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数据驱动的古籍智慧性保护体系研究》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 黄雨馨
  • 发布时间:2023-10-10
  • 智慧数据驱动的古籍智慧性保护体系研究

    陈涛,苏日娜,张永娟,张靖,余厚强

    古籍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对古籍进行保护、数字化、活化利用,就是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近几年,智慧数据的兴起给古籍保护提供了新的研究和实践视角。本文梳理总结现有的智慧数据研究成果,指出智慧数据是一个定性的概念,是一个流变的过程,是一个多态的结果;提出智慧数据产生的技术路径,将其划分为语义数据、关联数据、智能数据和智慧数据四大数据形态;在智慧数据的驱动下,提出古籍智慧性保护体系框架,从数据的角度、知识的维度和智慧的深度整体构建古籍知识谱系。智慧性保护丰富了古籍数字化的研究范畴和保护方法,贯彻了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理念,推动了古籍活化利用的实现进程,并迎合了科技发展的趋势。正如智慧没有边界,智慧性保护的内容和范畴也不会固定,会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得到完善,未来智慧性保护将会得到更多的认可和关注。

相关报告
  • 《上海图书馆举办“汲古慧今——上海市古籍保护工作十年成果展”》

    • 来源专题:图书情报
    • 编译者:mawutong
    • 发布时间:2017-06-27
    • 2017年6月14日,由上海市古籍保护中心主办,本市12家古籍收藏单位参与的“汲古慧今——上海市古籍保护工作十年成果展”在上海图书馆正式开幕。本次展览甄选各参与单位收藏的70件古籍精品,面向公众集中展示。开幕式上,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胡劲军、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会长刘惠平、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林世田、原上海图书馆党委书记邵敏华、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公共文化处副处长葛永铭、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高克勤等领导出席并为展览剪彩。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周德明主持。 2007年初,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全国各古籍收藏单位按照“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要求与目标,广泛开展了古籍普查等工作。今年正值“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十周年,十年来,上海地区的古籍保护工作在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的领导下,由上海市古籍保护中心协调全市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研图书馆、博物馆和新闻出版、宗教机构图书馆等古籍收藏单位,共同努力,积极推进,成绩斐然。   本市古籍保护工作开展至今,共有7家古籍收藏单位被列入“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9家单位被列入“上海市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各收藏单位及个人的1473种古籍入选《上海市珍贵古籍名录》,913种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全市现有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一家(上海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人才培训基地两家(上海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传习所两家(上海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率先在国内高校中成立古籍保护中心和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开创了上海高学历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   十年来,各古籍收藏单位的基础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书库收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一批新型设备被运用于古籍保护之中;各单位积极推动馆藏古籍的编目整理工作,完成了大量古籍的普查登记;古籍数字化工作得到了有效促进,方便了读者利用;古籍研究与整理出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整理与研究的过程中,涌现了一批水平高、影响大的专家学者,更培养了一批从事古籍相关工作的专业团队。各单位通过举办一系列的讲座、展览,专题报导、现场演示等活动,使珍贵而神秘的古籍走进了广大群众的视野,向公众有效地传播了中华优秀文化。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开创了中国当代古籍保护事业的新局面,古籍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民族增强文化自信的智慧源泉。十年来,全市古籍保护从业人员,克服困难,在古籍普查、整理、修复、研究、出版、展览、宣传等工作中,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果,为上海的文化建设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本次展览分为“旧藏撷华”、“新弆掇英”两个单元,前者择取各古籍保护单位入选全国及本市珍贵古籍名录的馆藏精品;后者遴选了近年来在编目中新发现的善本古籍。同时以50余块展板全面介绍了十年来上海市主要古籍收藏单位的古籍保护工作成果。展览为期5天,至6月18日截止。期间,还将举办“沪台论坛暨第三届海峡两岸古籍保护高峰论坛”,交流两岸古籍保护经验。
  • 《场景化智慧数据驱动的情报研究模式:概念、技术框架和实验验证》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闫亚飞
    • 发布时间:2023-07-11
    • 情报研究是科技文献机构满足科技决策和服务需求、提供知识化服务的重要手段。随着科技决策和服务需求的深入,以及数据信息资源和技术的发展,情报研究先后经历了以文献、信息报道和资料翻译汇编为主的“文献搜集与资料整理服务”、以深入文献文本统计为主的“计量研究和检索服务”、以针对明确问题的基于大量资料的调研报告为主的“情报专题服务”、基于信息和技术的面向科技创新问题的“知识提供”等(如面向规划与布局的科技领域态势研判和机制体制分析等)发展阶段。不同历史阶段的情报研究具有其需求的合理性和历史的必然性,体现了不同时期的知识服务内涵与特点,这些情报研究类型至今在特定需求下仍在发挥重要作用。 按照科研决策机构的要求,“情报服务要实现从数据到情报到知识到智慧的服务”和“智慧体现在可能的解决方案——Possible Solutions”。当前,国际科技竞争态势错综复杂,学科交叉融合、科研范式变革推动科技领域不断催生重大创新,ChatGPT等信息技术严重冲击传统知识服务,科技决策需要综合研判的因素更加多元,对数据和信息的需求更高。因此,情报研究在提供可能解决方案的知识服务中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把握和解析“科技决策需求”本身?如何构建可循证的“数据+情报+知识”链与“科技决策需求”对齐?如何为“科技决策需求”“生成”“可能的解决方案”? 文章针对当前“科技决策需求”的特点,提出场景化智慧数据驱动情报研究模式,建立科技决策需求场景(S)-场景化数据(DX)-解决方案场景(S)的量化表征模型(SDS),场景化分析视角贯穿SDS模型实现路径全链条。研究初步解决了“科技决策需求”本身的结构化可计算的描述(场景化),对齐“科技决策需求”结构化可计算的场景化数据(智慧数据)的挖掘与组织,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可选解决方案的“生成”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初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