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又一“黑科技”问世,万米深层油气开发添新利器》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9-24
  • 2024年9月,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简称“中油测井”)发布了新一代“先锋”超高温超高压射孔器系列,最大耐温突破260℃/72h,相当于在25%的岩浆温度中保持3天不失效,最高耐压突破245Mpa,相当于两个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海底的静水压力。据了解,这两项关键指标超越了国际顶尖油服公司的同类产品,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遥遥领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我国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已全面跨入8000m时代,并向万米特深层进军,射孔施工面临超深、超高温、超高压等极端环境挑战。

    鉴于此,本次发布新一代“先锋”超高温超高压射孔器,其意义不只是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更重要的是万米深地井射孔有了量身定制的“黑科技”。

    目前,中油测井“先锋”超高温超高压射孔器凭借其无惧井底“水深火热”的优异性能,已通过国内唯一射孔器材检查中心权威认证以及现场先导性试验,取得了阶段性突破,成为了释放超深层油气的技术利器。

    01

       “无惧水深火热”的黑科技

    射孔被誉为油气勘探开发的“临门一脚”,其原理是通过多种传输方式,将射孔器精确对准油气井目的层位,利用射孔弹爆炸产生的高能金属射流,依次穿透套管、水泥环并进入地层,建立起油气层与井筒之间储层改造和油气产出的高效通道。

    可以说,油气井产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射孔质量的好坏,尤其是开发成本更高的陆上超深层、海上超深水等油气资源时,需要温压指标更高、穿孔性能更优、安全可靠的系列化成套化超高温超高压射孔器。

    围绕超深层油气这一射孔需求,中油测井此次发布的新一代“先锋”超高温超高压射孔器,集成了高强度高韧性射孔枪、超高温超深穿透射孔弹、超高温起爆传爆火工系统三大部分,具有耐温耐压指标高、高温穿孔性能优、火工品安全冗余、长跨度传爆可靠等特点。

    为提升射孔器材耐温耐压指标,中油测井联合研制了添加稀土元素的高强度高韧性管材,设计了“O型全氟橡胶密封圈+高分子塑料挡圈”结构,在抵御井筒高温高压环境的同时,又兼具优良的抗酸碱能力。

    同时,为改善高温穿孔性能下降问题,药型罩采用了纳米金属粉末材料特殊结构,实现了超长金属射流。

    按国家试验标准测试,新一代“先锋”超高温超深穿透射孔弹最大穿深达829mm,最大孔径10.6mm,分别是国家标准规定值的1.57倍和1.51倍。

    当然,中油测井在追求射孔耐温耐压和穿孔性能的同时,并未忽视石油行业尤为重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为提高火工品安全冗余,中油测井对火工品采用了钝化处理,降低了炸药撞击集摩擦感度50%以上,避免了火工品在运输、装配、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误起爆情况。

    为确保火工品起爆传爆稳定可靠,中油测井攻关形成了多段增强起爆传爆、自动补偿隧道传爆等关键核心技术,提高了火工品间传爆性能,从而实现2000m跨度射孔段、数万发射孔弹同时可靠起爆传爆。

    正是经过精心打磨与技术创新,中油测井发布的新一代“先锋”超高温超高压射孔器,作为高温高压射孔技术的集大成之作,最大耐温突破260℃/72h,最高耐压突破了245MPa,最大作业深度突破12000m,能够满足目前国内外绝大多数高温高压井及超深井的施工需求。

    02

       敲开深地油气的大门

    如果说超高温超高压射孔器是打开深层油气大门的“金钥匙”,那么中油测井一路走来,已经将这把宝贵的钥匙紧紧攥在了自己的手中。

    在我国油气勘探开发实践中,将埋深超过6000米和8000米的地层分别定义为深层和超深层,根据全国油气资源动态评价,我国深层、超深层油气资源达671亿吨油当量,占全国油气资源总量约1/3。

    可以说,开发深层、超深层油气资源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油气增储上产的必由之路。

    遗憾的是,21世纪初期,国内深层、超深层油气开发领域的高端装备及技术被国外油服公司主导,超高温超高压射孔技术便是其中之一。

    面对当时国外技术封锁、国内无经验借鉴的困局,中油测井经过十余载攻关研究,2015年率先定型了210℃/175MPa系列射孔器材,突破了射孔弹结构、药型罩结构与配方等多项关键卡点难题,将射孔弹穿深指标提高了40%以上,创下当时世界射孔穿深纪录。

    自此开始,中油测井“先锋”射孔器材及配套技术,陆续进入塔里木、西南、青海等高温高压深井区块,打破了国外油服公司的射孔技术垄断,将射孔完井施工费用降低了50%以上。

    高端射孔市场取得重大突破的中油测井,并未放缓脚步,而是乘胜追击。

    为满足国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需求,中油测井陆续定型了温压指标更高的系列化射孔器。2022年9月,中油测井采用自主研制的89型210MPa射孔器,完成了西南油气田LX 1井射孔作业,井底施工压力突破200MPa大关,创造国内射孔作业施工压力最高204.6MPa纪录。

    如今,中油测井带来再度升级的“先锋”超高温超高压射孔器,已经过多口井的现场试验及验证,俨然成为国内深层、超深层油气开发的“新利器”。

    在西南油气田,创造了亚洲射孔垂深最深8880m纪录。在中海油WZ 11-2-C4H平台,实现了上千米跨度、20000余发射孔弹、超半吨炸药同时起爆。

    或许,随着越来越多类似“先锋”超高温超高压射孔技术的不断涌现,我们有理由期待,国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将不断前行,迈向更深、更广的领域。

  • 原文来源:https://www.nengyuanjie.net/article/99076.html
相关报告
  • 《海上石油开发再添利器!万吨海上油气平台来了》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5-29
    • 5月26日,重达12000吨的海上油气平台——渤中19-6气田中心平台在青岛建造完成。平台多项技术实现首创,年内投产后,可为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提供稳定可靠的清洁能源和化工产品。 渤中19-6气田中心平台是一座集生产、生活为一体的8腿多功能综合海洋油气平台,平台高32米,长65米,宽56米,投影面积近9个标准篮球场大小。平台包括三甘醇吸收塔、闪蒸汽压缩机等生产设备以及一座可以容纳120人同时工作的生活楼,总重量达12000余吨,相当于1万辆家用小汽车的重量。 海油工程渤中19-6项目副经理 薛东升:平台搭载两套由国内首次自主设计、总装集成的天然气深度脱水装置,经过该装置处理后的天然气,即使在52兆帕高压、-38℃的环境下,也不会有水析出,技术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可大幅提升油田稳定供气能力。 中心平台管线总长度达29000米,超过三分之二个马拉松长度。管线多为高压、大壁厚管线,施工难度大、焊接要求高。以24寸天然气管道为例,两名经验丰富的焊工轮流作业3天才能完成一道焊口焊接作业。平台焊口总数达36000道,最终检验合格率100%。 中国海油天津分公司工程建设中心项目负责人 陈涛:中心平台设计油气年处理能力超500万吨,平台在陆地完成拖拉装船、固定、检验后,将于7月运往海上开展安装、连接、调试工作,预计2023年底投入试生产。 渤中19-6气田中心平台所在的渤中19-6气田是我国东部第一个大型、整装的千亿方大气田,目前已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超2000亿立方米。
  • 《中国石油“两宽一高”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侧记》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6-26
    • 6月24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凭借“陆上宽频宽方位高密度地震勘探关键技术与装备”(简称“两宽一高”)项目摘取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这是中国石油首次问鼎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两宽一高”历时15年科技攻关,在地震勘探理念方法、软件、装备及核心技术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引领全球陆上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方向,支撑油气勘探取得一系列大突破、大发现,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重大贡献。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跑,“两宽一高”在国际赛道上展示了我国石油物探技术的自主创新与快速进步。 勇闯技术“无人区” 自主研发全新一代陆上地震勘探技术,引领我国油气勘探步入“高清时代” 曾经,老一辈石油人五上塔里木,面对茫茫大漠戈壁、断崖险滩,因油气“看不见、摸不着”而嗟叹不已;如今,“两宽一高”的广泛应用,助力塔里木盆地实现超8000米埋深断控缝洞型储层精准刻画,有力支撑10亿吨级大油田的发现和我国首口万米科探井的部署实施。 进入21世纪,我国油气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勘探开发步伐亟待进一步加快。尤其是在深层超深层、复杂构造及非常规等新领域寻找规模接替储量,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迫切需要。 现有技术能否满足需求?答案是否定的。陆上地震勘探历经几十年探索,先后发展了稀疏三维观测、子线接收等技术。当“对手”是地下3000至5000米以浅油气藏时,这些技术游刃有余。但是,面对更深更复杂油气藏发来的“战书”,这些技术却力有不逮,暴露出观测信息不全、采集效率不高、识别精度不够等缺陷。 向地球深部进军是我国必须解决的战略科技问题。除了自主创新,别无他途。 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东方物探十五年磨一剑,自主研发全新一代陆上地震勘探技术,从理念方法、高端装备、工业软件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创新研究,先后突破宽频激发、多视角观测、高密度采样、五维(5D)处理解释等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了我国在该领域关键技术与重大装备的自主可控,引领我国油气勘探步入“高清时代”,奠定了我国陆上地震勘探技术在全球的领先地位。 “通过项目攻关,我们攻克了一个个单项技术,取得了‘从0到1’的重大突破。更可喜的是,创建了完整的地震勘探技术体系,推动东方物探科技创新从点的突破迈向体系化的全面提升,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物探原创技术策源地注入新动力新活力。”“两宽一高”第一完成人,东方物探执行董事、党委书记张少华表示。 砥砺创新之志 攻克“卡脖子”,油气勘探软件自主突破,支撑我国近年来油气储量高峰增长 曾经,我国油气勘探软件长期依赖进口,而且使用条件受到限制,存在被“卡脖子”的风险;如今,东方物探自主研制的全球首套五维数据处理解释软件,创新宽方位海量数据快速精准成像、五维数据裂缝预测和变方位油气检测等方法,实现了复杂油气目标的精准成像和有效识别,勘探成功率稳步提升。 “大型软件关键设备自主化,是工业界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的关键一步。GeoEast大型软件,已成为全球业界三大主流软件之一,推动一系列油气大发现,成为我国大型工业化软件研发的标志性成果。”中国科学院院士贾承造在央视《中国经济大讲堂》上给予高度评价。 从研发GeoEast地震数据处理解释软件,到发明高效混叠采集和数据保真分离方法,再到首创宽频大吨位可控震源、研制全球首台30万道级地震仪……“两宽一高”不仅是一个项目团队在奋斗,更是由无数科技工作者披星戴月、历经寒暑,在研究与生产应用中反复打磨,在千锤百炼中逐步成长成熟。 “两宽一高”实现了油气目标万米探测的历史性突破。在复杂构造、深层超深层、非常规等油气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发现,为我国近年来油气储量高峰增长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这项技术在国外得到广泛应用,打造了多个“一带一路”油气合作示范工程,显著提升了我国油气物探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探索永不止步 15年锲而不舍攻关,助力我国地震勘探实现从技术跟跑到全球领跑的跨越 “科技工作者要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开创新的业绩,不要因循守旧、迷信国外。”202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庆忠在东方物探进行专题技术讲座时说,“看到物探技术的蓬勃发展,我特别欣慰。我相信,我国地球物理技术会沿着正确道路继续前进,并走在世界前列。” “两宽一高”研发历程长达15年,却又绝非这短短的15年之功。科研攻关的日历自中国物探技术求索之日起,便开始一页页翻开。从玉门、延长的先驱探索,到塔克拉玛干、柴达木、藏北间的辗转寻觅,再到松辽、陇东、冀中、渤海湾的会战攻坚,“两宽一高”生于实践、长于实践、成于实践,一代代石油物探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望得更远。 从川中蓬莱提升了9000米礁滩体成像信噪比,落实三级储量超万亿立方米,到长庆庆城揭示页岩油甜点多期叠置发育特征,发现10亿吨大油田;从服务油气勘探,到成果拓展至煤田、矿产、地热、CCUS、城市地下空间、灾害防治等领域……进入新时代,“两宽一高”助力我国地震勘探实现从技术跟跑到全球领跑的跨越,打开了地震勘探的新天地。 未来,东方物探将矢志不渝地进行科技创新,主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推动产学研跨界合作、协同攻关,加快突破一批前沿性、引领性技术,加快打造世界一流创新高地和物探原创技术策源地,勇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现代物探产业链“链长”,引领全球物探技术创新发展,为我国物探技术和产业实现全面领先、由能源大国向能源强国转变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