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所植物基因编辑研究取得新成果》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 陈方
  • 发布时间:2020-09-10
  • 2018年10月1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连发两篇《自然-生物技术》文章,分别运用基因编辑技术精准靶向多个产量和品质性状控制基因的编码区及调控区,加速了野生植物的人工驯化;以及构建新的单碱基编辑系统A3A-PBE,成功在小麦、水稻及马铃薯中实现高效的C-T单碱基编辑。
    在第一篇文章中,中国科学院许操研究组和高彩霞研究组合作,选用天然耐盐碱和抗细菌疮痂病的野生醋栗番茄(Solanum pimpinellifolium) 为基础材料,运用基因编辑技术精准靶向多个产量和品质性状控制基因的编码区及调控区,在不牺牲其对盐碱和疮痂病天然抗性的前提下,将产量和品质性状精准地导入了野生番茄,加速了野生植物的人工驯化。这一研究首次通过基因编辑实现野生植物的快速驯化,为精准设计和创造全新作物提供了新的策略。
    第二篇文章中,高彩霞研究组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利用Cas9变体(nCas9-D10A)融合人类胞嘧啶脱氨酶APOBEC3A(A3A)和尿嘧啶糖基化酶(UGI),构成新的单碱基编辑系统A3A-PBE,成功在小麦、水稻及马铃薯中实现高效的C-T单碱基编辑。利用此技术体系,通过基因枪瞬时转化对小麦抗除草剂基因TaALS和对单倍体诱导基因TaMTL进行编辑,效率分别达到22.5%和16.7%,且TaALS突变体对除草剂表现出显著的抗性;通过农杆菌转化法在水稻中的编辑效率高达82.9%。此外,A3A-PBE可对马铃薯内源基因进行高效编辑。A3A-PBE碱基编辑系统具有高效、宽脱氨化窗口及对靶标C上文无序列偏好性等优势,可拓宽植物单碱基编辑的范围。
    该体系的建立对实现植物基因组大规模体内饱和突变,研究植物基因功能及基因调控元件作用等具有重要的技术支撑意义。
    吴晓燕 摘编自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18-10/20181010121804450.htm
    原文标题:两篇Nature Biotechnology发布中国科学院基因编辑研究新成果

相关报告
  • 《华南植物园在猕猴桃多重高效基因组编辑系统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8-01-19
    • 猕猴桃为我国特有的雌雄异株多年生果树,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风味而成为全球性重要的新兴水果。随着我国及世界猕猴桃产业的发展,如何快速高效的创制优异特色新种质并培育新品种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目前,基于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 / 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关联蛋白( 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associated proteins, CRISPR/Cas )系统发展起来的 CRISPR/Cas9 基因组编辑技术已成为作物遗传改良和基因功能研究的重要工具,但该系统的工作效率在不同的物种中存在较大的差异。在猕猴桃中,目前还没有成熟可用的基因组编辑系统。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博士研究生汪祖鹏在黄宏文研究员和刘义飞副研究员的指导下,经过前期研究基础,建立了一种新的快速高效的成对 sgRNA 的 Cas9 双元表达载体的构建策略,以此产生了包含四个靶向猕猴桃八氢番茄红素脱氢酶基因( AcPDS )的 sgRNA 的成对 sgRNA/Cas9 载体。与先前的成对 sgRNA 克隆方法相比,该策略仅需要合成两种含 sgRNA 的引物,从而大幅降低了成本。该研究进一步比较了两种不同的 sgRNA 表达盒类型 ( 多顺反子 tRNA-sgRNA 体系 (PTG) 和传统 CRISPR 表达盒 ) 在猕猴桃中的基因编辑效率。结果表明,在猕猴桃中 PTG/Cas9 系统的靶标突变效率相比传统的 CRISPR/Cas9 系统高出近 10 倍。最后,研究人员还发现两种系统均能成功地诱导由 G418 抗性愈伤组织再生的猕猴桃幼苗白化表型。该研究首次在猕猴桃中建立了多重高效的 PTG/Cas9 基因组编辑系统,相关研究结果为在其他植物或作物中进行基因组编辑效率的优化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相关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1471847 和 31572092 )和中国科学院 STS 网络计划项目的支持( KFJ-EW-STS-076 )。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在国际植物生物技术领域知名期刊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上。
  • 《昆明植物所总结植物重瓣花形成的分子遗传调控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08-15
    • 演化生物学中一个“恼人之谜(abominable mystery)”就是花器官的神奇出现和多样化(达尔文,1868)。通常,一朵花从内而外包含四类器官:萼片、花瓣、雄蕊和心皮(雌蕊);而被子植物中由萼片和花瓣形成的花被(perianth)形成了异常丰富多彩的展示性组织,对其传粉成功和物种延续至关重要。因应环境因素的高度可变,植物发展出了重瓣花(doubled flower,DF)。DF性状不仅是非常重要的生物学创新性状,也是非常重要的经济学性状,在经济作物特别是包括玫瑰、康乃馨等切花园艺作物中受到强烈人工选择,故而其分子遗传调控机制备受关注。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胡金勇团队长期聚焦植物关键性状如开花时间、花器官等形成与多样性的分子遗传调控机制解析,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并发表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2021)、Plant Cell(2023)、Plant Communications(2024)、Plant Physiology(2023)、Plant Journal(2023)、Horticulture Research(2022a/b)。最近,团队以模式植物拟南芥等花重瓣化的遗传调控机制为核心,系统总结了植物特别是园艺作物重瓣花形成的研究现状和相关基因调控网络;除了很多研究发现的miR172/AP2-like的序列变异造成DF外(图1),其他因素特别是控制干细胞分生组织的WUS-CLV3模块中出现的序列和表达变异也是花瓣数目特别是“超重瓣(super doubled flower)”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当然,如生长激素、温度等也会通过整合染色质稳定性调控因子等来控制DF性状(图2、3)。最后提出,基于团队发展的“自然突变体(natural mutant)”理念,借助于高通量测序如时空组学(spatial transcriptomics)和单细胞组学(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技术、高效基因编辑技术等,构建高效转基因体系,更多DF性状形成调控机制会被揭示,并会有效促进DF等性状的靶向性种质创新。 研究不仅总结了植物花瓣数目多样化形成与维持调控机制和相关基因调控网络,还为进一步解析基于现代组学联合高效编辑技术靶向性开展种质创制提供了新思路。研究成果以Molecular and genetic regulation of petal number variation in plants为题发表于植物学经典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王丹为论文第一作者,昆明植物所胡金勇研究员和董雪副研究员、法国里昂大学Mohammed Bendahmane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昆明植物所博士后仲米财、蒋晓东和崔卫华参与了本项工作。该研究得到了云南省科学技术厅重大科技专项计划(202302AE0902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370578)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B31000000)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