organization of Translation across Bacteria”。

    由于没有与其他生命形式的生物扩展相关的膜或“包膜(envelope)”,一个多世纪以来,科学家们并不清楚细菌中是否存在扩展现象。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这些研究人员作出结论:在细胞水平上,这种扩展效应存在于不同的细菌种类中,而且细菌细胞在生长上与它们的拟核具有相同的速率,但与DNA含量的变化无关。

    在耶鲁大学分子、细胞与发育生物学系教授Christine Jacobs-Wagner博士的领导下,这些研究人员证实这种扩展特性可能在数十亿年前就已存在,早于胞内膜结构的产生。

    除了同为论文第一作者的Jacobs-Wagner实验室研究生William Gray和Jacobs-Wagner实验室博士后研究员Sander Govers之外,这项研究首次确定了生物扩展存在于生命的所有三个分类学领域:古细菌(Archaea)、真核生物(Eukarya)和如今的细菌(Bacteria)。 这些发现确定了细菌细胞的一般组织原理和生物物理特征,有望为研究细胞构建方式的限制因素提供科学进展。

  • 原文来源: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9286741930515X?via%3Dihub
相关报告
  • 《人类的心脏可能是被病毒搞大的?斯坦福科学家《细胞》子刊新发现》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9-09
    • 在一部名叫《圣诞怪杰》(How the Grinch Stole Christmas)的电影里,金·凯瑞(Jim Carrey)扮演的绿色精灵格林奇“心胸狭窄”,心脏只有人类的1/4大小,他偷走了圣诞节的一切喜悦和美好。不过后来,小镇上的人们向他展示了圣诞节的真正含义(在逆境中彼此相爱),他的心脏膨大到了原来的三倍。 字面意义上的“心变大”,在健康人类身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不过,人类和大猩猩等大型灵长动物在演化过程中,心脏尺寸的确发生了“格林奇式”的转变,相比最初的小型哺乳动物,增加了好几倍。一般认为,更大的心脏增加了血液供应能力,从而一定程度上成就了我们如今相对较大的体型。 最近,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Kitchener Wilson博士与其心血管研究所所长吴庆明(Joseph Wu)教授等科学家合作,揭示了促进心脏变大的一个因素:竟然是默默藏身于我们基因组里的病毒序列。 这些病毒片段来自古老的病毒感染。几千万年,某些逆转录病毒感染了我们的猿类祖先,并把自己的遗传物质插入了宿主的基因组,一直流传下来,被称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 多年来人们认为,DNA里混进来的这些古老搭车客对宿主细胞的发育或功能并无影响。但最近,科学家们开始意识到,其中某些序列对邻近基因的表达很重要,特别 让这支研究团队感兴趣的,是内源性逆转录病毒衍生的一种长链非编码RNA序列,被称为BANCR。除了出现在某些癌症中,BANCR仅仅在人类等少数几种大型灵长动物发育中的心肌细胞里活跃。 心肌细胞是难以再生的心脏细胞,它们的协调收缩导致了心脏跳动。而BANCR特别存在于胎儿心肌细胞中这一事实表明,它对心脏发育十分重要。 “我们利用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研究了BANCR表达在人类、大猩猩、黑猩猩和猕猴的胚胎心肌细胞中的影响,发现它会有助于发育中的心肌细胞进行迁移。” Wilson博士说。 一些有趣的迹象表明,BANCR对心肌细胞迁移的作用会影响心脏大小。 啮齿类动物体内没有BANCR。而研究人员在胚胎小鼠中人工导入BANCR以后,动物发育出的心脏拥有大于正常尺寸的左心室。对大鼠心脏注射一种表达BANCR的病毒,在特定实验条件下,同样导致了心脏的扩张。这些结果进一步表明,BANCR具有促进心脏增大的作用。 此外,研究人员发现有一种叫扩张型心肌病的儿童罕见病,患者心脏异常大而且功能差,表达的BANCR则高于正常水平。这种疾病可能危及生命。研究者谨慎地期望,他们的发现或能应用于未来的可能疗法。 “如今我们有一些证据表明,这种逆转录病毒序列特异地影响了心脏的大小和功能。”Wilson博士总结说,“我们看到,灵长类祖先身上发生了古老的病毒感染,后来所有携带这些序列的灵长动物都有了更大的心脏。” 事实上,我们体内的这类病毒“化石”并不罕见,人类基因组的8%~10%由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组成,是实际编码蛋白质的基因的四五倍。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这些古老病毒感染的残留物可能参与了癌症、精神分裂、多发性硬化等诸多疾病的发生,而它们看来还改变了人类演化的进程,如今从人类胚胎成形之处就开始影响我们。
  • 《科学家在太平洋深处发现巨型单细胞生物新属》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7-06
    • 在英国国家海洋学中心(NOC)、夏威夷大学和日内瓦大学的一项联合项目中,科学家们在太平洋深处发现了两个新属和四个新物种的巨型单细胞异生植物(原生动物属于有孔虫类)。以“Moana”(夏威夷语,意思是海洋)为灵感,其中一个新属的名字为“Moanammina”,第二个因其深渊的栖息地而被命名为“Abyssalia”。 该物种的描述是基于形态学和遗传数据,该物种是由夏威夷大学的远程驾驶车辆Lu'ukai在2018年乘坐RV Kilo Moana号考察西克拉丽奥·克利珀顿区(CCZ)时收集的标本。CCZ的深度为4800至5300 m,占据了太平洋的一大片海底多金属结核矿床,是深海采矿的目标。 来自NOC的主要作者Andrew Gooday指出,他们很高兴找到这些美丽的新型异生植物,用“Moana”这个词来命名似乎很合适。异生植物是在CCZ深渊平原上发现的最常见的大型生物之一,因此选择了第二属的名称来反映这一点。像其他一些有孔虫一样,异生植物构建的壳由它们从周围环境中获得的颗粒组成。这些通常是复杂的结构,可以达到10厘米或更大的尺寸。 Moanammina semicircularis sp.nov.是新属的新种,经过测验,其为茎杆状扇形,高约8厘米,宽约9厘米。另外两个新种,Abyssalia foliformis sp. nov.和 Abyssalia sphaerica sp. nov.,它们分别类似于平坦的叶子和几乎完美的球形,以完全由玻璃海绵针状体构成而闻名。第四个新物种是Psammina tenuis sp. nov.,它具有精致,薄而板状的结构。 Gooday提到,这四个新物种和两个新属已将CCZ深渊中已描述的异生植物的数量增加至17个(占该类全球总数的22%),还有更多的已知物种仍未被描述。太平洋的这一部分显然是异生植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 夏威夷大学马诺亚海洋与地球科学和技术学院(SOEST)的海洋学家Craig Smith强调,这些巨大的单细胞生物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实在令人称奇!我们在海底到处都能看到它们,它们的形状和大小各不相同。他们显然是居住在CCZ中的丰富生物群落的非常重要的成员。在这里,它们为其他生物提供了微生境和潜在的食物来源。如果我们希望完全了解海底采矿对这些海底群落的影响,我们需要对这些奇怪的原生动物的生态学有更多的了解。 Moanammina semicircularis与2017年在CCZ东部发现的另一个标本在基因上相同。因此,这项研究为深海异生植物物种的广泛地理范围(至少约3800 km)首次提供了遗传学确认。 (刁何煜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