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油田前置二氧化碳压裂技术成功应用》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0-24
  • 近日,青海油田在乌平2井圆满完成前置二氧化碳压裂施工作业,累计入井液体二氧化碳800立方米、总加砂534.4立方米、总净液量7250.77立方米、最高施工压力108.5兆帕,为该区域储层改造探索出了适宜的新工艺。


    乌平2井水平段泥质含量较高,孔吼结构复杂,基质渗流能力差,矿物组分高频变化,整体施工难度较大,油气工艺研究院经过大量前期研究比对,确定采用前置二氧化碳压裂技术工艺。

    “前置二氧化碳压裂技术工艺能够减少液体对储层伤害,降低原油粘度,增强流动性,有效改善储层渗流条件,提高油气井产量,提升压后返排效果。”油气工艺研究院储层改造工艺研究所副所长刘永介绍道。


    鉴于施工井作业层水平主应力较高,低杨氏模量、低泊松比的塑性特征明显,地层破裂困难,施工压力高等客观因素,井下作业公司作为施工组织方,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油田公司施工安排和技术要求,积极组织施工单位、技术保障部门召开方案论证专题会议,针对“预处理酸+多段塞打磨”工艺进行详细讨论,结合前置二氧化碳压裂施工特点、风险防控难点做好研究论证各项准备工作,确保前置二氧化碳压裂施工取得预期效果,为稳步优化前置二氧化碳压裂模式积累经验、推广应用打下基础。

    井下作业公司严格按照油田公司“优势储层强改造、较差储层弱改造”的差异化压裂设计理念,执行“一段一策”的施工方法,通过“冻胶+低粘滑溜水+冻胶”逆复合模式与前置液体二氧化碳相结合的工艺对“甜点”整体进行改造,避免纵向串通,提高压后返排,减少液体对储层伤害,降低施工风险。


    “为确保作业过程平稳受控,我们以‘加强过程管控、深化质量提升’为总体思路,安排专人驻井,严格按照重大风险防控清单、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不断强化现场责任落实、风险管控和应急处置,依托安全监督力量,全过程、全时段实施旁站监督和质量监督,第一时间解决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切实做到现场安全管控不留盲点、不出漏洞,确保施工作业安全环保、优质高效完成。”井下作业公司相关负责人在现场介绍说。


    在施工作业中,指挥小组每日组织主控部门、施工单位、配合单位以及承包商召开班前、班后会,让施工人员清楚施工参数、清楚储层特性、清楚井身结构、清楚压裂性能。协调各方力量优化施工组织,确保每一道工序、每一个工艺流程精确无误,提高施工效率。下一步,油田储层改造一路将持续推进技术迭代升级,为储层改造技术再添利器。

  • 原文来源:https://oil.in-en.com/html/oil-2973108.shtml
相关报告
  • 《长庆油田二氧化碳增能压裂技术取得重要成果》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4-09
    • 4月5日,长庆油田老井侧钻水平井液态二氧化碳前置增能压裂及碳埋存试验,在苏里格气田中区首获成功。各项技术数据显示,入井液态二氧化碳累计达100立方米,压后一次性放喷点火后火焰高达6至7米,监测二氧化碳埋存率超过80%,实现了压裂提产和环保减排的双重目标。 长庆油田油气工艺研究院研究压裂技术的专家介绍,二氧化碳前置增能技术以其独特的工艺优势应用于气田致密气藏和老区改造,对于低压、致密、强水锁砂岩储层具有明确的技术针对性,不但能达到地层能量补充、降低储层敏感性伤害及提高气藏最终可采储量的目的,还能够实现对二氧化碳的埋存,减少环境污染。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提高气田老区的采收率、降低钻完井生产成本,长庆油田利用报废老井,在苏里格气田中、东区开展老井侧钻水平井钻完井压裂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老区开采时间较长,侧钻井地层压力普遍较低,对压裂液造缝效率和压后排液造成一定困扰。 对此,长庆油田科研技术攻关团队结合国家节能减排战略发展目标,利用液态二氧化碳在老井侧钻水平井开展了气田增能助排压裂和碳埋存试验,现场压后测试无阻流量达37万立方米/天,较区块前期老井侧钻水平井提高30%以上,取得了良好的增产效果。同时,为进一步掌握气田侧钻水平井碳埋存规律,压后开展了二氧化碳埋存监测试验,试验井排液8天累计返排气态二氧化碳7888立方米,折合液态二氧化碳13立方米左右。专家介绍,根据国外二氧化碳返排经验图版,此项试验在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效果方面达到了既定目标。 据了解,二氧化碳压裂已在集团公司个别油田企业进行了规模应用,但长庆油田结合自身低压、低渗、低丰度的“三低”油藏特征,创新性开展了将二氧化碳压裂增能提产与碳埋存中和相结合试验,既破解了低压储层压裂排液提产瓶颈,又解决了二氧化碳温室效应的环保问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次试验的成功,为长庆油田掌握二氧化碳增能压裂的碳埋存规律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2022年,长庆油田将在苏东北、靖边上古等低产低效区和老井侧钻水平井全面应用此项技术,为气田低压致密气区的高效发展提供强力技术支撑。
  • 《吉林油田技术升级二氧化碳驱油提效》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2-27
    • 开栏语: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年份,以其独特的印记,镌刻着一个时代的奋斗与辉煌。2024年,对于吉林油田而言,正是这样一个意义非凡的里程碑。六十五载风雨兼程,从初露锋芒到如今的稳健前行,吉林油田不仅见证了新中国能源工业的发展历程,更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以坚韧不拔之志,书写着转型升级的新篇章。 这一年,是吉林油田发现65周年的荣耀时刻,也是公司向着实现本质扭亏脱困,高质量发展迈进的重要节点。在这片希望的热土上,吉林石油人以“三分天下”的战略蓝图为引领,秉持“325”工作思路,矢志不渝地向着新“681”发展目标奋力前行。 回望这一年,昂格55万千瓦风电项目的并网投运,不仅是中国石油单体规模最大的风电项目,更是吉林油田在新能源领域迈出的坚实一步,标志着绿色转型的加速推进。在川南,区块骨架工程的基本建成,为未来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在松南老区,通过不懈的努力,油气稳产的基础更加牢固,展现了吉林石油人对传统能源业务的坚守与创新。 从松辽平原的广袤到巴蜀之地的深邃,从传统油气的深耕到新能源的开拓,每一步都凝聚着吉林石油人的智慧与汗水,每一份成就都是他们坚毅与执着的最好证明。在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吉林油田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有力。 我们特此开设“2024·印记”栏目,旨在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珍贵的瞬间和深刻的声音,带领大家穿越时空的隧道,近距离感受吉林油田这一年来的不凡历程。在这里,您将看到技术创新的火花,听到奋斗者的心声,感受到企业转型升级的强劲脉搏。让我们一同回望过去,珍惜当下,展望未来,共同见证吉林油田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如何以更加昂扬的姿态,续写辉煌,开创更加灿烂的明天。 “2024·印记”,期待您的持续关注,一同铭记这一年,吉林油田留下的每一个坚实脚印。 今年前11个月,吉林油田完成二氧化碳年注入计划的97.6%,超计划运行,驱油效果显著。 为确保高效开发,吉林油田二氧化碳开发公司持续进行精细注采调控,结合监测资料和生产动态分析,对生产区域进行动态调整。同时,积极探索多层非均质油藏扩大波及体积的新方法,持续改善层间矛盾。在工艺方面,进一步开展二氧化碳驱注采井低成本工艺及带压作业技术攻关,研究低成本国产化注气工艺管柱及测试技术,持续加快国产密相泵注入技术研发,降低注入运行成本。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吉林油田二氧化碳开发公司持续加快大情字井油田新建黑79站伴生气预处理和黑46站余热利用工程的建设进度,预计建成后年注气能力将达到92万吨。同时,优化二期工程推广方案,综合考虑注采平衡、效益保障和埋存等因素,合理匹配水气注入能力,多措并举提升日注气能力。在技术研发方面,吉林油田持续攻关不同类型油藏二氧化碳驱提高开发效果的技术方法,研发出地面和井下两种智能分注工艺,并攻关配套井口和智能配注器。 二氧化碳开发公司瞄准“电、气、新能源”3个重点领域,扩大机采间抽、注入压损、低温集输等能耗管控技术的应用范围,提高清洁能源利用率,实现节电节气。同时,二氧化碳开发公司积极开展国产化流量计试验,增加了橇装气浮水处理装置,降低注入成本。通过持续提高伴生气回注量,减少外购气,优化气源结构,提升整体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