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臭氧污染重在做好两个协同》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lifs
  • 发布时间:2020-07-10
  • 近年来,臭氧问题凸显,已经成为影响全国夏季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美国在上世纪50年代曾经历过严重的臭氧污染,1955年洛杉矶光化学烟雾暴发期间,臭氧浓度峰值高达0.65ppm左右。为了解决光化学污染问题,1959年加州制定了全美第一个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把臭氧浓度控制放在首位。在过去几十年中,美国在臭氧治理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2019年臭氧日最大8小时平均浓度为0.064ppm(相当于125.6微克/立方米),与1980年水平相比下降了35%。在美国治理臭氧的经验中,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协同:区域协同治理和前体污染物协同减排。   高架源输送影响大,缺乏协同使得臭氧难达标   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是生成臭氧的前体污染物,美国加州就把控制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减少机动车排放;二是将固定源管控重点放在VOCs减排上。这一策略在洛杉矶取得了很好的阶段性效果,也影响了美国初期的臭氧治理方向。问题也随之出现,1990年之前,美国环保局要求各州尽最大可能减少VOCs排放,但对NOx重视不足。同时,各州也处于各自单打独斗的属地管理模式。   初期策略对协同治理的忽视使得臭氧控制很快遇到了瓶颈。因为受到高架源排放NOx的输送影响,东部各州有众多臭氧超标的城市无法实现达标。评估结果显示,宾夕法尼亚州的臭氧超标65%是由区域传输造成的,而对于一些面积较小的州,受周边区域影响可高达85%-88%。所以,以大城市为核心进行属地管理、减少VOCs排放为主的管控思路在这些地区没有产生很好的效果。   建立区域协同机制,灵活选择达标措施   1990年,《清洁空气法案》的修订标志着美国在臭氧污染管控方面实现了从属地管理到区域协同控制的方向性转变。新修法案提出划定臭氧传输区域,并授权在臭氧污染严重的东北部11个州和华盛顿特区建立区域管理机构——臭氧传输委员会,协调制定区域减排策略并督促实施。   区域管理机构发挥了两方面的作用。第一,促成区域传输影响的共识,建立科学决策基础。区域机构牵头和资助开展研究,成立了专门的臭氧传输评估小组,利用空气质量模型结果来解决传输影响问题的认知争端,增强共识;识别有效的减排措施,优化区域策略组合。第二,在区域内制定和同步实施减排计划,包括提升燃油品质和加严车辆排放标准等,还针对可产生区域影响的固定源(电厂和重点工业排放源)进行总量控制。   在促成科学决策方面,评估小组指出,臭氧区域传输影响不仅存在于东部各州之间,东部处于中部各州的夏季下风向,需要位于上风向的高架源减少NOx排放才能有助于东部各州臭氧达标。这使得联邦政府制定了新政策NOx SIP Call计划(State Implementation Plan, SIP),让上风向各州修改实施计划。这一新政扩大了区域管控的范围,覆盖了美国东部臭氧不达标或者对其他州的臭氧不达标问题有显著影响的区域。   在制定和实施区域同步减排计划方面,NOx SIP Call计划要求受控各州自2003年,在每年的臭氧高污染时段(5 月-9月)削减 NOx 排放,并为每个州设定夏季排放总量上限。为了促成各州减排行动的开展,美国采取行政命令和市场机制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国家层面对州执行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达标提出明确要求,对不能达到要求的州,美国环保局可以介入甚至强制执行联邦计划,冻结大排放项目的建设,中断高速公路建设款项,设计更加严格的准入机制等。另一方面,允许各州灵活开展达标措施组合,可以通过排污交易市场来选择成本最优、效果最好的减排方式,从而降低企业减排成本和州达标成本。   前体污染物协同减排,标准迭代更新   臭氧污染生成机制较为复杂,不同地区的特征各异,即使同一地区的不同时间点也不一样,会随着气象条件、污染排放和反应特征的变化而变化。由于这种复杂性,必须制定VOCs与NOx的协同减排策略,否则可能出现“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情况,导致臭氧浓度不降反升。   北美对流层臭氧研究的评估报告认为,VOCs控制(或辅以NOx控制)对缓解城市区域的局地臭氧污染很有帮助,但区域臭氧污染控制必须减少高架源的NOx排放。   美国实施的臭氧控制措施众多,覆盖了移动源、工业点源与电厂等主要排放贡献源。其中,移动源控制包括油品和排放标准提升、针对重卡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的清洁柴油机计划等,大幅减少了NOx与VOCs排放;针对工业行业的措施旨在减少VOCs排放,包括在有机化工行业应用最佳可得控制技术,对溶剂与涂料行业进行严格管控等;针对电力行业的主要控制策略均为区域性政策,也就是前文所述的臭氧传输委员会建立后实施的区域NOx减排项目和NOx SIP Call计划。此外,美国还在工业行业推广合理可用的控制技术,在酸雨计划项目中推行电厂减排,这些全国范围内实施的政策也可以减少NOx排放。   美国对前体污染物双管齐下的措施组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排放下降趋势显著。1997年-2004年,氮氧化物排放减少了25%,VOCs排放减少了21%,基本实现了协同控制与同步减排。相应地,在NOx SIP Call计划覆盖区域,电力行业排放量下降显著,臭氧浓度降低的幅度显著高于其他区域。   此后,这些区域协同减排的措施仍然延续,并为了顺应不断加严的臭氧浓度限值标准迭代更新。2005年,美国环保局发布了《清洁空气州际法规》,旨在对美国东部地区的电力行业NOx排放进行大幅度总量削减,要求对比基准年2003年,减少50%的NOx排放;2015年,又发布了《跨州空气污染法规》,进一步扩大管控范围至27个州,仍然主要针对电厂排放进行管控。   美国经验对我国臭氧治理的启示   基于美国臭氧污染治理的经验发现,其成功的关键要素在于两个协同——建立区域协同治理的机制和实施前体物协同减排的措施组合。   目前,我国也已经具备了相应的基础,重点区域协调机制和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环境管理局的设立为区域协同治理提供了基础,大气污染防治总理基金项目也为“2+26”城市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笔者建议,我国应进一步扩大和深化重点区域协调机制,基于区域臭氧污染生成和传输的科学评估来制定区域最优策略,并从区域整体的角度统筹政策实施,确保前体污染物NOx和VOCs长期同步下降。此外,发挥不同层级和不同手段的管控优势,将多种污染物根据其所属的源类别和特点分属地方和区域进行分级管控,在推行区域总量减排的同时也允许地方制定灵活的达标策略,利用市场机制降低治理成本。

相关报告
  • 《今年以来全国臭氧污染明显加重怎么解决》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17-08-30
    • 新华网北京8月7日电(记者 曹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信息显示,2017年,全国臭氧超标率明显增加,峰值浓度出现明显抬升。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大气室高级工程师孟晓艳接受《环境与生活》杂志记者采访时说,从2013年以来,三大重点区域(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中,京津冀和长三角臭氧浓度有显著的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2017年上升最为显著;珠三角在2013年至2016年的前5个月的臭氧污染总体平稳,但2017年有大幅上升。今年前5个月,全国338城市臭氧日最大8小时浓度同比上升的主要是南方城市,但北方多个城市也出现臭氧浓度大幅上升现象。 孟晓艳说,从污染物浓度对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贡献量的影响来看,2017年1至5月京津冀的首要污染物第一是PM2.5,第二是臭氧;珠三角和长三角首要污染物第一都是臭氧。2013年至2017年前5个月全国臭氧超标城市数量明显增加,说明2017年臭氧污染比前几年有所提前,全国臭氧超标率明显增加,峰值浓度也出现明显抬升。 环保部上月发布的2017年上半年338城市空气质量数据也显示,6种主要污染物中,臭氧日最大8小时平均浓度指标上升幅度最大。 由北京大学统计科学中心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近日完成的第四份关于国内重点区域空气质量状况评估报告也指出,京津冀区域全年8小时臭氧浓度在2016年均超过70微克/立方米,其中夏季均超过107微克/立方米。8小时臭氧浓度在2017年春季又比2016年同期在三个区域均升高了7.5%以上。报告指出,“这说明在PM2.5相对较低的夏季,京津冀又开始面临臭氧污染的困局。” 但孟晓艳也认为,从污染物浓度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来看,虽然臭氧的贡献量在逐年上升,但PM2.5和PM10对综合指数的贡献仍然大于臭氧。 根据我国空气质量监测标准,臭氧1小时平均浓度超过200微克/立方米即为超标;当某日臭氧浓度的最大8小时平均值超过160微克/立方米,则确定当日出现臭氧污染。 目前的科学研究一般认为,我国城市臭氧污染的成因比较复杂。内因是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在空气中进行复杂的光化学反应形成,外因则是高温、强太阳辐射等气象条件。另外,区域传输也是污染形成的原因。通过臭氧的形成机制,可以推断出臭氧污染通常出现在天气晴朗的夏季城市。机动车排出的尾气中同时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是形成臭氧的绝佳条件。 臭氧污染怎么得到根本解决?北大研究团队建议,像管控PM2.5一样管控臭氧,对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主要污染区域设定臭氧改善的具体数值目标,以便采取有力措施及时遏制污染趋势、有效降低臭氧浓度。 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孝炎在近期的一次清洁空气论坛上指出,在当前污染源不可能下降很多的情况下,当务之急是总结这几年哪些气象条件下容易出现重污染过程,哪些重污染源在重污染气象条件经过的地区。如果正好在某一个气象点的路径上,能不能考虑搬迁?但企业搬迁要避免石油化工与钢铁连在一起。 孟晓艳说,“大气十条”要求控制臭氧生成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等的排放。我国对臭氧污染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出台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政策标准和大幅度削减氮氧化物排放等。但是近年来臭氧浓度趋高,说明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控制力度不匹配。挥发性有机物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未来还需加强。 针对个人防护,由于目前尚未找到对高浓度臭氧的有效防护办法,学术界对公众的提醒大多只能强调“少外出”。也有人认为,短时间的接触不会对人体产生永久损伤,在没有明显闻到异味的前提下,公众不必过于担心。 新闻背景:臭氧是怎样形成的? 新华网北京8月8日电(记者 曹滢)臭氧是一种淡蓝色、有刺激性的气体。在距离地面10至50千米高空的臭氧层中,可以吸收紫外光线,保护人体不受侵害;近地面的高浓度臭氧会对生物产生危害,损害人的呼吸道和粘膜。 根据我国空气质量监测标准,臭氧1小时平均浓度超过200微克/立方米即为超标;当某日臭氧浓度的最大8小时平均值超过160微克/立方米,则确定当日出现臭氧污染。 目前科学研究一般认为,我国城市臭氧污染的成因比较复杂。内因是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在空气中进行复杂的光化学反应形成,外因则是高温、强太阳辐射等气象条件。另外,区域传输也是污染形成的原因。 通过臭氧的形成机制,可以推断出臭氧污染通常出现在天气晴朗的夏季城市。机动车排出的尾气中同时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是形成臭氧的绝佳条件。而现实监测情况也反映,在夏秋季节气象条件下,臭氧影响会比较显著,到了晚秋和冬季,阳光强度已不利于臭氧生成。当气象条件不利时,高浓度的一次污染物快速转化为PM2.5,甚至出现重污染。 历史资料显示,人们第一次认识臭氧污染是在1943年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中。当时大量烟雾笼罩了洛杉矶市中心,人们感到双眼刺痛、喉咙像被刮擦过。由于正值二战期间,人们以为是日军用化学武器袭击。但是直到1952年,加州理工学院的化学家才研究揭示出,真正的原因是炼油厂和机动车排放的碳氢化合物与燃烧过程排放的氮氧化物在阳光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了高浓度的臭氧。 在我国,上世纪80年代兰州西固出现了臭氧浓度高值,这是我国首次开展臭氧调查研究。当时兰州机动车保有量很低,主要来源于石化企业和发电厂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在高原紫外线的作用下,产生大量臭氧。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从2008年起组织天津、上海、重庆、广东省、广州、深圳、南京、苏州、宁波等9个城市或地区,开展了臭氧试点监测工作。2013年起,我国已有338个城市的1436个城市评价点开展臭氧监测,另外还有16个背景站、96个区域站相继开展臭氧监测。
  • 《臭氧成多地首要污染物——臭氧污染高发 协同控制迫在眉睫 》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APC
    • 发布时间:2018-06-27
    • 尽管一场降雨洗去了京城的炽热,但北京市环保局预测,6月4日,臭氧是北京空气的首要污染物。“中标”的并非仅限北京,据生态环境部通报,受持续高温和近地面偏南风输送影响,京津冀大部、山东大部和河南北部部分城市可能出现臭氧轻至中度污染。  据预测,6月4日—15日,我国长三角、华南、西北和东北区域的首要污染物都有臭氧的身影。    为何天气转暖、阳光灿烂,臭氧就会不请自来?我国臭氧污染现状如何,该如何治理和控制?   隐藏在蓝天白云下的臭氧污染    近地面的低空臭氧,究竟来自哪里?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唐孝炎解释说,在温度较高、日照相对较强时,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经紫外线照射发生光化学反应,就生成了臭氧。 因此,晴空万里、艳阳高照、紫外线强烈的夏天,特别容易生成臭氧污染。 “从发达国家臭氧污染治理经验看,只要持续推进氮氧化物和VOCs减排,长期看,臭氧浓度将逐渐下降;短期看,臭氧浓度可能还会受天气、前体物浓度比例等因素影响出现较大波动。”刘志全说。 刘志全说,下一步,我国将加强对臭氧污染的治理和管控。措施包括加快推进光化学监测网建设,在重点区域和城市开展VOCs例行监测,加强工业园区、重点污染源的VOCs排放监督性监测,摸清臭氧来源和主要影响因素,为臭氧污染治理提供决策支撑;推进臭氧和PM2.5污染协同治理;强化氮氧化物和VOCs排放重点行业、领域治理,尤其是加强VOCs治理短板。“现在正在加快步伐,加大治理力度。VOCs治理量大面广,不仅有工业,还有生活源的,包括装修涂料、餐饮等都有VOCs排放,治理起来是要有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