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建“明星”晶圆厂的最新进展》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 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19-02-20
  • SEMI在今年年初公布的“2018 China Semiconductor Silicon Wafer Outlook”报告中指出,在致力打造一个强大且自给自足半导体供应链的决心驱使下,中国在2017~2020年间计划新建的晶圆厂数量居全球之冠,加上无论中资或外资企业在中国境内皆有新建晶圆代工或内存厂的计划,这就使得中国的整体晶圆厂产能扩张更为迅速。

    按照SEMI的报告,预计到2020年,中国大陆晶圆厂装机产能将达到每月400万片(WPM)8英寸晶圆,和2015年的230万片相比,年复合成长率(CAGR)为12%,成长速度远高过所有其他地区。

    国内这几年新增的晶圆厂比较多,当中包括Intel、三星这些存储项目,另外还有很多国内的新建工厂或者声称建工厂的,另外去年下半年还爆发了一批第三代半导体产线。为了让大家了解对国内新建晶圆厂的进展有进一步了解,半导体行业观察网站调研了几个国内近年的新建“明星”晶圆厂(本文说的是新成立的与老公司的新厂)的最新进展。

    厦门联芯

    在2014年,台湾联华电子与厦门市人民政府及福建省电子信息集团合资成立专注晶圆代工的,于福建省厦门市从事集成电路制造,提供12吋晶圆专工服务。联芯集成电路制造公司于2014年底开始筹建,2015年3月26日奠基动工,2016年第4季起进入量产,已可提供 40nm及28nm 的晶圆专工服务,规划月产能为 5 万片 12 吋晶圆,预计总投资金额达62 亿美元。

    据半导体行业观察了解,厦门联芯第一期的规划产能是25000片,现在已经做到了20000片的真实产能,主要集中在28nm工艺,40nm和80nm的产品。他们在今年也会扩充到25000片的真实产能。联芯后续还会规划另一个25000片的产能,但不会再往28nm上面走,而是聚焦在一些特色工艺。

    台积电(南京)有限公司

    2015年年底,台积电宣布,已向台湾“投审会”递件申请赴大陆设立12英寸晶圆厂与设计服务中心,设立地点确定为江苏省南京市。据悉,该厂设在南京市浦口区,投资金额大约在30亿美元,其中包括来自台湾现有晶圆厂的机台设备的价值、以及内地政府在集成电路业上的政策优惠,最终台积电的净投资金额会低于30亿美元。新厂采用16纳米技术,产能规划为2万片,2018年量产,后续产能将会扩到4万片。

    2018年11月,台积电正式对外宣布了这南京厂的量产。但据半导体行业观察的了解,他们在对外公布之前,已经在去年5月实现了量产,比计划早了6个月。南京厂将提供12寸、16nm FinFET晶圆代工业务。而台积电刘德音在南京厂量产典礼上表示。南京厂月产能为10,000片,预计今年年底前将提升为15,000片,预计将在2020年Q1达到20,000片的规模。

    格芯(成都)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

    2017年年初,GlobalFoundries在成都宣布,将在成都设立子公司格芯半导体,计划投资90亿美元建设一条12寸晶圆代工线,FDSOI终于落户中国,至此,全球TOP3晶圆代工厂均在中国布局完成。

    据当时报道,格芯12寸晶圆代工厂分两期建设,第一期0.18um和0.13um,技术转移来自GF新加坡,2018底预计产能约2万每月;第二期为重头戏22nm SOI工艺,2018年开始从德国FAB转移,计划2019年投产,预计2019年下半年产能达到约6.5万每月。根据之前报道。GF出设备,占据51%的股份,地方政府出土地和厂房,占49%的股份,双方按股权比例出资。

    据去年10月格芯的披露,基于市场条件变化、格芯于近期宣布的重新专注于差异化解决方案,以及与潜在客户的商议,将取消对成熟工艺技术(180nm/130nm)的原项目一期投资。同时,将修订项目时间表,以更好地调整产能,满足基于中国的对差异化产品的需求包括格芯业界领先的22FDX技术。

    广州粤芯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

    2017年年底,粤芯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在广州开发区中新知识城设立,这是国内第一座以虚拟IDM (Virtual IDM) 为营运策略的12英寸芯片厂,也是广州第一条12英寸芯片生产线。

    据介绍粤芯半导体项目投资70亿元,新建厂房及配套设施共占地14万平方米。建成达产后,粤芯半导体将实现月产40,000片12英寸晶圆的生产能力,产品包括微处理器、电源管理芯片、模拟芯片、功率分立器件等,满足物联网、汽车电子、人工智能、5G等创新应用的模拟芯片需求。

    据半导体行业观察了解,粤芯的土建已经在去年10月封顶,今年三月设备将要进场,今年Q4将进行小批量量产。公司覆盖了90nm到180nm的工艺,聚焦的产品放在电源管理、电机驱动和单片机、分立器件等方面。按照规划,他们第一期的总产能是四万片/月(投资是100亿人民币)将分为两个阶段完成,今年年底力争做到两万片。公司也预计从2021年开始,投入第二期的建设,主要是以40nm到65nm的模拟芯片为目标。

    芯恩集成公司

    2018年五月,总投资额约150亿元的国内首个协同式集成电路制造(CIDM)项目——芯恩(青岛)集成电路项目正式开工,此项目正是由中国“半导体之父”张汝京博士及其团队联手打造。

    据悉,该项目一、二期总投资约150亿元,其中一期总投资约78亿元,由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管委、青岛澳柯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芯恩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设立。项目建成后可以实现8英寸芯片、12英寸芯片、光掩模版等集成电路产品的量产。计划2019年底一期整线投产,2022年满产。

    芯恩(青岛)集成电路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汝京博士表示,CIDM集成电路项目经济、社会效益显著。预计2019年第三季度进行功率器件的生产,2022年满产。

    据了解,芯恩将会在今年年底试运行。其中200nm(第一期)的工艺为90-28nm,产能最初规划是每月生产3万片,后续会根据市场的需求逐渐增加到每月6万片。设计方面是0.35-0.11um,预计要生产MEMS/MOSFET/IGBT/RF/Wire less ICPower Device、电源管理IC、嵌入式逻辑IC、MCU (8~32 bit)和模拟IC;300nm(第一期),月产量从最初的3,000片逐渐增加到1万片,根据市场需求,计划增加到月产4万片。第一期的制程预生产MCU(32 ~64 bit)/MPU/CPU/MOSFET/嵌入式逻辑IC。

    关于第二期工程,预计要建两栋月生产能力为5万片的Fab,而且是针对14nm以下的细微制程。

    中芯国际上海、深圳、天津三条线开工

    2016年10月,国内领先晶圆厂中芯国际在上海厂区举行新12寸集成电路生产线厂房奠基仪式。根据他们的介绍,这个新的工厂是应对中芯上海将来成长的需要。这条产线的规划产能是7万片/月,主要集中在14nm及以下工艺的生产。这条产线也已经完成了封顶工作,

    在2018年的半年年报上,中芯国际表示,在14纳米FinFET技术开发上获得重大进展。第一代FinFET技术研发已进入客户导入阶段。在第三季的财务会议上,中芯国际表示,虽然行业进入季节性调整,但将持续进行先进工艺平台(14nm)的客户导入与验证工作,为未来成长储备力量。上海市长应勇在日前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披露,将在今年实现集成电路14纳米生产工艺量产。

    另外,在深圳方面,中芯国际也规划了一条月产能为四万片/月的12寸产线,聚焦在0.11微米到55纳米这些工艺的生产, 目前还处于建设阶段 ;天津工厂则做了一条月产能为10万片的八寸线,主要瞄准0.35微米到90纳米的工艺。 据半导体行业观察了解,中芯国际的天津新产线马上就要投产了。

    华虹半导体(无锡)有限公司

    2017年八月初,华虹宏力与无锡市政府及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简称大基金)签订了一份投资协议,三方将在无锡投资建设一座12英寸晶圆厂。据介绍,该工厂采用90-55nm工艺,面向物联网应用芯片领域。华虹无锡300mm生产线一期工程,规划投资25亿美元,按计划将于2019年Q4建成投产,规划至2022年底逐步把起初的月产能1万片增加到4万片。而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储、射频、电源管理芯片及相关IP,将会是首批转移到12寸晶圆上的产品线。 据华虹那边的最新消息透露,无锡一期的生产厂房结构已经全面封顶,并完成了华夫板浇筑。更多消息期待今年更新。

    另外,华润微电子在去年11月宣布,将投资约100亿元在重庆西永微电园建设12英寸晶圆生产线,主要生产MOSFET、IGBT、电源管理芯片等功率半导体产品,这也将是国内晶圆厂的另一股势力。

    其他还有如英诺赛科、士兰微、北京双仪微电子等一批聚焦在第三半导体生产的产线以及国内的存储产线也在推动中,在未来,这些都会是中国晶圆厂的有生力量。其中更多的信息,我们有待后续更新。

相关报告
  • 《国内三大封测厂商主要扩产项目最新进展》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封测
    • 编译者: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19-08-26
    • 为了应对上游晶圆产线释放的产能以及先进封装进入黄金发展期所带来的机遇,近两三年来国内外封测厂商纷纷进行扩产布局,国内以长电科技、华天科技、通富微电三家大厂动作明显。 众所周知,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向国内转移趋势明显,在政策及资金各方面支持与引导下,近年来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国内规划/在建的晶圆生产线密集上马,并陆续释放产能,带动国内封测厂商的整体产能需求提升。为迎接这一波机会,国内长电科技、华天科技、通富微电三大封测厂商相继接力扩产。 除了整体产能需求提升外,应下游应用市场要求的封装技术迭代亦是封测厂商扩产升级的另一大因素。随着未来5G商用即将落地,人工智能、汽车电子、物联网等应用领域迅速发展,下游市场会进入新一轮的增长周期,同时亦对封测技术提出了更高、更多样化的需求,晶圆级封装、SiP封装、3D封装等先进封装也将进入黄金发展期,封测厂商需有所应对。 下面来看看长电科技、华天科技、通富微电这国内三大封厂商近两三年来的主要扩产项目详情及最新进展: 长 电 科 技 作为国内封测厂的龙头企业,今年长电科技公布的投资计划主要用于产能扩充,主要的扩产项目集中在宿迁厂区和江阴城东厂区。 长电科技的2019年度投资计划显示,2019年其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安排34.1亿元,主要投资用途包括:重点客户产能扩充共投资16.9亿元;基础设施建设共投资9.2亿元,用于长电宿迁扩建和江阴城东厂扩建等;其他零星扩产、降本改造、自动化、研发以及日常维护等共投资8.0亿元。 · 宿迁长电科技集成电路封测基地项目 2018年5月,长电科技集成电路封测基地项目正式落户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并于签约当天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由长电科技(宿迁)有限公司承担,占地335亩,首期将建设厂房21.7万平方米,规划建设年产100亿块通信用高密度混合集成电路和模块封装产品线。 根据宿迁人民政府发布的1-7月全市重大项目进展情况,长电科技宿迁厂区集成电路封测基地项目东侧厂房钢架结构基本搭建完成,西侧厂房钢架结构正在搭建中;配套110kv变电站完成封顶。 · 通讯与物联网集成电路中道路封装技术产业化项目 2018年9月,长电科技完成定增,募集资金总额36.19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将投入年产20亿块通信用高密度集成电路及模块封装项目、通讯与物联网集成电路中道封装技术产业化项目以及银行贷款。上述两大募投项目均位于长电科技的江阴城东厂区。 通讯与物联网集成电路中道封装技术产业化项目由长电科技旗下全资子公司的江阴长电先进封装有限公司负责实施,该项目总投资23.50亿元,建成后将形成Bumping、WLCSP等通讯与物联网集成电路中道封装年产82万片次Bumping、47亿颗芯片封装的生产能力。 8月12日,江阴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2019年1-7月份全市重点重大工业项目进展情况的通报,显示该项目进展目前一期已投产;二期批量采购设备,小规模生产,逐步扩大产能。 · 年产20亿块通信用高密度集成电路及模块封装项目 年产20亿块通信用高密度集成电路及模块封装项目由长电科技负责实施,项目总投资17.55亿元,项目建成后将形成 FBGA、PBGA、SIP 模组、P-SIP 模组、通讯模块-LGA、 高脚位通讯模块、倒装通讯模块等通信用高密度集成电路及模块封装产品年产20亿块的生产能力。 根据江阴市人民政府8月12日发布关于2019年1-7月份全市重点重大工业项目进展情况的通报,该项目进展目前已批量购进设备并安装,进行小批量生产。 华 天 科 技 华天科技此前已在国内形成了天水、西安、昆山三大产业基地,2018年其宣布在南京新建封测产业基地,并对昆山厂区进行扩产。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华天科技完成了对马来西亚封测企业Unisem的收购,也将为其带来产能增长。 据了解,华天科技的天水基地聚集于传统封装,西安基地则具备QFN、DFN、BGA、LGA、SiP等封装测试产品的大规模生产能力;昆山基地则侧重于面向3D封装的Bumping与TSV技术;南京新建基地则被视为华天科技未来5-10年的重要战略布局。 · 南京集成电路先进封测产业基地项目 2018年7月,华天科技宣布将在南京浦口经济开发区投资建设南京集成电路先进封测产业基地项目。该项目总投资80亿元、分三期建设,主要进行存储器、MEMS、人工智能等集成电路产品的封装测试,计划不晚于2028年12月31日建成运营。 2018年9月,华天科技公告显示,负责该项目建设和运营的项目公司已完成工商登记注册,并取得营业执照,项目公司名称为华天科技(南京)有限公司。2019年1月,该项目正式开工建设;8月初,华天科技在互动平台上透露,南京项目目前正在进行厂房及配套设施的建设,预计将在2020年初设备安装调试。 · 昆山高可靠性车用晶圆级先进封装生产线项目 2018年11月7日,华天科技控股子公司华天科技(昆山)电子有限公司高可靠性车用晶圆级先进封装生产线项目签约仪式在昆山开发区成功举行,至此华天科技在昆山布局了三条技术领先的高端封测量产产线。 该新建项目总投资20亿元人民币,将利用华天昆山公司现有空地建设厂房,总建筑面积约36000平方米。项目达产后,年新增传感器高可靠性晶圆级集成电路先进封装可达36万片,将形成规模化的高可靠性车用晶圆级封装测试及研发基地。2019年2月,该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通 富 微 电 通富微电的生产基地包括崇川、苏通、合肥、苏州、厦门、马来西亚槟城等6大厂区。通富微电的扩产动作从2017年就已开始,主要集中在厦门和南通,今年其扩产项目已接近完成。除了厦门和南通,消息称合肥厂区也继续扩产。此外,今年通富微电也收购了马来西亚一家封测厂商,相信亦进一步扩张其生产能力。 · 厦门集成电路先进封测生产线项目 2017年6月,通富微电与厦门市海沧区政府签订共建集成电路先进封测生产线的战略合作协议。按协议约定,该项目总投资70亿元,计划按三期分阶段实施;其中,一期用地约100亩,规划建设2万片Bumping、CP以及2万片WLCSP、SIP(中试线)。 该项目于2017年8月正式开工奠基,2018年12月一期工程主厂房成功封顶。今年7月中旬,通富微电在互动平台上回复投资者表示,厦门通富土建已进入扫尾阶段,开始内部装修。 · 南通通富微电智能芯片封装测试项目二期 南通通富微电子有限公司位于苏通园区的生产基地计划总投资80亿元,建设南通通富微电智能芯片封装测试项目,产品应用于物联网、5G高速芯片、人工智能高效能芯片等方面。其中,项目一期总投资20.25亿元,已于2017年9月开始量产;项目二期计划总投资25.8亿元,项目三期拟总投资33.95亿元。 项目二期已于2018年6月开工建设;2019年1月,二期工程成功封顶;7月中旬,通富微电在互动平台上回复投资者表示,?南通通富二期工程正在进行外墙维护施工,内部装修尚在设计中。 小结: 纵观国内三大封测厂商的扩产项目,在技术上总体向高密度、先进封装等方向集中,在应用市场上则主要聚焦于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如今,三大封测厂商的扩产项目在建设进度上亦多数接近了尾声,有望早日量产以迎接新一轮市场需求爆发。
  • 《总投资230亿元!中石化新建煤化工项目最新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5-25
    • 近日,中国石化贵州能化50万吨/年PGA项目一期场平工程五标段顺利中交。 场平工程是PGA项目前期三通一平以及基础建设的重要工作,工程的中交将为后续装置建设奠定坚实基础。目前五标段三查四定A类尾项已全部销项,具备中交条件,中间交接相关手续已办理,其余各标段也将陆续中交,场平施工将在6月全部完工。 PGA项目场平工程五标段自2021年11月开工至今,历时19个月。北京燕化天钲作为施工方,工程共计完成土方开挖约25万m³、土石方爆破142.2万m³(共计爆破122次)、土方回填189万m³、地基强夯处理面积72.6万㎡、防渗阻隔层13.4万㎡、截排洪沟1600米的施工,累计33.8万安全人工时。 北京燕化天钲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项目经理武星元汇报工程建设情况,并宣读中交申请。 武汉天元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总监理工程师胡先江汇报工程监理情况。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周湧涛汇报设计及对工程验收情况。贵州能化项目管理部场平项目组经理曹景海介绍项目管理情况。石油化工工程质量监督总站西南监督站高学勇介绍质量监督情况并提出验收意见。贵州能化设备工程部彭红杰提出工程接收意见。 中间交接只是管理责任的移交,贵州能化将协同各参建单位,一如既往地推进“三查四定”尾项整改、竣工图及交工资料编制和工程结算等收尾工作,确保场平工程如期完成。 贵州能化、施工、监理、设计、检测、质监站等单位代表50余人参加。 中国石化50万吨/年聚乙醇酸项目是中国石化推进煤化工前沿技术向工业化进军的示范性项目,是贵州省实现新型工业化和乡村振兴的标志性项目。项目位于毕节市织金县,该县地处乌江上游,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中国石化与贵州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深化战略合作,于2020年11月25日签订《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该总投资约230亿元,其中一期工程总投资约110亿元,年产聚乙醇酸20万吨,2024 年建成;预计产品年均销售收入达31.5亿元。二期建成聚乙醇酸规模30万吨/年,2026年建成。 项目建设内容含煤气化装置、气体深冷分离装置、偶联及加氢装置、聚乙醇酸装置,配套建设热电联产装置和空分装置。原料煤经粉煤制备、气化、变换、净化、深冷分离得到净化气CO和H2,为下游的偶联和加氢装置提供原料,气化装置产生的酸性气制硫磺。甲醇、硝酸与亚硝酸钠生产的亚硝酸甲酯与CO 偶联得到草酸二甲酯和副产品碳酸二甲酯(出售),草酸二甲酯部分加氢后生成乙醇酸甲酯、甲醇和粗乙二醇等(出售),分离甲醇回用,乙醇酸甲酯进入聚乙醇酸装置经聚合、解聚生成乙交酯,乙交酯开环聚合生成高分子量聚乙醇酸(主产品)。 中国石化贵州能化公司由长城能源化工有限公司(股比99%)和毕节织金新区碧云建设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股比1%)共同出资组建。50万吨/年聚乙醇酸(PGA)项目是贵州省“十四五”"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和中国石化推进煤化工前沿技术向工业化进军的示范性项目,位于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新型能源化工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