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亿人见证!我国首头人工饲养雌性二代江豚1岁了》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23-07-11
  •      2023年6月27日,中国首头人工环境下自然繁育并存活的二代雌性江豚“小久久”迎来一岁生日。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克雄介绍,“小久久”出生时体重6.5公斤、体长70厘米,经过一年的成长,如今体重已达35公斤、体长长至1.1米。她不仅是捕捉活鱼的小能手,还会配合训练员吃添加有各种营养元素的冰鲜饵料鱼,每天的进食量能稳定达到两公斤。此外,“小久久”还会跟着她的妈妈“福久”在水中学习各种泳姿,真正做到“既能吃又会玩”。有妈妈和训练员们的贴心照顾,“小久久”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

        “小久久”出生那天,超过2亿网民在线陪产这位“江豚宝宝”,是当之无愧的豚类第一“网红”。出生后,江豚“福久”作为母亲一直积极主动跟随看护,引导“小久久”深潜水并与之伴游,在出生后的第二天的4时30分左右,“小久久”成功吃到了第一口母乳,也由此开启了她的美好豚生。去年10月24日,适逢国际淡水豚日暨长江江豚保护日,武汉市7家爱心企业为它们捐赠了20000斤新鲜活鱼,而四个月大的“小久久”也逐步开始混合喂养的计划。混合喂养对于年龄尚幼的她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直到今年2月25日,“小久久”才第一次捕捉并吃进去了一条小活鱼。“第一次捕捉并吃鱼看似简单,其实是她成长足迹中重要的一环,也代表着‘小久久’在慢慢掌握生存技能”,王克雄介绍。


        2023年2月28日,农业农村部公布了最新考察结果:长江江豚种群数量1249头。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理事长王丁表示:“过去四十多年的监测显示长江江豚数量一直呈下降趋势,这次的结果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长江江豚种群数量首次呈现止跌回升态势,这得益于长江大保护和十年禁渔等政策的实施落地,得益于全社会对长江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的关注。4月25日,湖北长江洪湖新螺段和石首天鹅洲4头长江江豚(3雄1雌)放归长江,这是国内首次尝试将迁地种群放归到长江中。“这一步我们走了30多年”,王丁表示:“这是长江江豚保护一个新的里程碑,也将完成长江江豚保护技术体系的最后一个关键的技术闭环。”

        长江江豚的命运成为全国两会上的热门话题。今年全国两会上,5名住鄂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提案《关于加大长江江豚保护力度的建议》,全国人大代表王琼提出“在武汉大力建设‘数字江豚’平台”,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王丁告诉《中国科学报》,未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保护基金会将继续做好江豚保护的科研创新和社会力量支撑,促进人与长江和谐共生,让“微笑天使”生生不息。



    编译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Sl_lQD67lub0fQBebJpAgg



相关报告
  • 《又一例人工繁殖小江豚成活》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liuzh
    • 发布时间:2018-09-20
    •   9月10日,一头小江豚在中国科学院水生所迎来出生“百天”——这是该所自2005年全球首例人工饲养长江江豚成功繁殖以来成活的第二头小江豚。
  • 《从47到0,谁该为江豚之死负责?》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2-11
    • 2017-12-09 00:03:59 来源: 红网(长沙) 在鄱阳湖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两年采砂后,有学者发现瓢山水域江豚数从47降为0。曾经批示此地采砂的江西省水利厅向记者表示,批示采砂之前,按程序曾向江西省农业厅、林业厅、环保厅征求意见,但彼时没有部门提示那里是长江江豚保护区。(12月8日《新京报》) 江豚,人们亲切地称之为“江猪”,有“水中大熊猫”的美称,它圆润可爱,有着上扬的嘴角,看起来似乎向每一位看它的人微笑。从很多年前起,科考人员总是时不时地发出警告:江豚的数量日益减少,人类要保护江豚!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江豚的生存环境没有得到多少改善,被称为“长江江豚最后避难所”的鄱阳湖,航运、采砂、捕捞、水污染等人类活动,一直挤占着江豚的生存空间。鄱阳湖瓢山水域的江豚数量,从47到0,无法表达喜怒哀乐的江豚,正在一步步走向灭绝,而这个刺眼的数字,难道不正在质问一些人:谁该为江豚之死负责? 2014年,江西省水利厅做出批示,有资质的采砂企业可以在鄱阳湖的部分水域进行采砂。批示采砂前,按程序,江西省水利厅曾向江西省农业厅、林业厅、环保厅征求意见,但这几个保护鄱阳湖生态的主要部门,竟然没有一个部门没有一个人想起,瓢山水域是长江江豚的保护区。于是,采砂船蜂拥而上,将砂石从湖底吸上来,直接在湖中进行分选,细砂被抽走卖掉,粗砂则直接倾倒在湖中。渐渐地,小砂岛在瓢山水域星罗棋布,零零散散分布在水域两岸,蔓延数公里。生活在这一水域的江豚,因为环境被破坏,没有了小鱼、贝类等食物,没有了草洲浅滩之类江豚抚幼的重要场所,接近灭绝似乎已成定局。 身为江豚的重要保护单位,江西省水利厅、农业厅、林业厅、环保厅等部门,究竟在保护江豚上花了多少心思?今年5月,国家农业部等部门将长江江豚由二级提升为一级国家保护动物,加上一直以来江豚每年以5%到10%的死亡速度锐减,相关部门竟然没有想到在鄱阳湖里无序采砂等行为会给江豚带来多大的伤害,更没人想到那片水域是江豚生活的主要区域。这种尸位素餐的行政管理方式,必须要为江豚之死负责,该让位的让位,该追责的追责。更重要的,不能再让那些“不知道江豚为何物”的地方领导来担保护江豚的重任了,否则,再完美的保护方案也是废纸一张,江豚这一珍贵物种只会快速步白鳍豚的后尘,最终走上灭绝之路。 谁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长江边的渔民们,一网下去就能捕到几十斤刀鱼?70年代以前,中华鲟幼鱼曾是杭州湾的四种主要捕捞对象之一?白鳍豚,在东晋郭璞笔下也是“江中多有之”?可如今,从刀鱼到中华鲟,从白鳍豚到江豚,各种水生动物在人类的过度活动中唱着灭绝的挽歌,人类听到了,却似乎并不在乎。而物种灭绝的多米诺骨牌纷纷倒下的时候,作为其中一张的人类,就能幸免于难吗? “保护动物”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词汇了,“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这是多么响亮的警钟。一只只江豚离我们而去,天灾大于人祸,官祸甚于民祸。“让江豚繁衍生息”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要真正行动起来,将问责利剑高悬,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还江豚一个安稳的家。但愿江豚迷人的微笑能唤醒人性,不会在某些人的冷血中走向种群灭亡。 文/梦离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