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刊science,刚柔并济的碳纤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12-16
  • 牵引蛛丝以其强度和韧性的结合而闻名,但这种优势的链接在合成纤维中很难复制。在材料科学中,强度和韧性之间存在矛盾。一般来说,强度高的材料,其韧性较差;韧性高的材料,其强度较低。这种难题,只有通过改进设计原理,使用创新方法才能解决。

    2019年12月13日,德国拜罗伊特大学高分子化学和聚合物研究所Andeas Greiner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发表名为“High strength in combination with high toughness in robust andsustainable polymeric materials”的研究文章。第一作者为江西师范大学的校友廖孝剑,合作作者还包括来自江西师范大学侯豪情教授。

    研究预览:制造业需要高度抗变形和抗断裂的先进材料。该团队克服了人造纤维中的强度和韧性的冲突,制造出多纤维聚丙烯腈纱线,韧性高达137±21J/g、拉伸强度为1236±40MPa。原纤维在有连接分子的张力下退火,其单轴取向近乎完美,对纱线的力学性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原理可用于从其他商业聚合物中制造类似的强韧纤维,并用于生物医学、卫星技术、纺织品、飞机和汽车等应用领域。

    针对该研究成果,来自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制造业期货研究所的Bronwyn Fox发表名为“Making stronger carbon-fiber precusors”的评论文章。他认为超过96%的商业碳纤维来自高温加热(1700°C)和聚丙烯腈(PAN)制成的前体纤维。在此过程中,PAN环化以创建梯形结构,然后将其碳化以生成最终的涡轮层结构。

    碳纤维高强度和刚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体纤维,并受到材料缺陷(孔隙或者异物)的限制。通常需要在拉伸强度和韧性之间进行权衡,Liao等人报告了提高PAN纤维的两种性能的方法,即将多根缠绕在一起的细丝比单根细丝更加坚固。

    具有高强度和高韧性的合成材料是非常少见的,且是非常重要的技术挑战。其中合金、金属玻璃复合材料、碳基材料等是具有这些组合性能的少数材料。通过电纺的方法,可以获得同时具有高强度和高韧性的纳米纤维。然而这些单纳米纤维在实际应用时并不牢固,很难进入商业市场。天然纤维如蜘蛛丝等具有高强度和高韧性,但由于其来源少和价格高等原因也受到限制。

    该团队采用交联结晶相结合的方法制备得到高强度、高韧性的PAN纤维。采用商品化的聚丙烯腈Dolan和二叠氮聚乙二醇(PEG-BA)混合后,对其进行电纺获得连续的纱线。其中PEG-BA作为交联剂,用于“点击”反应,其中PEG-BA的质量分数为0-6%之间。在空气气氛中,160℃下预拉伸。拉伸后的纱线在120°、130°和140°C下进一步退火数小时,获得高强度和高韧性的纱线(i-EASY)。

    纱线的图片和SEM图

    SI数据中的结果表明纱线中PEG-AB的质量分数在0-4%之间对于拉伸直径和退火纱线没有明显的影响。为了分析PEGBA对纱线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了不同含量的PEG-BA的拉伸纱线相对于PAN的韧性和比强度。结果表明,最大应力和模量随着伸缩比(SR)的增加而增加;而韧性不同,与SR的增加并没有线性增长关系。

    强度和韧性的最佳值在4%的PEG-BA、160℃时SR为8、随后在130℃下退火4h的条件下取得。这些纱线(i-EASY)的拉伸强度为1236±40MPa、模量为13.5±1.1GPa、韧性约为137±21J/g,这些组合性能可与牵引绳索相媲美。更为重要的是其拉伸模量高达13.5GPa,非常接近无规晶体PAN纤维的理论极限。

    不同纱线应力-应变曲线对比

    根据研究结果,假设只有在一定数量的PEG-BA作为交联分子存在的情况下,通过拉伸和退火而形成的高纤取向相结合,才能获得高强度、高韧性和高结晶度。显然,在纱线中PAN的结晶度本身不足以实现高强度和高韧性的结合。SI中极化拉曼光谱证实了热拉伸过程引起了PAN大分子沿纱线主轴方向的取向,并与所占比例成正比,纱线从无拉伸时的66.1%增加到SR8时的83.3%。

    为了理解i-EASY力学性能优异的原因,该团队做了一个模型,强调了应变诱导结晶和收缩后无馏分体积的减少,从而导致PAN基质中的PEG-BA大分子扩散到无纤维的表面,此处是高效纤维间反应的最佳位置。过多的PEG-BA可能导致PEG微相结构,这一缺陷结构可能会降低材料的机械性能。

    得到高强度和高韧性双优性能的材料,除了定向和结晶处理外,还需要退火过程。虽然单聚合物纳米纤维能够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但是加工过程中的高难度阻止他们在实际应用程序中的使用。该团队确信,超细聚合物纱线如同文中所示,并不会局限在某一个系统。这项工作接下来的挑战是碳化这些电纺纱线,并测量由此产生的碳纤维性能,结合上述的策略可以创造新一代的高性能碳纤维。

    研究总结:Liao等人将物理和化学方法结合起来,采用少量的PEG-BA进行修饰,制备并研究了多纤化纤维的力学性能,其中PEG-BA部分的质量分数从0到6%之间。结果表明该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高强度和高韧性之间的矛盾,强度达到了0.76-1.27GPa/g/cm3、韧性达到了118到166J/g。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于点击化学交联反应纺丝过程中纤维间的张力计退货过程中的张力的增大。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554798
相关报告
  • 《4M碳纤维采用等离子氧化技术生产碳纤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2-28
    • Woodland Holdings公司(美国田纳西州诺克斯维尔)宣布它已经向特拉华州的国务卿提交了一份修正案,要求将该公司的名称改为4M碳纤维公司,以便更好地反映该公司的一鸣惊人的技术潜力。更名计划将在特拉华州国务卿接受修改方案后生效。该公司还宣布,将把采用等离子氧化技术制造和销售高质量、低成本碳纤维作为战略重点,而不只是许可该技术。 董事长兼首席运营官Rodney Grubb表示:“我们坚信,战略重点使我们有能力充分利用这项技术,同时也符合我们改革碳纤维行业的愿景。” “从这项技术中提取经济和技术价值的最好方法是建立碳纤维生产线。4M公司坚定不移地执行我们的商业化计划,并致力于为股东提供长期价值,”首席执行官Josh Kimmel补充道。 随着4M准备部署其专有的等离子氧化技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碳纤维需求,碳纤维行业的关注度也在持续增长。4M公司声称,与传统氧化技术相比,等离子氧化技术速度快3倍,而使用能量却不到传统技术的三分之一。而且这些声明已经得到了许多家国际碳纤维生产商的验证,该公司正在与多家世界上最大的碳纤维制造商和汽车制造商进行磋商,以作为生产低成本碳纤维的发起方参与进来。
  • 《新加坡A*STAR研发改善碳纤维飞机部件维修的新工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3-25
    • A*Star团队正在帮助专门从事飞机维护、修理和大修的新加坡公司加深对高技术碳纤维部件修理技术的了解。 碳纤维结构的强度足以取代通常由钢制成的航空电子部件。但是,当这些轻质材料损坏时,需要特殊的维修技术,以确保它们仍然能够承受机械负荷。技术人员通常会从缺陷部位切割出楔形块,然后用胶水粘在预先制作好的补丁上。最后,将组件放入称为热压罐的加压烘箱中,以除去挥发性气体并固化粘合剂。 然而,基于热压罐的维修技术不适用于用来维护不能从飞机上移除的超大部件,如机翼或机身。来自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下属新加坡制造技术研究所(SIMTech,Singapore Institute of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的Stefanie Feih和同事现在已经研究了一种在碳纤维结构仍在飞机上的情况下修补碳纤维结构的技术。 该团队研究了一种双真空减压工艺,在贴片顶部放置一个包含内部柔性真空袋的刚性盒子。通过在该腔室中创建第二个不同的真空度,可快速从维修材料中去除挥发性气体。然后将贴片转移到飞机上以完成固化步骤。 “双重真空减压为本已非常复杂的维修方案增添了一个额外的步骤,”Feih说。 “修复过程需要对表面进行高精度的表面温度控制,而且内部特征通常很复杂。进行大规模修复会使过程复杂化。” 最终补丁中的高孔隙率是碳纤维修复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空隙会降低机械强度。研究人员发现,用于粘合修复补片的粘合剂薄膜也可以捕获挥发性气体,从而产生额外的空隙。然而,发现双真空减积工艺几乎完全消除了所有修复几何形状的粘合膜和修补补片中的孔隙率。 “这些调查结果突出了为什么你需要在航空枢纽城市中拥有高技能的劳动力,”Feih说。 “这对于吸引运营商到新加坡至关重要,我们开展了这个项目,以提高对当地公司复合结构维修流程的理解。” Feih及其同事还通过机械测试从简单的层压薄膜到更复杂的楔形形状的配置来检查贴片几何形状的影响。在这里,圆形三维修复在张力下证明本身比简化的二维形状更强。需要进一步研究以确定在飞行期间真实部件所经历的复杂条件下的最佳改进。 补充资料 A*STAR (Agency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Reseach)A*STAR是新加坡最大的研究所。类似中国的中国科学院、德国的马普所,致力于发展领先的科学技术,并将其应用到实际中去。它拥有好多子所,其中包括新加坡制造技术研究所Singapore Institute of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SIMTe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