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科学家在大堡礁首次发现500米高珊瑚礁》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11-03
  • 澳大利亚施密特海洋研究所宣布,120多年来首次在大堡礁发现一个巨大的独立珊瑚礁。这片珊瑚礁的高度有500多米,是由施密特海洋研究所的福尔科号科考船发现的。目前福尔科号正在对澳大利亚周围的海洋开展为期12个月的探测。
    10月20日,由詹姆斯库克大学Robin Beaman博士带领的科学家小组在对大堡礁北部海底进行水下测绘时首次发现了该珊瑚礁。10月25日,该团队使用施密特海洋研究所的水下机器人SuBastian开展水下观测,以探索新的珊瑚礁。经海底调查工作获悉,该刀锋状的暗礁底部宽1.5公里,然后向上陡增至500米,最浅深度达到海平面以下仅40米。施密特海洋研究所联合创始人Wendy Schmidt表示,这一意外的发现证实了海洋中的确存在未知的结构和新物种。长期以来,人类对海洋生物的了解非常有限。目前,新技术如同我们的眼睛、耳朵和手一样在深海中工作,为我们提供前所未有的海底探索能力。新的海洋场景正在向我们开放,展示与我们共享这个星球的生态系统和多样的生命形式。
    Beaman博士表示,本次探测工作不仅能直观地看到水下机器人SuBastian的视频,还能绘制详细的珊瑚礁3D地图。
    作为施密特海洋研究所在澳大利亚探测行动的一部分,本次在大堡礁北部深处的航行将持续到11月17日,海底地图将可以通过AusSeabed获取,并将为日本基金会的“大洋地势图海床2030计划”(GEBCO Seabed 2030 Project)贡献力量。
    (冯若燕  编译)

  • 原文来源:https://schmidtocean.org/australian-scientists-discover-500-meter-tall-coral-reef-in-the-great-barrier-reef-first-to-be-discovered-in-over-120-years/
相关报告
  • 《多种珊瑚礁鱼类可抑制大堡礁棘冠海星爆发》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12-17
    • 2021年12月8日,澳大利亚海洋科学研究所(Australian Institute of Marine Science,简称AIMS)的一项新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之上。研究表明帝王鱼、热带鲷鱼和岩鳕鱼等珊瑚礁鱼类有助于控制大堡礁棘冠海星的数量。 棘冠海星(Acanthaster spp)原产于印度太平洋的珊瑚礁地带,以硬珊瑚物种的活组织为食,大量的棘冠海星的存在可能会导致珊瑚的消失。大堡礁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历了4次棘冠海星爆发事件,最近的一次仍在持续中。以往,巨型海蜗牛是人们已知的唯一一种刺冠海星捕食者,而最新的研究表明近100种珊瑚礁生物以海星为食,其中有80种是鱼类,包括广受欢迎的海鲜食品,如帝王鱼、热带鲷鱼和岩鳕鱼。这项研究首次探索了渔业捕捞如何影响海星的数量变化。 首先,研究小组对比了AIMS在开放区和禁止捕捞珊瑚礁区收集的鱼类和海星数量。在禁止捕捞的珊瑚礁地区,帝王鱼、鲷鱼和岩鳕鱼的生物量比开放捕鱼区高1.4到2.1倍,而棘冠海星的生物密度则低近3倍。以往的研究表明,海洋保护区禁止捕捞可能会影响海星的数量,这项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其次,科学家们还将昆士兰农业和渔业部30年间珊瑚礁鱼类捕捞数据与AIMS同期珊瑚礁监测的棘冠海星数量数据进行了比较,发现渔业产量和海星生物量之间具有惊人的耦合关系。在珊瑚礁鱼类生物量较多的地区,棘冠海星的密度增加了。这种关系对于帝王鱼来说非常牢固,尤其是红喉帝王鱼和亮片帝王鱼(Lethrinus miniatus and L. nebulosus),它们都是众所周知的棘冠海星捕食者。对于热带鲷鱼和岩鳕鱼,包括珊瑚鳟鱼(Plectropomus spp.和Variola spp.),这种关系也很明显。 综合上所述,帝王鱼、热带鲷鱼和岩鳕鱼的消失引发了海星数量的增加。这些发现为研究控制大堡礁乃至整个印度—太平洋地区提供了新思路,例如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在这些地区开展有效的渔业管理来保护珊瑚礁免受生物侵害。当下,海星爆发仍然是导致珊瑚流失的一个主要原因,但与气候变化等其他外部压力不同,海星爆发是可以通过减少人为捕捞活动加以控制。结合目前已有的棘冠海星管理干预措施,以渔业为基础的针对性的管理,可有助于进一步控制海星暴发。这些发现对理解海星爆发的驱动因素做出了重大贡献,而导致海星爆发的因素很可能是多重的。长期大规模观测数据以及实验研究是解决这类问题最好的方法,可以进一步促进人们认识海星爆发的复杂机理,并帮助决策者实施有效和高效的管理措施。(熊萍 编译)
  • 《科学家们首次量化研究珊瑚礁关键生态过程》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4-16
    • 珊瑚礁常被称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然而,气候变化和人类威胁(如过度捕捞)导致全球范围内珊瑚礁数量急剧减少,科学家们开始怀疑以后是否还会存在健康的、有“功能性”的珊瑚礁。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了解是什么让珊瑚礁发挥作用。 近期,一个国际研究小组量化研究全球500多个珊瑚礁的五个关键生态过程,并探索了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相关研究成果于4月4日发表在《自然生态学与进化》(Nature Ecology and Evolution)上,主要探讨了评估珊瑚礁功能性的关键因素及其对珊瑚礁功能管理的重要意义。 澳大利亚海洋科学研究所(AIMS)生态统计学家Diego Barneche博士指出,这项研究表明,鱼类群落具有五项关键功能:清除藻类、捕食、生物量生产、氮循环和磷循环,这五项功能本质上是相互关联的。虽然这些过程的表现受到特定珊瑚礁上的珊瑚鱼群落结构的影响,但是没有一个珊瑚礁能够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五个过程的作用。 该研究的主要作者,夏威夷大学马诺亚分校海洋生物学研究所的博士后研究员Nina Schiettekatte也提到,为了理解这一研究结果,可以想象有一个珊瑚礁鱼类群落,小鱼们以藻类为食。这个群落的特点是藻类消耗量大,生物量产量高,但磷循环低,因为这些物种排泄的磷非常少。 研究人员从单个鱼类身上收集数据,并与全世界鱼类群落的大型数据集结合,以获得关于它们如何获得和利用能量和营养物质的详细生物信息。研究发现,全球珊瑚礁的生态过程处于微妙的平衡中,不可能最大化所有过程。 Barneche博士强调,该研究首次量化研究珊瑚礁的多种功能。他们不仅仅是简单地使用鱼类群落的生物量这一保护指标作为珊瑚礁功能的代表,而是着眼于所有不同的组成部分。他们还发现,没有一个单一物种比其他所有物种都重要,在某一位置,至少有一半的物种都很重要。这意味着没有一种单一鱼类对生态系统功能至关重要,但许多当地鱼类都很重要。 研究人员也表示,需要采取一种更细微的方法来保护珊瑚礁,这种方法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物种、生态系统的动态以及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刁何煜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