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金贤敏团队发现宇称诱导的光子热化带隙》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19-01-24
  • 近期,国际物理学权威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以“Parity-Induced Thermalization Gap in Disordered Ring Lattices”为题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金贤敏团队最新研究成果:在环形晶格中发现宇称诱导的光子热化带隙(PITGap)。这是首次在二维的环形晶格结构中发现存在由宇称诱导对无序免疫的手性对称性,这种对称性进一步使得光子热化带隙得以出现。随着系统尺寸的增加该现象会很快被安德森局域现象所掩盖,研究团体在实验中完整的观察到了这个过程。这项研究进展使得我们对无序、对称性以及局域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热化带隙(ThermalizationGap)描述了对光子统计而言的数值禁区,该概念于2015年首次被提出,并很快在简单的一维晶格的中被验证。金贤敏研究团队通过研究发现,在二维环形晶格的偶宇称结构中同样会出现这种无序免疫的手性对称性,以及出现光子热化带隙:当环形晶格是严格均匀有序时,在该晶格中的光子互关联统计恒定为1,而一旦有无序的引入,光子互关联统计会发生跃变并高于一个界限(带隙上限),并随着无序程度的增加而增加。与之对应的奇宇称结构中光子互关联统计数值在这一过程中就没有跃变的产生。

    从系统的哈密顿量的矩阵形式中可以比较直观的对比出奇偶宇称下环形晶格对称性质的差别,如上图所展示的偶宇称晶格的哈密顿量矩阵可以被重整成块状对角矩阵,如(a)所示,这种块状对角矩阵正是具有无序免疫的手性对称性系统的典型特征。相比之下,对于奇宇称晶格的哈密顿量矩阵却做不到这一点,如(b)所示。

    研究团队通过数值模拟发现对于同一格点数的晶格需要至少100个具有不同无序结构的实验样本的测量才能够比较好地观察出奇偶宇称晶格的光子统计差别。由于偶宇称系统在无序引入时就会使得系统的光子统计跃变到带隙上限之上,而奇宇称系统则不会产生这种强烈的变化,因此在实验中可以观察到奇宇称系统的光子统计数值会小于偶宇称系统的结果。研究团队测量了具有3到6格点的共计480组的环形晶格样本,实验结果表明奇宇称系统的光子统计数值低于偶宇称系统的光子统计下限(带隙上限),换而言之,可以看到奇宇称系统的光子统计数值大小处于偶宇称系统光子统计带隙(上图虚线部分)中。

    在同一无序程度下,研究团队增加系统的尺寸,分别测量了200组具有11和12格点的环形晶格。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每个样本光子会随机局域在任意的一到两个格点中,但同时从统计的结果上看光更偏向于局域在激发格点附近。

    通过对每个格点光子分布的统计情况分析,研究团队证明了奇宇称系统的光子分布统计由于无手性对称性而服从类瑞利分布(Rayleigh-like distribution)而偶宇称系统服从高斯分布。当系统尺寸增加时,由于安德森局域现象的出现,奇偶宇称的系统表现趋同,这也与目前已有的理论内容吻合。

    该工作中的光子互关联统计是基于大量无序样本测试计算得到的,研究团队通过飞秒激光直写技术制备了共计880组样本,并通过对这些样本的测试成功观察到热化带隙的存在,同时在系统尺寸增大时发现了安德森局域的现象。相比于一维晶格的制备,二维晶格的制备在直写工艺上具有更大的技术挑战。该工作的完成与研究团队过去数年所发展的飞秒激光直写制备三维光量子集成芯片的精准技术工艺是分不开的。审稿人高度评价了研究团队为此项发现做出的巨大努力“I highly evaluate the authors' efforts to fabricate and measure several hundreds of devices. I also understand that it would be very hard to make precisely scaled ring-type waveguide lattices with the femtosecond-laser direct writing technique.”该工作也得到PRL分区编辑Reinhold Egger的肯定,认为该工作是该领域中一项重要突破“The paper is clearly a breakthrough in the field.”

    宇称诱导的光子热化带隙(PITGap)的成功发现,使得很多与墒产生有关的问题有望被更深入地探索和认识。例如,晶格中非线性对光子热化的影响,时间维度的光子热化动力学,以及非经典光在手性晶格中的演化等等。更有意思的是,在准晶和赫巴德模型中也许同样存在这种无序免疫对称性以及光子热化带隙,等待被发现。

相关报告
  • 《上海交大张大兵团队揭示大麦MADS1调控外稃和芒发育的作用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01-24
    •     内外稃是禾本科作物特有的花器官,决定籽粒的大小并影响产量。麦类作物稃片顶端还有针状的芒结构,具有保护种子不受鸟类等动物的吞食、促进种子传播和进行光合作用增加籽粒营养物质积累的作用。然而,控制麦类作物内外稃和芒发育的分子和遗传调控网络尚不清楚。     近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张大兵教授团队题为“MADS1-regulated lemma and awn development benefits barley yield”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道了大麦MADS1通过调控外稃和芒的发育影响籽粒大小和产量的机制。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石建新研究员和南京农业大学李刚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张月雅博士和沈超群博士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 本研究通过基因编辑获得了大麦中SEPALLATA类MADS-box基因HvMADS1的突变体,观察发现相对于野生型,突变体的外稃宽度变窄、芒变短,籽粒宽度、厚度和千粒重显著降低。进一步的研究发现,HvMADS1与花器官发育A类调控因子HvAPETALA2(HvAP2)形成蛋白复合体,诱导SHORT INTERNODES(HvSHI)和DROOPING LEAF(HvDL)2个关键下游转录因子的表达,通过调控细胞增殖促进外稃宽度发育和芒的伸长。此外,分析发现HvMADS1在小麦中的同源基因具有保守的生物学功能。
  • 《上海交大报道黑磷制纳米材料 用于神经、血管再生和免疫稳态》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19-12-06
    • 石墨烯(Graphene)是一种二维碳纳米材料,其优异的光学、电学、力学特性,在材料学、微纳加工、生物医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其发现者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近年来,被认为是石墨烯的替代物的黑磷(BP),作为一种新兴的二维材料,因其优越的机电性能、热电性和拓扑特性,在生物医学领域,如药物传递,组织修复和导电材料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尽管黑磷在众多领域都崭露头角,但它在动物体内的生物安全性仍然存在争议。 上海交通大学Fan Cunyi 教授研究团队,近日报道了一种由黑磷和聚己内酯(PCL)组装而成的纳米材料。研究证明,在神经再生的过程中,黑磷复合支架的毒性可以忽略不计,并且在轻度氧化应激条件下,可诱导血管再生和神经再生,并刺激钙依赖性轴突再生和髓鞘形成。该研究成果以题为“Concentrically Integrative Bioassembly of a Three-Dimensional Black Phosphorus Nanoscaffold for Restoring Neurogenesis, Angiogenesis, and Immune Homeostasis”的论文发表在《纳米快报》上(见文后原文链接)。 【一、黑磷复合支架的设计】 研究者首先利用二氯甲烷溶液溶解BP和PCL,超声20分钟后制成纳米悬浮液。研究者将不同比例的BP/PCL溶液通过多个喷嘴喷在旋转的棒状接收器上,并在固化的BP/PCL层上滚动一个微针弧形面板,以创建均匀间隔的排列气孔。BP/PCL纳米支架表面呈现出相对粗糙的分层结构,且层与层之间交错排列(Fig1. b,c)。纳米支架表面布满直径为20μm的小孔。作者认为支架层层交错可以诱导细胞的附着,并且防止外来细胞(如成纤维细胞)进入导管引起轴突定向障碍。支架表面的小孔允许水和氧的自由交换,满足正常轴突发芽的需要。 图1:基于BP的复合支架的制备与表征。(a) 黑磷(BP)/聚己内酯(PCL)纳米材料的制备示意图。将BP/PCL悬浮液从多个喷嘴喷射到旋转模具上,形成支架。当顺时针旋转30度时,翻转的微针电弧面板扣在固化的BP/PCL层上,形成均匀的孔隙排列。植入体内后,支架在体内募集血管生成因子并分散炎症信号。(b, c) BP / PCL支架的表面形貌。 (d, e) TEM显示BP在支架中的存在和分布。 【二、黑磷复合支架的安全性】 为了探究黑磷复合支架的安全性,研究者将支架植入大鼠体内后采集了心脏、肝脏、脾脏、肺、肾和大脑,并通过苏木精和伊红(HE)染色评估组织学变化。比较1% BP/PCL组、0.5% BP/PCL组、0.25% BP/PCL组、PCL组和自体移植物组体内移植后的器官形态,以及毒性阴性对照组(未手术或注射)和毒性阳性对照组(注射四氯化碳)。在阳性对照组中,各器官发生了显著的形态学改变。相反,在BP/PCL支架组、PCL支架组和自体移植物组中,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未见组织学异常。这说明PCL、0.25% BP/PCL、0.5% BP/PCL、1% BP/PCL支架组对主要器官的毒性不显著(Fig.2)。 图2:基于BP的复合支架的体内生物安全性评价。不同的BP/PCL支架和自体移植物植入后主要功能器官(心脏,肝脏,脾脏,肺,肾和大脑)的HE染色。 【三、黑磷复合支架参与免疫调节】 为了评估黑磷复合支架的治疗效果,研究者检测了它们在损伤神经中的抗炎和抗氧化潜力。植入4个月后,将再生的坐骨神经与未完全降解的导管分离。研究者评估了氧化应激和炎症的标记物,血红素oxygenase-1 (HO-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HO-1在活性氧(ROS)产生时调节细胞行为,以维持氧化还原的稳态,TNF-α被用来评估组织的炎症状态) 。结果显示,TNF-α在PCL和1% BP/PCL支架组的表达高于在0.25% BP/PCL、0.5% BP/PCL支架和自体移植物组中的表达。同时,HO-1的表达在0.25% BP/PCL和0.5% BP/PCL支架及自体移植物组中均显著升高。 图3:基于BP的复合支架在体内的免疫调节。 (a)术后4个月1% BP/PCL、0.5% BP/PCL、0.25% BP/PCL、PCL和自体移植物组的HO-1免疫荧光染色。(b)术后4个月1% BP/PCL、0.5% BP/PCL、0.25% BP/PCL、PCL和自体移植物组的TNF-α免疫荧光染色。(c) HO-1和TNF-α相对表达水平。 图4:基于BP的复合支架在体内促进血管生成。 (a,b) 术后4个月1% BP/PCL、0.5% BP/PCL、0.25% BP/PCL、PCL和自体移植物组的CD34和VEGF免疫荧光染色。 (c) CD34和VEGF相对表达水平、微血管密度(MVD)、血管样结构(VLS)区域。 【四、黑磷复合支架促进神经再生】 研究者探究了黑磷复合支架对髓纤维和轴突的再生促进作用。通过HE染色、甲苯二甲苯胺蓝(TB)染色和透射电镜(TEM)等形态分析,研究者发现负载BP的PCL支架促进了轴突伸长和髓鞘增厚(Fig.5)。 图5:基于BP的复合支架再生的坐骨神经在体内的形态、功能和电生理性能。(a) 不同BP基支架和自体移植物组再生的坐骨神经的HE和TB染色。(b) TEM图像显示各的组织再生髓鞘和轴突。(c)有髓鞘的轴突的数量,有髓鞘的轴突平均直径、再生轴突面积、髓鞘厚度、神经传导速度、远端复合运动动作电位、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和退出延迟。 研究者通过免疫荧光技术对神经再生的相关标记物如NF200、Tuj1、GFAP、c-fos和BDNF进行了鉴定,发现黑磷的引入确实有助于神经再生。作者推测,黑磷复合支架所表现出的出色的神经再生能力是由于黑磷复合支架优越的导电性。作者进一步解释,神经组织具有电活性,可以将上游的电脉冲传导到神经分支和效应体。在本研究中,复合支架植入后,对损伤的周围神经产生抗炎、抗氧化和促血管的生成作用。再生过程开始后,生物电逐渐恢复,这种生物电通过复合支架的传导,改善了局部神经突起的延伸、再髓化和微血管的形成。 图6:生物体内纳米支架的神经标记物评价及AR染色研究。(a) NF200和Tuj1免疫荧光染色观察不同BP基支架和自体移植物组再生的坐骨神经。(b)各组大脑GFAP染色。 不同组的坐骨神经茜素红(AR)染色显示钙离子表达和NF200、Tuj1和GFAP的相对表达水平。 图7:生物体内钙信号通路的研究。(a,b) c-fos和BDNF染色检测不同BP基支架和自体移植物组的坐骨神经再生。(c) Ca2+、c-fos和BDNF相对表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