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 潘淑春
  • 发布时间:2004-12-20
  • 南海水产研究所于1953年在广州市正式成立(原名广东省人民政府农林厅水产局水产研究所),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已发展成为南海区从事热带亚热带水产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水产高新技术研究和水产重大应用技术研究的社会公益性和基础性国家级科学研究机构。 所内设有海洋渔业资源与捕捞技术研究室、水产养殖种质资源与增养殖技术研究室、营养与食品工程研究室、海洋渔业生态环境与污染监控技术研究室、渔业生物病害防治研究室。并设有农业部渔业生态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广东省渔业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农业部渔业环境及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农业部渔业环境监测中心南海区监测站、农业部南海区渔业病害防治中心等,在广东省深圳市和海南省三亚市分别设有野外实验基地。 建所以来,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00多项,获得各类科研成果238项,其中,国家级奖励9项,省、部级奖励57项。突出的科研成果有《四大家鱼人工繁殖》、《大珠母贝人工育苗与插核珠技术》、《“南海贻贝观察”体系的研究》、《广东省海岛水域海洋生物和渔业资源调查》、《鲻鱼人工繁殖与育苗技术研究》等等。这些科技成果,为促进水产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繁荣渔(农)村经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该所承担科技成果转化的有科技服务公司和饲料与健康养殖技术开发中心,科技公司重点是为渔业管理与规划、渔业工程、技术推广与示范等提供技术服务;健康养殖中心拥有以三微产品(微生物环境调节剂、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微生物肥料)和绿色渔药系列为龙头产品的品牌,年生产能力逾千吨,产品远销全国各地二十几个省市及东南亚沿海国家。 全所现有职工345人,其中科技人员177人,包括研究员12人,副研究员35人。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2人;获全国、省级劳动模范称号5人次,全国农业先进科技工作者2人,获广东省丁颖科技奖3人,广东省青年科技标兵6人……。该所已基本形成了一支学科配置合理、创新意识强、学术思想活跃、勇于拼搏的以中青年科技人员为主的研究队伍。 全所固定资产共5000多万元,拥有万元以上的科研仪器200多台(套)。图书馆藏书量8万余册,中外期刊1600多种,并出版有《水产文摘》、《南海水产研究》期刊。 成立于1954年的标本室现有各类海洋生物标本1万多瓶(件),其中新种数十种,是华南地区贮藏量最大的海洋生物标本库。
  • 原文来源:http://southchinafish.ac.cn/index1.asp
相关报告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潘淑春
    • 发布时间:2004-12-21
    • 东海水产研究所创建于1958年10月,是面向东海的国家三大海区综合性渔业研究机构之一。在科技体制改革中,研究所已被定位为国家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   研究所以国家渔业发展需求为首要任务,根据学科优势和自身发展目标,主要开展渔业资源调查评估与管理、远洋与极地渔业资源开发、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渔业信息技术、水产养殖容量和健康养殖、水产生物技术、水产品食用安全与质量监控、渔业产物资源与生物制品、负责任捕捞技术与渔业工程基础、特殊生境养殖生物学、水产标准化等研究。   研究所拥有多幢具有独特风格的办公实验大楼,工作环境舒适优美;全所240余名职工中拥有一大批高学历的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尤其在近几年的发展中配置了一大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仪器设备,为争创国内一流研究所的发展目标奠定了基础。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潘淑春
    • 发布时间:2004-12-21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前身为创建于1953年的广东省水产研究所,地处广州市芳村区西朗,是国家珠江流域渔业综合科研机构,隶属农业部。全所现有职工210多人,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人员110余人,其中研究员8人,副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30余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1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导师10人。建所以来,有89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省(部)、市级的奖励。其中,省、部级以上奖励45 项。   研究机构设有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热带亚热带鱼类选育与养殖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水生经济动物病害防治研究中心、广东省水产动物免疫技术重点实验室、水生实验动物重点实验室、国家珠江口海域渔业生态环境野外观测试验站、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海南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等,主要从事热带亚热带渔业及相关学科的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建所以来在鱼类人工繁殖、池塘养殖理论和技术、良种选育与引种、鱼病防治、渔业资源和环境等领域形成优势学科,在水产生物技术、水生实验动物、城市渔业等领域形成新生长点。从早期的家鱼人工繁殖技术发明到近期养殖、病害防治各领域的许多科研成果,有效推动了渔业产业的发展。   目前承担国家攻关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基础性和公益性项目、以及农业部和各级政府的研究项目近百项。   依托该所的农业部水产种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农业部珠江流域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农业部新渔药临床试验基地和广东渔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机构组成多功能的技术监督与推广服务体系。该所开办的成果中试与转化体系由水产良种试验基地、广东淡水鱼类种质资源保存基地、水生实验动物培育基地、疫苗和渔药中试基地、水产饲料实验基地等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