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控能源新品全球亮相,数据中心方案智领能源新未来》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9-11
  • 9月10日,在2025RE+美国国际太阳能展期间,精控能源面向全球首次发布新一代公共事业级储能系统PotisBank-L6.25-AC,并同步推出基于该系统的全新数据中心解决方案,为高能耗数字基础设施提供绿色升级路径,成为数字化时代构建可持续能源基础的重要创新实践。

    全新亮相的PotisBank-L6.25-AC储能系统采用模块化预制设计与高度集成架构,融合智能温控技术,实现能量密度相比传统方案提升约20%。系统支持多箱体灵活并联,适配多元应用场景。其在环保材料应用、低噪声运行与智能运维等方面表现突出,显著降低碳足迹与维护成本,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一套高安全、长寿命、低成本的标准化储能基础设施。

    面对人工智能算力激增和能源结构转型带来的能效与可持续性挑战,精控能源基于PotisBank-L6.25-AC系统推出数据中心专项解决方案,同样实现多项核心突破。针对数据中心连续运行、高负载率、低中断容忍等核心需求,方案具备毫秒级电网切换能力,保障数据中心连续高负载运行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中断风险。依托AI赋能的能源管理平台,实时研判负载变化与电网信息,动态优化储能策略,提升整体能效与经济性。

    在商业推广方面,该方案创新提出联合建设模式,整合精控能源的技术实力与合作伙伴的属地化运营资源,共同构建高可靠储能基础设施。企业突破传统设备供应商角色,推出“技术+资本+本土化”三位一体的服务新模式。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不仅显著降低了数据中心的运营门槛,更将储能系统从“成本中心”转化为“价值中心”,为行业提供了可广泛复制的商业路径。

    精控能源此次发布的不仅是一套技术系统,更标志着储能从备用辅助角色演进为数字基础设施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规模化部署智慧储能,数据中心在保障用能安全稳定之余,还可参与电网调峰、提升绿电消纳能力,成为智慧能源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价值创造者与关键参与者,助力能源系统向更智能、清洁和柔性方向演进。

    未来,精控能源将持续推进全球化战略布局,不断拓展更多储能应用场景,创造更加绿色、高效、可靠的未来!

  • 原文来源:https://chuneng.in-en.com/html/chunengy-48472.shtml
相关报告
  • 《智?领前行 – 博世携多种创新解决方案亮相2021上海车展》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21-04-19
    • 4月19-28日,博世携其多样化的智能交通解决方案亮相上海车展。本次车展,博世将会展出包括高级驾驶辅助解决方案,燃料电池系统、覆盖弱混到纯电动的电动化解决方案以及汽车行业的芯片和传感器解决方案。 欢迎大家莅临国家会展中心6.1号馆博世展台一探究竟。 为行业提供更安全、体验更佳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博世泊车辅助功能 基于博世超声波传感器、环视摄像头系统以及角雷达的产品组合,可实现包括低速紧急制动、倒车自动紧急制动、倒车辅助、3D环视、自动/遥控泊车以及家庭区域自动泊车辅助等多种泊车与低速行驶辅助功能。 博世第六代超声波传感器,利用脉冲回波原理,使用交叉回波信号三角测量的方式可以实现小型停车位的探测(车辆尺寸+60 厘米),探测垂直/斜车位中的障碍物和路缘石,以实现自动泊车和制动功能。其探测范围最小可达15厘米,最远可达5.5米。 环视摄像头系统帮助车辆在泊车和低速行驶时掌握周边环境。使用4个近距离摄像头和1个控制单元,可实现 360°车周环境感知及3D 可视化,配合超声波传感器,可以实现高度自动泊车功能。 制动系统解决方案 博世提供多种制动系统解决方案,包括智能集成制动系统(IPB)、第二代智能助力器(iBooster2)以及ESP®。 智能集成制动系统(IPB)是一款无需真空源的电控液压制动解决方案。它将制动助力和ESP®功能集于一身。不仅为车辆提供强大的动态性能保障,还能帮助电动汽车实现能量回收(最高可达0.3g)。解耦式液压制动系统可实现统一的踏板感。支持制动互联方案,通过车载通讯模块将制动数据上传云端。 第二代智能助力器(iBooster2)是一款不依赖真空源的机电伺服助力机构。iBooster2 适用于各种动力总成解决方案,与ESP® hev协调工作可以获得减速值达0.3g的制动能量回收能力;并可以实现冗余的制动系统来满足高度自动驾驶需求。 ESP® 9.3集成了最新的四核高性能微处理器,集成加速度传感器和数字压力传感器,支持最新的 AUTOSAR 4.x 标准。ESP® hev 在ESP®的功能基础上增加了能量回收。 博世助力中国碳中和,持续布局新能源汽车领域 燃料电池动力模块 氢燃料电池具有燃料加注时间短、续航里程高、零排放等的优点。博世的燃料电池电动解决方案适用于多种车型及性能需求。此次车展期间展出了包括燃料电池电堆,电子空气压缩机、氢气供给模块、氢气尾气传感器、阀等在内的关键零部件,该动力模块功率可达70kw(更高功率产品业已在开发中);功率密度达0.4kw/kg;峰值效率最高可达60%。燃料电池动力模块是首次展出。 燃料电池电堆:该电池堆可为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提供电能。该部件由一片片燃料电池堆叠而成。在这些串联排列于电堆内的每个电池中,连续供入的氢气和空气中的氧气之间发生电化学反应,并将由此产生的能量转化为电能。该反应仅产生水、电和热。不排放如颗粒物或氮氧化物这类的污染物。该燃料电池电堆功率密度高,其额定功率可根据使用案例调整,并可按电池数量扩展。 电子空气压缩机:电子空气压缩机包含两个部件:空压机本体和控制器。为确保系统高效运转,电子空气压缩机将氧气由阴极回路输送到燃料电池堆。空压机本体将空气以一定压力水平按需供给电池堆,从而使电堆进一步产生电能。电子空气压缩机控制器从燃料电池高压直流电网取电,转化为三相交流电,进而驱动空压机本体。 燃料电池控制单元:燃料电池控制单元是燃料电池系统运行的中央控制单元,从车辆控制单元获取电力和热能需求以及系统当前的传感器数值。燃料电池控制单元控制、监控相连的系统部件(如氢气喷射阀、电子空气压缩机、氢气循环泵、传感器等)并提供所需电量。燃料电池控制单元开环和闭环控制软件结合了基于物理模型的功能。快速控制回路可实现现代电动汽车所需的燃料电池高动态运行。 电桥 通过创新性地将电机、电力电子控制器和传动部件整合为一个紧凑型单元,直接驱动车轴,实现了动力总成系统的一体化,使系统不仅变得更加高效,价格也更为经济。一个150kW的电动轴重量仅为87千克,远小于目前正在使用的独立式动力总成配件的驱动系统总重量。与同类产品相比,博世电桥的显著之处在于其兼具极高的峰值性能和优秀的持续性能。换言之,这样的电动动力总成加速性能更好、高速状态的维持时间也更长。同时,一体化的供货方式也极大程度上缩短了整车厂宝贵的开发时间,显著加快电动车的投放速度。 博世互联解决方案让汽车更智能 自动代客泊车方案(AVP) 博世AVP是全球第一个获得政府认可的 SAE-L4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基于场端摄像头基础设施的技术提供实时的全局监控,可以看到每一个死角,有效的提高了安全性。车辆不需要为感知和决策添加额外的硬件,停车场也无需高成本的高精度地图与定位设施,极大地降低成本。配备AVP的停车场也可适配车库增值服务,如车辆清洗、维修和充电等,使未来的停车库更为智慧自动化。 车载计算平台(VCP) 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潮流下,博世推出车载计算平台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安全可靠、多域控制、具备超高算力的高性能软件创新平台;可适应多种电子电气架构,满足面向服务的软件架构与合作开发需求。车载计算平台同时具备丰富的通信资源和存储资源,可作为车内数据中心,并为车载APP服务提供强大的硬件基础。 汽车电子半导体和传感器 博世提供多样化的汽车半导体芯片产品,包括MEMS传感器、系统集成电路、功率半导体器件和IP模块四大模块。MEMS传感器包含惯性传感器、双轴高加速度传感器、高温保险丝驱动芯片、压力传感器等,应用于安全气囊、汽车主动悬架系统等。系统集成电路服务于特定的汽车应用。功率半导体器件包含碳化硅和IGBT,专门应用于电动汽车。IP模块包含硬件加速器、CAN、LIN、Flexray等。
  • 《能源互联网下的数据中心能源供应》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5-27
    • 以“云大物移智链”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助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将会有海量的数据需要感知、存储、加密、传输、调用、计算以及交易。进而,作为数字基础设施的重要载体,新基建——数据中心的存储、计算、运营的“算力”将不断提高。   但伴随“算力”的提高,数据中心的运行能耗及其运行成本也将面临不断攀升的可能。如在发达国家数据中心集约化发展逐渐成熟的趋势下,2019年我国数据中心数量大约有7.4万个,大约能占全球数据中心总量的23%,数据中心机架规模达到227万架,并有增加的趋势。   因此,如果没有全国一盘棋的数据中心的集约化发展顶层规划,以及先进供能技术和节能服务器的规模化应用,在我国数字经济以及新基建发展趋势迅猛的背景下,可以预见,数据中心的能耗占比将高于全球的平均水平,我国数据中心的“能耗大户”的帽子在短期内则难以摘除。因此,我国乃至全球数据中心的节能减排和降低运营成本面临巨大挑战。   进而,“以什么能源及其适配方式来满足数据中心的能耗”,将成为数据中心乃至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作为能源互联网的从业者,除了关注“云大物移智链”等信息技术对能源系统的提质增效外,也需要运用能源互联网视域的方法论,关注未来“云大物移智链”规模化应用后数据中心“提质增效”的能源问题。数据中心的能源系统作为能源系统的典型形态,其也与能源系统的未来业态——能源互联网的发展趋势相辅相成。如此,数据中心能源系统的提质增效,也可以用能源互联网的方法论及视域去阐述和优化,旨在使数据中心能够更加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可再生能源——数据中心能源供应的必然趋势   能源互联网的一个重要标签,就是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利用,而数据中心作为能耗大户,在可再生能源使用上有着主动和被动的驱动力。   随着风电、光电、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成熟以及成本的下降,传输通道和功率预测调控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电力市场化交易机制的不断完善,可再生能源向数据中心供应能源的技术路线将不断成熟。   全球来看,现有以可再生能源给数据中心供电的方式,包括自建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直接向发电企业采购绿电、采购绿色电力证书以及电力现货市场化交易等方式。但是,我国煤电为主的能源电力结构,制约着数据中心对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据测算,2018年我国数据中心可再生能源供电量占数据中心总用电量的22.95%,比例小于同期全国社会总用电量中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重。   我国大部分数据中心分布于可再生能源在全社会电力消费量占比较低的省市,如北京、广东、浙江、江苏等地。为提高数据中心清洁能源应用比例,2019年,国家工信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绿色数据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提出,鼓励数据中心直接与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开展电力交易,购买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提高数据中心清洁能源的应用比例。   再如,我国贵州的“数字经济”近几年快速发展,离不开其“凉爽、多水”的生态环境和能源资源优势,给数据中心的布置创造了天然的优良条件。一是贵州全年气温适中,夏季较为凉爽,可以降低数据中心的空调能耗和成本;二是丰富的水力资源,以及较其他省份便宜一半以上的水电成本优势,为大数据及其相关企业的发展降低了运营成本。   内蒙古则拥有全国省级独立电网——蒙西电网,以及丰富的风光资源,其输配电价可直接进行电力市场交易,在内蒙,数据中心和大数据企业可享受0.26元/度电价优惠,可大大节省数据中心的运营成本。   另外,为吸引数据中心落地,助推数字经济新动能的发展,多地还对数据中心用电给予补贴,比如2019年山东省数据中心用电价格补贴后为0.33元/kWh、河南省正实施补贴细则,拟定数据中心的用电可降到0.33元/kWh。   但是,数据中心供电的绿色化,并不代表数据中心的低能耗。对于绿色能源的使用,虽然可以降低数据中心服务供应商的成本,也有益于绿色数据中心的建设。但从能量守恒看,数据中心的能耗与能效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甚至,对于计算节点而言,由于绿色能源的过分使用,还可能导致供能系统的冗余设计及其附带高能耗,以及降低某些计算节点的可靠性。所以,在保证数据中心利用绿色能源最大化的同时,供能系统的能效优化以及节点的可靠性,也是数据中心设计调度策略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另一方面,100%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初投资及运维费用也是比较大的。   因此,数据中心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需要考虑多种能源协同组合,这也是未来可再生能源应用于数据中心所面临的重要挑战;另外,数据中心末端设备多用直流供电,随着我国直流输配电技术的发展以及直流用电设备的成熟,直流数据中心的模式将会对数据中心的能效产生积极影响,也有益于数据中心对本址内外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天然气——数据中心供能的备用补充   能源互联网定义以电为中心,并集成冷、热、电、气等能源,实现系统综合能源效率的提升。那么,数据中心的能源供应,应是因地制宜的,也应是以提高能源系统综合效率为目标的。   为贴近用户提高服务质量,以及带宽资源的限制,一些数据中心仍需要建立在经济发达地区。但如前述,经济发达的地区往往没有本址可再生能源资源,而且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发展较为成熟,往往电力资源紧张,电网增量有限,如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以及新兴经济带等。因此,需要部分替代能源,以缓解数据中心电力供应紧张的形势。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综合能源利用率高,且系统输出的热电比与数据中心的末端需求的冷电比负荷特征十分匹配,进而,能够优化联供供能系统的设备利用率以及数据中心的系统能效。   实际上,2017年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的意见》中,就提出了鼓励天然气在产业园区、交通枢纽、医院和数据中心的应用。同时,由于节能环保的要求,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格的下降,国内在建或已经建成了多个天然气分布式能源与数据中心相结合的工程,如北京世纪互联数据中心、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数据中心、上海腾讯青浦数据中心、中国联通(5.030, 0.00, 0.00%)德清数据中心和广州超算中心,等等。其中,上海腾讯青浦数据中心的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的供电量,已占到整个数据中心供电量的39%,制冷量占到30%。   但由于气价波动、气源供应、运行设计以及系统性规划的缺乏,加之对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性能评价的认识不足(比如,对于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1m³天然气 可以等效为4~10kwh电力,具体需要根据联供系统具体的形式来确定,这将对联供系统的热经济性评价带来不小影响),部分项目实际运行的效益也受到一些争议。如某数据中心就因气价波动、规划不合理导致了设备利用率低、系统经济效益不佳的问题。   因此,天然气联供系统的设计,需要基于数据中心的负荷特性,要避免“大马拉小车”等设计不合理问题造成的设备利用率低、经济效益差等问题的出现。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高,国际天然气市场来看以及南海可燃冰的开发,天然气的资源端和供应端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应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及负荷特性,合理构建基于天然气联供以及优质电力的数据中心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系统,进而实现数据中心供能的高效化、低成本和清洁化。   产消者视角——构建融合数据中心的综合能源系统   能源互联网在除了基于能的梯级利用外,也为能源的商品化提供广阔的舞台,在消费能源的同时,也具备能源的供应能力,那么,数据中心是一个怎样的产消者呢?   对有条件的地区,应基于“产消者”视角,做好数据中心综合能源系统的顶层设计。数据中心完全可以被看作一个具有能源生产和消费双重身份的“产消者”。一方面,作为能源消费者,数据中心节能降耗的首要任务就是负荷侧能耗的降低。具体措施包括采用更节能的机架、服务器及运行策略、配电系统和空调系统的优化,甚至自然或免费冷源的使用,等等。   另一方面,作为能源生产者,数据中心也可以供能。实际上,数据中心的微处理器、存储器、逆变器、主板、风扇的散热温度,在85℃~30℃之间,而且高性能数据中心的散热强度甚至可高达10000W/㎡,即数据中心的散热余热,可占到数据中心总耗电的40%以上。因此,热工视角下,如果这些余热得以有效利用,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中低品位热源。   近年来,随着压缩式热泵、高效换热(肋片换热器、热管)、相变蓄能与水蓄能等中低品位热能高效回收与利用技术的发展,使数据中心的余热回收成为可能。比如北欧一些国家,已经应用热泵技术回收数据中心大量的低品位热源余热,用于周边建筑的采暖、生活热水或游泳池水温的加热,如此,节省建筑采暖费用的同时,还能够降低数据中心散热能耗。再如,按现有数据中心规模,我国北方地区数据中心的可回收余热总量约有10GW,这意味着,不需要再消费另外能源,便可实现3亿㎡左右建筑的供暖,并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约1000万吨。   但是,作为“产消者”的数据中心,既要考虑自身能效的提升,又要考虑上下游能源的供应和需求,例如上游能源资源功率和价格波动的特性,能够利用能源种类、数量等;下游要考虑负荷的种类、波动、用能成本及可靠性、社会环境效益等,其节能减排的措施会变得复杂。但是从全局优化的角度看,产消者视域下数据中心综合能源系统的效率会大大提高,运营成本也会实现优化,同时能够与周边能源供应与消费形成良好互动,实现上下游能源系统节能减排的共赢。   因此,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应将数据中心能源系统的规划,提前纳入所在园区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规划或城市建设及供暖规划,统一施策,这样,不光有利于提供更加优质的综合能源及服务,解决数据中心高能耗、低能效的问题,也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招商引资具积极的推动作用。      健全评价体系——打造数据中心能源系统的指导原则   数据中心作为一个典型的能源系统,与能源互联网一样,更精细、更全面能源系统的多目标优化及评价,是“能源不可能三角”约束下数据中心提质增效的应有之义。   在数据中心综合能源系统的综合评价方面,电能利用效率(PUE)、电能使用效率(EEUE)或基础设施效率(DCiE),是数据中心能耗水平的主要评价指标,但其仅停留在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视角,尚没有从熵、?的视角去分析和挖掘数据中心能源系统的能效。而且PUE所衡量的,只是输入到IT设备的能耗与数据中心总输入能耗之间的关系,并不能全面比较数据中心能源系统的有效输出与系统总输入之间的关系。同时,数据中心的PUE评价,并没有考虑数据中心的碳排放,而新制定的CUE标准,也只是考虑碳排放而没有涉及数据中心的能源能效。还有,Performance/Watt或者Dollar/Watt指标,分别评价的是数据中心单位能耗所提供的性能和收益。   同时,数据中心在考虑高效、经济运行的同时,应尽量实现绿色运行。如此,会出现不同属性评价和优化指标“相悖”之间的权衡问题。比如,数据中心能耗优化目标一般包括:最大化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最小化能源成本、最小化碳排量,而这三者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和相悖性。另外,“数据中心绿色等级认证”,虽然从能源效率、节能技术、绿色管理等维度对数据中心进行了综合评估,但仍难以清晰揭示数据中心能源系统的能流分布及用于系统的综合优化。   另外,我国的数据中心,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也逐渐形成了数据中心的标准体系。现有数据中心能效的相关标准包括:数据中心能源管理效果评价导则、数据中心能源利用测量和评估规、云计算数据中心能效评估方法、数据中心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数据中心能源效率限额、能效及排放技术要求和评测方法、数据中心制冷与空调设计标准、数据中心资源利用第3部分:电能能效要求和测量方法、电信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的能耗测评方法、绿色数据中心评价标准等。   但是,相对于数据中心的快速建设及信息通信技术的更新迭代速度,数据中心“能效”方面的标准还相对不足,特别是数据中心能效方面的国标和行业标准还有较大欠缺,未能跟上数据中心IT设备的更新速度。因此,需要建立健全数据中心的能耗优化评价指标,以及面向不同等级及气候区域的数据中心能效评价标准。   顶层规划——数据中心提质增效的必要环节   顶层规划不光是能源互联网、综合能源系统的必要环节,更是新基建数据中心规模快速发展下提质增效的重要环节,数据中心的顶层规划,应与其能源系统的顶层设计统筹考虑。   据统计,相对于发达国家,目前我国多数数据中心的资源利用率较低。主要原因可归结为,数据中心为了追求高性能、保证服务质量和可靠性,通常采用冗余的设计运行策略。因此,不论当前负载如何,大多服务器都将处于冗余、待机的运行状态。进而,加之数据中心在全国层面不太均衡的发展建设,导致我国数据中心较低的低资源利用率,导致巨大的资源浪费的同时,也会加重数据中心冷却系统、配电装置等配套设备能耗的投入,致使数据中心的能耗成本可达到数据中心运行成本的50%左右。   因此,数据中心能源供应的提质增效,首先要解决好数据中心的利用率问题,而数据中心利用率的提高,重点也在于做好全面、合理的数据中心规划。   一方面,随着新基建的开展和落实,数据中心的建设势必会在全国各地快速上马。因此,需要做好数据中心建设的顶层规划。在满足市场有效需求前提下,积极统筹、合理控制各地据中心的数量和规模,尽可能地优化数据中心可承载的带宽和资源量,尽可能地避免数据中心结构性过剩与业务量不均衡的问题,保证全国数据中心平均利用率的提高。   另一方面,要做好数据中心“算力”、“能效”、“成本”的同步优化。过去由于对“算力”的注重,对数据中心的优化,往往是基于IT负载调度供电系统的优化,即一个局部的单目标优化,很可能会带来其他子系统性能的降低。如单纯优化数据中心的计算系统,通常是在配套设备冗余保证条件下,而这无疑将导致制冷设备等配套设施的过大设计以及运行成本的增加。   其次,数据中心的建设要统筹集中式与分布式并存。随着全国各地数据服务请求的爆发式增加,特别是5G及边缘计算技术的发展,数据中心也有从集中式转为分布式的现象。而基于地理分布的数据中心结构性布局,能够更好地匹配区域电价的时空差异、不同数据中心计算能力和带宽的差异,以及服务请求的时延差异等,进而可以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计算服务。同时,经过对数据中心“算力”的合理布局、需求侧响应调度机制的应用,以及未来数据中心“算力”的削峰填谷与互联共享等市场化手段,可以从宏观上有效优化数据中心的计算能耗,提高数据中心的能效水平以及利用率。   另外,国家电网公司倡导的面向社会服务“多站融合”的建设与运营模式,也给数据中心在全寿命周期内的“提质增效”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多站融合,就是将变电站、充换电站、储能站和数据中心等集于一体,实现共建、共享、共治和共赢。随着分布式电网的建设与发展,变电站的功能将包括储能、电力变换等功能,能量的传输也从单向变成了双向,电力的调度就变得非常复杂,所需要采集的数据也剧烈增加。因此,在储能站的基础之上,还可配合数据中心的建设。同时,数据中心可以在服务电网自身的能量分配与管控外,还可以作为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实现其他行业的数据服务。(来源:能源杂志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