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结果正式公布》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7-27
  •  7月24日,中国农业农村部正式发布了2017年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结果。结果显示:2017年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约为1012头,其中长江干流445头(2012年505头),与2012年相比略有减少但无显著性变化;洞庭湖110头(2012年90头),相较2012年略有增长;鄱阳湖457头(2012年450头),维持相对稳定;从江豚的分布来看,整体分布模式保持不变,干流种群向更好的栖息地集中。总体来看,长江江豚种群数量迅速下降的趋势得到遏制令人振奋,但种群数量极度濒危的现状没有改变,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本次考察是在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领导下,在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管理下,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具体组织实施。国内主要豚类研究机构、长江中下游各豚类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渔政管理部门、相关公益环保组织和志愿者参与了本次考察。长江航务局、长江海事局、长江公安协助提供了考察全程科考船舶停靠的方便和后勤支持。考察于2017年11月10日至12月31日实施,覆盖了宜昌至上海的1669km的长江干流及两个通江湖泊(洞庭湖和鄱阳湖)。本次考察是继2006年、2012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主持的长江淡水豚考察之后的再次全范围科考,对于长江江豚乃至整个长江生态系统的保护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次考察除调查长江江豚的数量和分布外,还进行了栖息地环境质量调查,具体包括洲滩发育、岸带环境、水质、航运、水工建设和渔业捕捞以及水下噪声等环境因素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长江江豚主要的栖息地水环境质量尚可,不会影响种群的长期生存。鄱阳湖的栖息地质量相对最好,洞庭湖次之,干流相对较差。干流长江江豚喜好自然坡岸和沿岸坡度平缓的水域,但是这些重要的栖息地正遭受破坏,岸带栖息地质量整体较差。特别是非法渔业活动和繁忙的航运对长江江豚造成较大生存压力。

    根据本次考察结果,水生所提出了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的具体建议:一是加强水生生境的恢复和保护;二是加强保护区管理建设,推动相关保护区升级和建立新的长江江豚保护区;三是实施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和迁地个体的自然野化释放;四是建立伤亡长江江豚救护及收集系统和实施备案制度;五是建设实时水下声场监测和预警网络;六是鼓励支持社会化参与长江江豚保护工作。

相关报告
  • 《“生命长江 微笑江豚” 2017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队抵达上海》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2-11
    • 新华网上海12月8日电(冯丽)经过24天约2300公里的科考航行,12月5日,2017年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队抵达上海市长江办渔政码头,并于7日举行了公众开放日。目前考察行程已过大半,利用新技术调查了江豚的自然种群及分布,预计12月20日前完成长江干流的科考任务。 部分江段江豚目击率下降 图为正在作业的2017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船。新华网冯丽 摄 长江江豚是我国特有的淡水鲸类物种,位居长江水生生物食物链的顶端,是长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江生态环境的重要指示物种,具有独特的生态、科学和社会价值。保护长江江豚,是保护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一环。 早在11月10日,2017年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在武汉正式启动,科考队在40天时间内对长江江豚种群数量进行摸底,同时调查了解其栖息地环境质量。据悉,最近一次的科考距离现在已有5年时间。 在公众开放日现场,农业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赵依民表示,将进一步摸清五年来长江发展定位和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准确掌握长江江豚种群动态,分析评估长江江豚种群现状、分布规律、受胁因素等,全面掌握长江江豚衰退机理、确定重点保护水域,为下一阶段的针对性保护措施奠定基础。 “上世纪90 年代以来,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持续下降,且呈加速下降趋势。”据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科考队目视组组长梅志刚介绍,2006年白鱀豚被宣告功能性灭绝后,长江江豚成为长江中栖息的唯一鲸类动物。2012年长江淡水豚考察结果表明,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仅为1040头,长江干流种群数量年下降速率约为13.7%,且呈加速下降,多个小群体被迫长期隔离,生活在部分支汊水域,保护形势极度危急。 据了解,此次考察活动目前已进行了24天,考察了武汉、宜昌、安庆、铜陵等长江江豚的主要栖息地,采用目视和声学等方法对江豚种群和栖息地进行考察,结合无人机、声学探测等新技术调查了江豚自然种群及分布。同步记录了洲滩、岸带、航运、水工建设及渔业捕捞情况,对长江江豚的生境做了进一步调研分析。 当前初步考察结果 图为科考队员在做水环境采样。新华网冯丽 摄 在24天约2300公里的科考航行中,此次科考队员对宜昌至武汉江段进行了往复考察。初步看来,这一区域的目视观测结果要显著高于2012年的观测数量,而与2006年的观测结果相当。武汉至上海之间的江段目前只进行了单程考察,目视观测结果要略低于2012年该区域的观测数量,而显著低于2006年的观测结果。 考察结果初步显示,部分江段长江江豚种群数量有所增加,但另有部分江段江豚数量急剧减少,长江沿岸人类开发活动较为严重,船舶航运较为繁忙,对长江江豚的栖息环境造成了直接影响。 梅志刚表示,这些还只是初步的观测结果,尚不能就此判断这一区域的具体情况,具体的种群数量估算还要等全流域考察结束后,结合声学考查数据,进行整体分析和比较。 接下来,科考队将继续开展上海至武汉江段的考察,预计12月20日完成长江干流的科考任务。
  • 《2017年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队抵达南京 累计观察到江豚321头次》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2-05
    • 新京报快讯 (记者信娜)近日,2017年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队抵达江苏省南京市渔政码头,至此,南京以上江段江豚考察顺利结束。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一共观察到江豚138次321头次。接下来,科考队将开展南京至上海江段的考察,预计12月5日抵达上海,12月20日前完成长江干流的科考任务。 记者了解到,此次对宜昌至武汉江段进行了往复考察,武汉至南京进行了单次考察。这一结果要高于2012年的观测数量,与2006年的观测结果相当。 考察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只是初步的观测结果,具体的种群数量估算还要等全流域考察结束后,进行整体分析和历史比较。 此外,从在武汉至宜昌江段,此次考察发现江豚分布模式与2012年和2006年大致相同,都呈现分布相对集中、日益斑点化的趋势。 上述负责人说,整体来看,洪湖保护区江段、监利县荆江门周边30km水域和宜昌城区及葛洲坝下水域是江豚分布密度较大的区域。其中,荆江门周边水域(洞庭湖口以上水域)江豚的分布最为密集,目击率显著高于以往两次考察结果。 此外,考察过程中共统计到航行中的货船3556艘,平均每半小时有近50艘货船经过,给长江江豚造成较大的生存压力。 考察队相关负责人介绍,频繁的躲避船只不仅会增加江豚的能量损耗和生存风险,而且长期生活在高强度的噪声环境中,会对江豚的生殖和免疫能力产生影响,最终可能影响种群的生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