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制造业不景气,中国有望在两年内增加5000万吨/年的扁钢产能》

  • 来源专题:一带一路冶金门户
  • 编译者: 吴崇浩
  • 发布时间:2020-06-12
  • 尽管制造业低迷对扁钢价格造成压力,但普拉茨中国有望在未来两年内委托超过5000万吨/年的新热轧带钢生产能力,标准普尔全球平台估计星期三,中国普氏计算,今年将委托10家新的热带钢厂,总产能为2260万吨/年,2021年将委托另外8家热带钢厂,总产能为2820万吨/年显示。这些新项目是在年新增产能2650万吨之后2019年。这意味着在三年内,中国将新增7730万吨/年的扁钢生产量容量。但是与此同时,中国和海外的制造业都在苦苦挣扎,冠状病毒正加剧这种局面流行病一个结果,在202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制造业对扁钢的需求可能会持续低迷,尤其是汽车行业硬。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3月份,中宽幅热轧钢卷产量同比增长11%,达到3985万吨。尽管由于COVID-19爆发,中国本季度大部分时间处于封锁状态。一些市场人士将产量上升归因于人权委员会的产能扩大需求自3月下旬以来,随着多个国家越来越多地实施封锁,中国以外的地区也逐渐枯竭。自4月初以来,中国钢厂被迫进一步削减出口报价,尽管国内情况有所改善然而,市场, 由于来自其他国家的激烈竞争,这些报价仍然太高,无法达成任何交易,使中国丧失了出口能力,无法抵消国内供应过剩的影响市场。一些市场人士表示,考虑到人权委员会的崛起,今年大部分时间中国人权委员会市场可能会持续供过于求的局面产能和制造业活动低迷。因此,最近国内人权委员会利润率的改善不大可能是持续。国内普氏数据显示,4月大部分时间,人权委员会的利润率都低于盈亏平衡水平,但自本月中旬以来有所回升,4月20日达到23.69美元/公吨的近期高点显示。替换, 理论上,大多数正在建设新热轧带钢厂的钢厂正在进行生铁和粗钢产能的更换,要么关闭现有设施,要么从其他钢厂购买生铁和粗钢产能配额磨坊。用于例子,河北钢铁(鹤岗)计划在其位于中国河北北部的绿地综合老亭钢厂投产一座年产400万吨热连轧机组,生产2050毫米宽的材料省2020年下半年,两台高炉和两台转炉中的第一台投产,年产量488万吨生铁和498万吨/年粗钢产能。这些新设施是根据鹤岗四家子公司610万吨/年生铁和620万吨/年原油产能的合并关闭而建的,产量既长又平钢。英寸理论上,中国的产能互换将有助于降低钢铁产能,因此,整个扁钢和长钢的生产能力不会但是,增加,普氏计算,2019年中国粗钢净产能扩张为4200万吨/年,2020年为1500万吨/年,2021年为1100万吨/年。2020年,中国粗钢总产能将达到9200万吨/年,其中部分粗钢产能将达到9200万吨/年计算显示,其中42%将用于平板轧机,其余将用于长钢产品。

相关报告
  • 《中国的投资将使东南亚钢铁产能增加5000万吨-行业负责人》

    • 来源专题:一带一路冶金门户
    • 编译者:吴崇浩
    • 发布时间:2020-01-07
    • 中国的投资可能会使东南亚钢铁产能增加5000万吨——行业负责人。发布于2019年11月6日的消息来源:一位行业领袖表示,路透社(Reuters)大幅增加中国钢铁企业在东南亚的投资,可能会使该地区粗钢产能每年增加逾5000万吨。中国计划在东南亚的大型钢铁项目上的投资在过去的两三年里激增,特别是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
  • 《中国制造?》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5-05-15
    • 中国制造? 亚洲仍将占据制造业的领导地位,其他国家面临发展困境。 中国通过本土生产、产销外国的方式改变自身经济的同时,也改变了全球的经济。1990年,中国只占全球制造业产值不到3%的比重;现在这一数字上升到将近25%。中国生产了全球80%的空调、70%的手机和60%的鞋子。中国崛起的白热化趋势进一步促使供应链向东南亚深入扩展。“亚洲工厂”如今生产了将近一半的全球商品。 中国一直紧跟着“亚洲四小龙”如韩国和台湾的步伐。许多人推测,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制造业的指挥棒将会指向世界其他地方,使这些国家或地区也能依靠制造业繁荣起来。但是中国不仅没有因薪酬上升而产业遇冷,反而抓紧了对市场的掌控。低成本工作的确从中国转移到了东南亚,这一结果更是增强了“亚洲工厂”的主导地位。这一局面为中国轨道之外的其他新兴市场制造了难题。从印度到非洲再到南美,变幻莫测的富裕之路变得愈发艰难了。 怠工 中国经济不如以往强劲了。房地产市场因供应过剩面临危机。日益增加的债务成为负担。本月早些时候,中国政府宣布今年的经济增长指标为7%,这也是二十多年来最低的目标。而本周的数据显示,即使是7%的增长目标也并不容易实现。然而,中国在制造业方面仍具有三大优势,并将有利于总体经济的发展。 首先,中国在发展高端市场,进行高产值研发的同时,也仍紧抓低成本制造业。中国在全球服装出口产业的份额增加了,从2011年的42.6%到2013年的43.1%。中国也正在尝试用更少的原材料制造更多的产品。世界银行发现,中国进口原材料占总出口额的比重从20世纪90年代巅峰时期的60%下降到了如今的35%。部分原因在于中国拥有其他国家争相模仿的有效的供货商集群。中国有优秀的、改良的生产结构。中国计划到2020年建设10座机场。根据中国政府最新的“2025中国制造”政策的指导,中国公司正在利用自动化技术提高生产率,以弥补劳动力成本增加带来的不利影响。 中国的第二大优势就是“亚洲工厂”本身。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一些低成本工厂确实正在离开中国。其中大多数都转移到了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东南亚地区。这一过程却带来了相应的负面影响。去年,一个NGO组织发现,马来西亚电子产业大约30%的工人都属于强迫性劳工。但是,在三星、微软、丰田和其他跨国公司削减中国地区产量、转向缅甸和菲律宾的同时,他们也强化了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供应链。 中国的第三大优势在于,中国正迅速发展为重要的需求市场。中国消费阶层日益增长,亚洲工厂正在占据更高份额的高利润市场和服务业。与此同时,中国市场的需求也进一步强化了亚洲供应链。在中国市场竞争问题上,本土商人比远距离的竞争者更有优势。 灵活的政策能进一步发挥这些优势。东盟有能力抢占低端制造业市场。中国占美国鞋业进口市场的份额从2009年的87%下降到了去年的79%。越南、印度尼西亚和柬埔寨分走了其他份额。但是,东盟可以进行更多努力,来创造一个致力于复杂商品和服务的专门市场。区域贸易,当然最好是全球贸易将使制造业网络从中国覆盖到周边其他国家的过程更加顺利摆脱外国对零件的限制后,泰国在汽车制造业方面的实力证明,正确的政策是如何使东南亚国家与中国机器制造业对接的。 不幸的是,其他新兴经济体却高兴不起来。他们缺少一个巨大的经济体来担任区域组织的核心。北美自由贸易区将墨西哥的公司纳入了纵贯北美的供应链之中,但是却没有包括中美和南美的一些国家。沉重的贸易壁垒使西欧将不会像帮助中欧和东欧一样帮助北非国家。 即使当印度和撒哈拉以南非洲从亚洲工厂手中分走了部分产量,另一个问题仍然存在。制造业可能不会再创造曾经可观的就业局面和经济收入了。过去,出口导向型制造业使大量劳动力从田野进入了工厂,劳动力的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现在的科技进步减少了工厂的劳动力需求。中国与其邻国可能是最后搭上廉价劳动力顺风车的国家。 出口无疑是新兴市场获得成功的最可靠途径。在全球市场内竞争是最有效的提高生产率的方式。但是亚洲工厂之外的其他政府必须依靠多种多样的发展方式——不仅仅是制造业,还有农业和服务业。印度IT产业就是很好的例证,但是这仅仅是高技能人员的产业,这个国家庞大的劳动力市场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促进政策实施 如今的发展模式需要更多的政策制定者制定更有效的政策,而不仅仅是在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的竞争。全球贸易服务进一步自由化将有利于南美洲和非洲。基础设施花费除了集中于港口和道路建设外,还要注重光导纤维电缆建造。教育是关键,要想进入全球市场,高技能劳动力必不可少。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这些建议可能较难实施。但是,想要靠中国不再廉价的劳动力分到一杯羹,结果只能是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