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海研究组等在水稻籽粒大小调控上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人类遗传资源和特殊生物资源流失
  • 编译者: 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07-11
  • 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籽粒大小同产量密切相关。目前已经克隆了一些控制水稻种子大小的重要基因,但水稻种子大小调控的分子机理仍不清楚。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云海团队与浙江省农科院王俊敏团队以及中国科学院大学柴团耀团队合作,揭示了一个OsMPK1在水稻籽粒大小调控上起重要作用,对提高作物产量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在信号传递中起重要作用。MAPK磷酸酶(MKP)能够特异性的去除被激活的MAPK上的磷酸基团,从而使其失活。MAPK信号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多个方面。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云海研究组以前的研究发现OsMKKK10-OsMKK4-OsMAPK6级联信号通路在调控水稻籽粒大小上发挥着重要作用(Xu et al., Molecular Plant 2018; Duan et al., Plant Journal 2014)。近日,李云海研究组与浙江省农科院王俊敏研究组以及中国科学院大学柴团耀团队合作,揭示了OsMKP1在调控水稻籽粒大小上的作用。OsMKP1丢失功能形成大的籽粒,而过表达OsMKP1导致籽粒变小。进一步分析显示OsMKP1能够同OsMAPK6相互作用,去磷酸化OsMAPK6,导致且使其失活。因此,这些研究揭示了OsMKP1通过抑制MAPK信号途径,决定籽粒大小的重要机制。

      该研究结果于2018年5月18日在线发表于The Plant Journal杂志(DOI:10.1111/tpj.13971)。李云海研究组徐冉博士、硕士研究生于海跃、浙江省农科院王俊敏博士以及李云海研究组段朋根博士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科技部重大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B的资助。

相关报告
  • 《厦门大学在水稻籽粒大小和耐冷性调控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19-12-31
    • 2019年4月25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在线发表了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水稻遗传育种组王侯聪教授团队题为“A Missense Mutation in LGS1 Increases Grain Size and Enhances Cold Tolerance in Rice ”的研究论文,在水稻籽粒大小和耐冷性调控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水稻(Oryza sativa L.)是我国乃至全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要食物来源,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种植水稻,栽种面积巨大,其中90%左右集中在亚洲的东亚、东南亚、南亚地区。中国水稻播种面积占全国粮食作物的1/4,而产量则占到一半以上,我国有高达60%的人口以水稻为主食,是世界上*的稻米生产国和消费国。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耕地面积的有限性、全球气候变化频繁,水稻生产面临着严峻挑战,提高水稻产量和改善稻米品质是水稻遗传育种研究的永恒主题。粒形由粒长、粒宽、粒厚及千粒重组成,是影响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主要农艺性状之一,是衡量稻米外观品质的重要指标。 近日,厦门大学在水稻籽粒大小和耐冷性调控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研究介绍水稻籽粒形状由数量性状位点(QTLs)控制。生命科学学院水稻遗传育种组王侯聪教授团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致力于大粒优质水稻新品种的遗传育种研究,该研究以福建当地品种(麻85,Ma85)通过60Co-γ射线辐照水稻成熟花粉诱变技术创制水稻新种质,以其中长大粒水稻突变体(JF178,佳辐178)为研究材料,通过十多年的基础研究工作,团队利用近等基因系(NILs)和图位克隆法获得位于水稻2号染色体长臂端一个控制粒长、粒宽及千粒重的半显性数量性状基因座(semi-dominate 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s),命名为LGS1(Large grain shape 1),并研究了其分子机制。LGS1编码植物生长调节因子OsGRF4,定位于细胞核中,与OsGIF(GRF-interacting factor)互作。突变体LGS1在WRC结构域上,miR396匹配序列上存在2-bp替换导致氨基酸由丝氨酸替换成赖氨酸(S163K),碱基突变(TC-AA)减弱了miR396对LGS1的靶向抑制作用。OsGRF4极显著表达于分生组织、幼穗和灌浆过程中,在功能上增加籽粒纵向颖壳细胞长度和数量,增加横向颖壳细胞宽度,促进胚乳细胞数量的增加,促进灌浆速率,形成大胚乳,*终增加粒长、粒宽及粒重。此外,研究发现水稻在苗期冷胁迫下,miR396表达水平显著上调,而LGS1的突变降低miR396靶向抑制能力,并增加了苗期冷胁迫的存活率。 该研究进一步表明,LGS1的突变可能扰乱了OsGRF4-miR396-胁迫响应应答网络,从而增加水稻粒长、粒宽及粒重,并增强水稻苗期耐冷性,为水稻育种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研究理论基础。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陈小龙博士为论文*作者,美国爱达荷大学洪宗烈教授、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黄育民教授、黄荣裕博士为本文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了福建省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项目(FJZZCXNY2017004),福建省科技计划(2017N2010290),中国水稻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70101)和USDA-Hatch project(IDA-01423)的资助。
  • 《李传友研究组在番茄避荫反应调控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20-12-11
    • 密植栽培是提高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有效途径。但在密植条件下,植株间相互遮荫会诱发植物的避荫反应综合征(shade-avoidance syndrome,SAS),如下胚轴和叶柄的伸长、开花时间的提前、分枝的减少等,这些适应性反应又会对作物产量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阐明植物避荫反应的调控机理,对于培育耐荫、耐密植作物新品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bHLH类转录因子PHYTOCHROME INTERACTING FACTORS(PIF)通过调节生长素等植物激素的合成以及细胞扩展相关基因的表达,在SAS中发挥关键作用。长期以来,人们对PIF调控SAS的研究多集中在PIF蛋白水平的调控机制上,而对PIF介导SAS响应基因表达的转录调控机理研究尚浅。转录中介体(Mediator)是进化上高度保守的转录共激活复合物,通过连接通用转录机器和基因特异的转录因子,调控基因的转录。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传友研究组长期致力于研究Mediator在激素信号转导和植物可塑性生长过程中的转录调控机理。在本研究中,他们发现番茄PIF4蛋白通过调控生长素合成和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的表达,在遮荫诱导的下胚轴伸长中起重要作用。在此过程中,Mediator亚基MED25通过与PIF4直接互作,将RNA聚合酶II招募到PIF4靶标启动子区,激活下游基因表达。因此,MED25作为沟通PIF4和RNA聚合酶II通用转录机器之间相互交流的桥梁,调节遮荫诱导的下胚轴伸长。 这项工作揭示了番茄Mediator亚基MED25与PIF4互作调控避荫反应的转录调控机理,为人们深入认识植物的避荫反应机制,培育耐荫、耐密植作物新品种提供了理论基础。相关研究结果于2020年9月16日在线发表在Plant Physiology(DOI:10.1104/pp.20.00587)。李传友研究组博士研究生孙文静和韩鸿宇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副研究员翟庆哲为通讯作者,李传友研究员为资深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