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长江一公里“生命线”,泰兴一半长江岸线建生态湿地》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11-12
  • 秋日的泰州市泰兴沿江生态廊道虹桥镇先导段,如同一幅如歌如诗的美丽画卷。 浩浩长江,母亲之河。如今,泰兴江滩湿地变成群众休闲观光好去处,不乏上海、北京等地游客和“老外”的身影。泰兴沿江岸线长约24公里,该市划出50%的岸线,计划总投资约6.2亿元,实施12公里长江生态湿地和绿色廊道建设工程,完工后将串起沿江“翡翠项链”,让黄金岸线更具“颜值”。 “生态环保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更关系到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泰兴市委书记张育林说。近年来,该市将环境治理和修复作为压倒性任务,标本兼治,着力打赢全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打造长江生态大走廊“绿色名片”。目前,占地206亩的虹润湿地公园、沿江生态廊道虹桥镇800米先导段、四桥港风光带已建成。对不符合规划或影响生态环境建设的项目进行清理整治,加大对沿江一公里范围内企业和项目整治力度,已关停化工企业19家,拆除小船厂6个,回收江边鱼塘20个。 在“一手”强势推进生态建设的基础上,“另一手”坚决向污染宣战。聚焦群众反映的突出环境问题,泰兴市扎实开展九大攻坚行动,强势推进“净土、碧水、蓝天”三大保卫战。泰兴市市长刘志明说,该市在可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整合统筹各类生态环保资金13.95亿元,设立市生态环保公益基金、筹集7600万元,给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治污亮利剑,泰兴市一方面严格园区、乡镇、村居网格化管理,一方面放大全国先进的环保执法经验。今年1—9月,立案查处429件,作出行政处罚决定249件,罚款4749万元。用好用足环保法配套办法,共实施查封扣押19件,限产停产33件,移送行政拘留51件,刑事移送5件。 “治污能力是污染防治的重要一环,解决好历史遗留性环境问题是使命担当。”张育林说。针对固废等处置能力“瓶颈”,市委、市政府本着对历史负责、多还欠账、不欠新账,加大投入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规划建设1500亩的静脉产业园,计划到2020年新增年5.5万吨危废处置能力。苏伊士公司投资3.6亿元的年3万吨危废焚烧项目年底主体工程可建成;福昌环保科技公司新增年处理1万吨固废焚烧装置1套。在提升生活垃圾处理能力上,三峰环保能源公司投资2.7亿元,建成投运日处理800吨的垃圾焚烧供热二期工程。 抓转型、从源头减少污染,泰兴市对长江一公里范围内新上化工项目坚决不批。推动泰兴经济开发区以精细化工为依托,加快向新材料、医药、日化、高端装备制造等非化产业转型。此外,加大环境违法失信惩戒,对“红、黑”企业在授信、上争资金、差别化水价电价等方面严格限制,倒逼企业加快转型。1—9月,有34家企业主动要求并完成环境信用修复。 交汇点记者 赵晓勇 通讯员 泰兴轩 常斌 [责任编辑: 周陆培 ]

相关报告
  • 《长江生态湿地和绿色廊道建成开放,沿江岸线“颜值”再提升》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07-02
    • 总投资6.2亿元,泰兴12公里长江生态湿地和绿色廊道建成开放,沿江岸线“颜值”再提升 . 2020-06-08 16:34:15 新华日报交汇点 交汇点讯 树木葱茏,鸟语花香,处处绿意盎然,行走其中,如画美景令人心旷神怡。近日,泰兴市12公里长江生态湿地和绿色廊道建成开放,长江泰兴段再添一处亮丽风景线。 泰兴濒临长江,拥有24公里长江岸线。近年来,该市在“长江大保护”、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方面投入巨大力量。2018年5月,泰兴市委、市政府划出50%的沿江岸线实行永久性保护,资约6.2亿元启动实施12公里长江生态湿地和绿色廊道建设工程,致力打造长江保护的样板。 据了解,该长江生态湿地和绿色廊道建设工程主要实施江滩清理、环境整治、江堤改造、场地修复、植绿建园以及内河水系沟通等,工程启动以来先后拆除6家小船厂、23个鱼塘、53座建筑物和构筑物,关闭小化工等企业20多家,实现“船厂变森林”“鱼塘变湿地”“工厂变绿地”“江堤变赛道”,累计腾退岸线6.4公里。通过还江于民、还岸线于民、还绿于民,让长江母亲河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此外,泰兴市通过长江生态湿地和绿色廊道工程建设,在江堤内恢复湿地3000亩,植树造林1200亩、绿化面积达280万平方米。同时对堤顶拓宽改造,建成拥有8米宽机动车道、3米宽彩色沥青跑道的江堤走廊。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项工程内,还有一处“特殊的景点”——泰兴市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而这里,也曾是“污泥堆放地”。2018年6月,生态环境部网站曝光了泰兴滨江污水处理有限公司违规堆放污泥后,泰兴市委、市政府迅速启动应急程序,全力推进污泥科学规范处置,在短短半年多时间内全部处置到位,并已整改销号。为深刻吸取教训,加强警示教育,泰兴市在滨江污泥堆存原址上建起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把原有三个污泥堆放点建成三个生态涵养池塘,同时建设生态警示墙、科普展示走廊和临江展望平台,为整个生态工程增添内涵。 在长江生态工程建设中,泰兴坚持“江、岸、村”系统治理思维和“规划引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振兴”的工作理念,于今年初启动了长江生态湿地和绿色廊道拓展区建设。从打造健康支流、改造低效农田、发展美丽经济等多个方面出发,加快实施农田林网建设、道路及河道整治、村庄环境整治等基础工程,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把生态廊道拓展区核心区域打造成美丽宜居家园、圩区生态田园和大江风貌游园。 去年以来,泰兴市还根据《“健康长江泰州行动”泰兴实施方案》,对长江泰兴段开展健康大体检,建立大数据平台,实施长江排口整治等专项行动,为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
  • 《长江岸线生态修复 守住“家底”,为发展“留白”》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02-28
    • 截至2019年底,处于长江下游的江苏建设沿江绿化带5100亩,新增江滩湿地约2380公顷。沿江重要生态功能区域纳入国家生态保护红线,划定231块生态红线区域。越来越多的生产岸线逐步转为生态岸线……   江苏常熟,素有“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的美称,在常熟境内长江滩地上,有一个由长江泥沙冲积而成的沙洲——“铁黄沙”。   曾经的铁黄沙,荒凉萧瑟,一度被称为“江南沙漠”。然而,经过近几年的生态修复,这里已经转身变为一个生态绿洲。   初春的铁黄沙虽然鲜有人烟,但这里是鸟类的天堂、鱼虾的欢乐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铁黄沙上栖息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鹤等161种鸟类、60多种鱼虾、100多种湿地植物。   这只是长江岸线生态修复的一个缩影。   截至2019年底,处于长江下游的江苏建设沿江绿化带5100亩,新增江滩湿地约2380公顷。沿江重要生态功能区域纳入国家生态保护红线,划定231块生态红线区域。越来越多的生产岸线逐步转为生态岸线,各地守住生态“家底”,为发展“留白”。   昔日江南沙漠变身生态绿洲   铁黄沙的东侧是长江,西南侧是联通太湖的望虞河,随着水势的变化,这里曾是一块若隐若现的沙洲。“因为距离望虞河比较近,铁黄沙西侧的泥沙堆积越来越多,对太湖和长江的泄洪通道有影响。几年前,我们做过长江航道的修复,清淤吹填到铁黄沙上。”常熟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这里曾一度被认为拥有建造深水港的天然优势,是长江江苏段仅有的4个具备建造深水港条件的区域之一。   为此,常熟市在“十二五”时期先后投入16亿元人民币,对“铁黄沙”及福山水道南岸边滩进行了综合整治,计划将“铁黄沙”打造成现代化物流基地。   然而,随着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提出,“铁黄沙”的命运再度迎来了转折。   2017年7月,常熟制定了《常熟市加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方案》,进一步强化绿色发展导向,更大力度推进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逐步恢复增加生态岸线,加强江滩湿地资源保护。   2018年5月,常熟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关于同意实施铁黄沙生态开发规划定位的决议》,进一步加强生态管护,科学推进铁黄沙生态保护进程,将铁黄沙纳入长江沿线三化整治行动,为今后纳入长江沿线万亩生态廊道做准备。   “铁黄沙整治工程的实施,确保了长江澄通河段出口段河势稳定和长江深水航道安全,也保障了望虞河引江济太和太湖防洪排涝安全。”该负责人表示。   如今的铁黄沙,正在建设成一座生态岛,堤防内侧,池杉、落羽杉、黄山栾树、女贞形成一片美丽的绿化带,芦苇、水草、杨树等植物渐次生长,绿化带达3000亩,自然生长的植物群落7000多亩,岛内既有长江鱼类繁衍回流的通道,也有人工隔离的候鸟保护区。   太湖“吉祥三宝”开始回归   “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指明方向、划定航向。   长江经济带发展由相对粗放式的发展方式转向高质量绿色发展,由开发主导转向保护主导的背后,长江岸线资源是关键一环。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段学军团队,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长期从事长江岸线的研究。他们在2017—2018年调查发现,长江岸线有涉及3940公里的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重要饮用水水源地、蓄滞洪区、自然滩地、洲滩岸线等生态敏感区,占到整个长江岸线长度的50%,主要分布在湖北、安徽、江苏等地。   “目前对于生态敏感岸段的管控也急需重视,例如生态敏感岸段特别是洲滩湿地岸线的生态功能没有得到重视;法定保护区的岸线开发活动约束不足;水域陆域保护协调性不足,水域保护区仅仅保护水域,陆域保护区仅仅保护陆域;长江整体生态连通性缺乏总体设计。”段学军表示,在这些生态敏感岸段,有时还叠加多重功能。例如有些岸段既是水生生物保护区又是洲滩湿地,所以要特别注意这些多重洲滩湿地岸线的保护。   如今,推进长江沿江岸线整治和生态修复,江苏的长江环境正在发生可喜改变。截至2019年底,江苏建设沿江绿化带5100亩,新增江滩湿地约2380公顷,南京江豚增加到50多头,太湖流域多年不见的“吉祥三宝”桃花水母、白鹭、地衣开始回归。   在江阴,岸线还给母亲河,湿地重现碧波荡漾。2016年以来,江阴主动调整港口功能,将省政府批复的23.4公里港口岸线主动压缩到17.48公里。依托城区8公里长江岸线,先后完成中国最大民营造船企业——扬子江船厂和运营近半个世纪的黄田港渡口、韭菜港渡口搬迁,加快建设滨江公园。   长江岸线修复需自然为主人工为辅   如何让长江岸线的生态修复产生持续的生态效益?在段学军看来,长江岸线的修复,需要树立自然为主、人工为辅的理念。“过多的人工干预和工程措施,往往会使得生态修复适得其反,一定要注意生态修复不是面子工程。不仅仅是种草植树、建广场公园,打造形象工程,更重要的,生态修复是要恢复岸线的生态功能,尤其是包括恢复关键水生动物滨岸栖息地在内的水陆交互带的生态功能。这是因为这个区域的生态功能是独特的、宝贵的。”他说。   此外,长江沿岸布局大量的港口、工业与城镇,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典型的城镇工业密集带,生态影响与破坏形式多样、类型复杂。在长江岸线生态修复中,平衡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水域与陆域联动都很重要。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邹辉认为,长江岸线生态修复,还需要突破一些技术难点。例如,长江横跨中国东中西部,岸线所处的地形地貌与地质环境空间差异较大。因此,建立一套适合在长江通用的岸线调查与生态修复技术标准规范,非常重要。此外,长江水位波动较大,落差往往超过几米,在三峡库区,甚至超过几十米。而且,长江水流急、风浪大,长江下游岸段还面临咸水倒灌。所以,湿地植被生长的技术瓶颈尚需突破。   2019年6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江苏省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实施方案》,部署加强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加快开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技术研发,加强珍稀濒危物种保护与其关键生境修复技术攻关。   可喜的是,用科技手段持续为长江健康普查、体检,切实找准病灶、追根溯源,已经在江苏防范环境风险中“亮剑”。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开展入江排污口排查时,他们充分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测等先进技术,对沿江八市疑似排污口开展全口径排查。目前已完成航测数据采集、解译和质检工作,初步掌握了沿江污染分布情况。而在沿江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中,则完成沿江8公里环境风险源排查,绘制了风险地图,为科学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