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科学家抗议资助疫苗安全研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8-12-28
  • 近日,意大利一家监管该国生物学专业资格的机构,向一个反对该国强制性儿童疫苗接种政策的倡导团体进行了捐赠。对此,一些科学家表示愤怒。

    这一消息传来时,恰逢意大利政客就是否继续实施强制性免疫接种政策而争论不休。该政策在2017年引入,要求孩子进入托儿所和幼儿园时,其父母必须提供10次常规疫苗接种的证据。

    名为Corvelva的团体宣布,在10月26日收到意大利国家生物学家协会(ONB)的1万欧元资助。该团体计划将这笔钱用于探寻常用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研究。

    Corvelva说,提议的这项研究是必需的,因为其此前资助的研究显示,一些疫苗含有杂质,或者缺少宣称含有的活性成分。不过,这些研究结果尚未在同行评议期刊上发表。

    ONB主席Vincenzo DAnna表示,有必要进行真正独立的疫苗研究,因为在他看来,在公共实验室和高校开展的工作通常受到影响,或者接受疫苗生产公司的资助。“我们的目标是推动完成关于疫苗的生物学和化学分析。”DAnna说。

    不过,很多科学家驳回了另外开展研究的必要性,理由是疫苗已经得到严格测试。他们还对ONB作出向Corvelva提供捐赠的决定感到困惑。“我的第一反应是迷惑。”帕多瓦大学遗传学家Gerolamo Lanfranchi表示。

    ONB会员向意大利生物科学领域的职位提供认证,比如涉及营养学、公共卫生或者环境服务的职位。ONB同包括帕多瓦大学在内的高校生物学院合作组织会员资格考试。该协会拥有约5万名成员,每人每年缴纳120欧元会费。

    “确凿的证据表明,疫苗发挥了作用并且是安全的。”帕多瓦大学病毒学家、欧洲和意大利病毒学会主席Giorgio Palù表示。

相关报告
  • 《《科学》子刊:疫苗“拔罐”,效果百倍!科学家开发利用负压递送DNA疫苗的方法,可促进疫苗快速、高效响应》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1-11-21
    • 近二十年来,以RNA、DNA为基础的各种核酸药物和疫苗开始大放异彩,尤其是在最近的新冠疫情中,mRNA疫苗实在是风头无两,不由得让大家对核酸疫苗的未来充满期待。 核酸与其他药物成分最大的不同在于,它需要在细胞内起效,因此如何将核酸递送至细胞质和细胞核的转染(transfection)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近期,《科学进展》杂志发表了一项来自罗格斯大学科研团队的新成果,科学家们从“拔罐”中获得灵感,在注射DNA后施加负压,竟然能够大幅度提升免疫效果,可达单纯注射的百倍以上[1]。 轻轻一“吸”,就能让免疫反应更快更强,实在是厉害了! 体内核酸转染,有几种常用的方法。使用病毒转染效率很高,但是存在免疫原性和生物安全的隐患;RNA递送常用聚合物或脂质纳米颗粒封装,而DNA比RNA更加稳定,无需担心被核糖核酸酶降解,不需要这种包装,近年来更常用的是电穿孔(EP)技术。 EP使用几百伏特/厘米的高强电场来瞬时穿透细胞膜,诱导细胞摄取。但是电脉冲会导致使用部位的肌肉收缩、疼痛和组织损伤,对于携带植入式电子设备的人来说也是无法考虑的。另外,EP使用起来也不容易,需要专业培训和设备支持。 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更容易使用的转染方法呢? 研究者将表达荧光蛋白的质粒注射到大鼠背部,并立刻以65kPa负压抽吸30s。这个压力并不过强,可以看到小鼠的皮肤只是略有拉伸(好像小时候用吸管吸自己手的我)。 令人惊讶的是,只是“拔了个罐”,竟然就能够大幅度提升质粒的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不仅出现得更早,表达量也增加了。 研究者还改变了各种条件,发现质粒的表达与负压施加的时间、注射的DNA的量、使用的设备都没有关系,只与压力大小有关。 为什么施加负压就会有如此好的转染效果呢?另外一项研究给了我们可能的答案。当细胞发生机械应变,也就是被拉伸变性的时候,可以激活形成内吞相关的结构,以维持细胞膜的稳态[2]。正是这个过程增加了细胞的摄取。 接下来,研究者们测试了“拔罐”能否增强新冠DNA疫苗的效力。第一组大鼠在第0天和第14天只注射疫苗;第二组在第0天注射疫苗+负压;第三组则是注射两次疫苗+负压。在第0天、第14天和第29天抽血进行ELISA测定。 从数据图中可以看出,“拔罐”真的非常有效,大鼠血清中的抗体水平大幅度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在第29天测得的数据,施加负压的大鼠,注射一次疫苗和注射两次疫苗的免疫反应没有统计学差异,可以说“拔罐”的加成是非常强了。 此外,65kPa、30s的负压并不会造成组织损伤,和仅接受注射的皮肤组织差不多。研究者在论文中认为这个强度和常用于去黑头的医美项目基本差不多(小气泡是吧小气泡)。 研究者认为,这种新的转染方法便宜好学,达成的效果也可以说是又快又好,以后不仅可以用于疫苗,对于需要快速应对的疾病也是很好的治疗手段。
  • 《科学家在寨卡病毒疫苗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7-27
    • 7月24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与华侨大学及广州医科大学合作在寨卡病毒疫苗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Incorporation of NS1 and prM/M are important to confer effective protection of adenovirus-vectored Zika virus vaccine carrying E protein”为题在线发表于Nature合作期刊NPJ Vaccines上。 寨卡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主要通过蚊媒传播。近年来,寨卡病毒在南美、东南亚等地区爆发流行,已造成数百万人感染。我国在南美的务工人员也是我国输入性寨卡感染病例的主要来源。临床分析显示,寨卡病毒感染与新生儿小头症及成年人格林-巴利综合症等神经系统疾病显著相关。动物实验证明寨卡病毒可感染脑部,损害神经组织,导致小头症及其它症状。因此,寨卡病毒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新挑战,但目前尚无批准使用的预防疫苗。 当前寨卡病毒疫苗的设计主要以包膜蛋白(envelope, E)为抗原靶标,前体膜蛋白(pre-membrane, prM)作为伴侣蛋白也常纳入疫苗设计。非结构蛋白1(non-structual protein 1,NS1)虽然在寨卡病毒复制、致病中起关键作用,但尚无研究以其作为抗原靶标。本研究中,研究人员以复制缺陷型2型腺病毒作为载体,探索了仅携带E,携带prM、E,携带prM、E以及NS1的三种疫苗策略。结果发现含NS1抗原组份的疫苗策略不仅在母鼠中有效抵御病毒血症,还能保护新生鼠免受寨卡病毒感染导致的体重减少、神经症状等,显著抑制病毒对新生鼠的感染。该研究表明prM、NS1的纳入可显著提升免疫保护效果,提示NS1可以做为寨卡病毒疫苗的抗原组份,值得进一步评估和开发。 华侨大学硕士研究生刘兴龙、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叶贤苗和瞿林兵博士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陈凌研究员、冯立强研究员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青年促进会、广东省与广州市相关课题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