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与荣成合办研究所落户威海》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 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19-04-30
  • 4月23日,荣成市与中国科学院产业合作暨荣成经济开发区重点项目落地签约仪式举行,荣成微电子与智能技术产业研究院等9个项目集中签约。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荣成微电子与智能技术产业研究院同时揭牌。

    荣成微电子与智能技术产业研究院是荣成市与中国微电子技术领域最高学术机构——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合作成立的微电子与智能技术研发机构和产业化转化平台。这次荣成微电子与智能技术产业研究院落户的同时,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高精度多模卫星定位系统与芯片公司、低能耗物联网系统与芯片公司、智能驾驶系统公司三大“种子期项目”也一起入驻科技创业园。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副总工程师陈杰介绍,研究院的主要研究和产业化方向为,物联网芯片与应用系统、人工智能芯片与应用系统、新能源汽车电子核心芯片、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系统、精准农业、海洋产业智能系统及其他微电子及智能信息技术系统。

    仪式上,除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荣成微电子与智能技术产业研究院外,同时签约的还有芯长征科技功率器件封装、 达因金控儿童制药、海纳膜科技、众恒高科智慧系统、全利核工程技术、昊太智能设备、中科银河芯高性能传感芯片、中经天平信息技术等项目。

    此次签约对荣成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补齐高新技术短板将起到重要作用,荣成市将以最大的支持、最优的服务、最好的礼遇,促成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实现双方互利共赢。

    据了解,作为荣成市“双招双引”的承接平台,科技创业园配备了32套专家公寓,与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所等22家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拥有4家国家级研发机构,29家省级研发机构。

    为助力园区企业快速发展,荣成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发起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创业投资荣成子基金,为园区内的高新技术创新创业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中国科学院创投荣成基金公司董事长朱诚在仪式上表示:下一步要将中国科学院更多的项目引入荣成,在这里落地、生根,加速打造新旧动能转换的‘桥头堡’。”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对空间引力波探测信号识别研究获进展》

    • 编译者:张宇
    • 发布时间:2025-01-03
    •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等的科研人员在空间引力波探测信号识别领域取得进展。该团队开发出基于深度学习的创新方法,可高效探测和分析空间引力波探测器的极端质量比旋近(EMRIs)信号,将为未来空间引力波探测与数据分析提供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中国科学:物理、力学和天文学》上。 自2015年首次探测到引力波以来,地面引力波探测器已探测到超过100例引力波事件。这些地面探测器的探测频段在几十到几百赫兹之间。为探索低频引力波源,科学界正积极筹备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 空间引力波探测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极端质量比旋近系统。这类系统由一颗恒星级黑洞围绕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旋转而成。研究EMRIs系统,能够帮助科学家精确检验广义相对论,绘制超大质量黑洞周围的时空图,验证“无毛定理”,有望揭示超大质量黑洞的质量分布及其与宿主星系的共同演化历史。 而EMRI信号的探测和分析面临挑战。这类信号可持续数年之久,且特征复杂、强度微弱,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来生成高精度波形模板。传统的匹配滤波和贝叶斯参数估计方法需要海量的EMRI波形模板来覆盖多维参数空间且计算成本高昂。更棘手的是,EMRIs信号的精确建模困难,而传统方法依赖于模板的准确性。 针对上述挑战,该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完整解决方案。在时频域进行信号分析时,团队设计的二层卷积神经网络展现出优异的探测性能。对信噪比50至100范围内的信号,在1%的误报率下可实现96.9%的真实探测率。为验证这一方法的普适性,科研人员进行模板依赖性测试。结果表明,即使注入与训练数据不同模型生成的信号,该方法仍可以保持稳定的探测性能。这表明,该方法对理论模型的依赖程度较低,并提升了实际探测的应用价值。 进一步,在探测到信号后,该团队采用UNet网络在噪声中提取EMRI信号,并通过神经网络实现关键参数的精确估计。超大质量黑洞的质量估计准确率达99%,自旋参数估计准确率达92%。同时,神经网络可以准确预测轨道初始偏心率等参数。这为未来的引力波数据分析提供了新思路。 论文链接 (DOI:10.1007/s11433-024-2500-x)
  • 《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在ESI学科领域的科研表现》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dingxq
    • 发布时间:2019-05-15
    • 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在ESI学科领域的科研表现 5月9日,ESI数据库更新了2019年5月最新ESI数据。 每年5月份的ESI更新数据范围会发生较大的变化:最早一年的数据将不被收录。具体到本次更新,2008年整年的数据将不再被收录。意即本次ESI更新覆盖时间段为2009年1月1日至2019年2月28日,最新的数据范围为10年2个月。这也是2019年第三期的ESI数据。据统计,全球共有5864家科研机构上榜,较三月份数据减少145个。 根据本期ESI数据显示,中国科学院仍然为中国大陆唯一拥有全部22个ESI学科的科研机构。其中,共有75个院属机构拥有ESI学科。 拥有ESI前1%学科数量最多的中国科学院院属机构TOP10 在中国科学院院属机构中,有10个研究所拥有的ESI前1%学科数达到4个或4个以上。其中,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在分子生物与遗传学、临床医学、免疫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生物与生化、药理学与毒理学以及植物与动物科学的7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前1%的行列。 进入ESI学科前1%阈值内的中国科学院院属机构 从ESI 22个学科角度来看,进入前1%阈值线的中国科学院机构数量较多的有工程科学、化学、环境与生态学以及材料科学,超过20所院属机构在以上4个学科领域均跻身进入全球前1%行列,也表明中国科学院在上述4个学科领域科研表现相对更加突出。 各研究所高被引论文统计 高被引论文是ESI中按学科领域和出版年统计的被引次数排名前 1% 的论文(Article和Review),表示文章的引文影响力已经位列全球同年度、同学科的前1%。机构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发展,需要发表更多高被引论文来进一步提升机构影响力。 本文统计了进入ESI学科前1%阈值内75所院属机构的高被引论文情况。其中,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高被引论文最多,有421篇,该研究所拥有2个ESI前1%学科,即材料科学和化学,说明该研究所在这两个领域的国际影响力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