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洗汞污染土壤对粒径分布、有机碳、pH和氯化物的影响》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 金慧敏
  • 发布时间:2015-08-25
  • 土壤汞的积累对土壤生态和生物圈产生了很大的毒害,瑞典和德国的土壤科学家对通过清洗汞污染土壤来修复土壤的可行性开展了研究。主要通过干筛法评估了汞污染土壤的修复,结果显示,通过物理的分离(干筛法)对汞污染清除不可行,因为处理后的土壤汞含量超过了瑞典通用标准。水浸液中,可溶性汞与可溶性有机碳没有相关性。pH值在5和11时,溶液含汞量最高,达到0.3%。因此,单凭调节pH值来祛除汞难以到达理想效果。氯离子在酸性调节下也不利于汞的运移。在本研究设计的土壤中,汞被土壤牢牢束缚住,因此土壤清洗难以满足处理汞污染土壤。该研究发布在了《Chemosphere》期刊上。

    doi:10.1016/j.chemosphere.2014.02.058

相关报告
  • 《土壤修复对不同土壤粒径中的有机碳和养分的影响》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金慧敏
    • 发布时间:2016-06-29
    • 沙漠化是可逆的,采用有效措施控制成因过程,也是可以防治的。在中国过去的几十年里,大多数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荒漠化程度得到缓解,这是因为植被和养分的修复。然而,修复过程中对土壤不同粒径中养分的效应研究较少。科研人员把土壤分成不同的粒径:粗砂(2.0-0.1 mm)、细沙(0.10-0.05 mm)和粉砂-粘土(<0.05 mm),测定了不同粒径的土壤有机碳(SOC)、氮(N)、磷(P)、钾(K)含量。结果表明,粉砂-粘土型颗粒的养分含量较高。在荒漠化恢复过程中,不同粒径中的土壤有机碳、总氮、总磷和有效氮磷钾的含量和稳定性都随着养分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表层土壤中存储在粗砂和细砂中的养分比粉砂-粘土型中的养分对流动沙地的固定和植被恢复更加敏感。容积养分的变化和它们的稳定性是由土壤养分和粒度决定的。路径分析显示细砂中的土壤有机碳和总养分含量与粗砂中的有效养分是土壤恢复的关键因素。这些结果将有助于理解土壤恢复机制,以及评价土壤恢复程度。
  • 《有机质含量和成分变化对长期污染水稻土壤中镉、锌分布的影响》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17-12-01
    • 土壤颗粒有机质(POM)具有快速周转和金属富集的特质,但有机质(OM)与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还未得到很好的研究。本研究旨在调查长期污染水稻土中土壤颗粒有机物的浓度和组成变化及其对金属分布和可萃取性的影响。2000-53μmPOM粒级的土壤比块状土壤分别具有较高的C-H和C=O键含量,C-H与C=O比率、富里酸(FA)浓度、腐殖酸(HA)浓度、镉(Cd)浓度和锌(Zn)浓度。土壤POM组分中镉和锌的含量分别为24.5-27.9%和7.12-16.7%,并且更易于EDTA萃取。与对照土壤相比,2000-250μmPOM粒级的已污染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和C/N比值较高。但是,对照轻微和高度污染的土壤中,POM含量的C-H和C = O键或C-H/C=O比率没有显着差异。250-53μmPOM尺寸土壤中的Cd和Zn浓度低于2000-250μmPOM尺寸土壤组分中的Cd和Zn浓度,与C=O键、FA和HA含量的较低含量的结论一致。随着土壤污染程度的增加,POM中Cd的富集增加。这些结果支持以下观点,即OM浓度的变化以及POM组分的大小和组成在确定水稻土中Cd和Zn的分布中起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