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研人员攻克金属“不可能三角”》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4-07
  • 科技日报讯 (记者陆成宽)在金属的世界里,有一个“不可能三角”,即强度、塑性和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往往难以兼得。来自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设计思路,成功破解金属“不可能三角”,让金属材料在保持高强度、高塑性的同时,大幅提升了金属使用过程中的疲劳稳定性,让它能够抵御长期的更高应力冲击。相关研究成果4月4日发表于《科学》杂志。

    在反复受力时,金属材料容易疲劳损坏,这严重威胁大型工程的安全。比如,飞机发动机叶片每秒钟要承受上万次高温高压冲击,起落架每次起降都经历剧烈震动;跨海大桥的钢索每天要扛住上百万吨车辆通行的压力——这些重大设备的安全运行,都亟须提升金属材料在长期重复受力下的疲劳稳定性。

    金属疲劳的原因是金属中存在一种叫作位错的缺陷,当金属受到单向波动外力时,位错会移动、积累,悄悄形成不可逆转的变形和裂纹,最终导致突然断裂,这就是所谓的“棘轮损伤”。这种损伤破坏了材料的稳定性,就像是金属的慢性病,不易被发现,但后果很严重。

    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通过在传统304奥氏体不锈钢中引入空间梯度序构位错胞结构,使材料屈服强度提升2.6倍;同时,较相同强度的不锈钢及其他合金,其平均棘轮应变速率降低了2—4个数量级,突破了结构材料抗棘轮损伤性能难以提升的瓶颈。

    “引入空间梯度序构位错胞结构的操作方式就像‘拧麻花’,我们通过控制金属往复扭转的特定工艺参数,在其内部引入一种空间梯度有序分布的稳定位错结构,可以阻碍位错的移动,这就相当于给运动的位错安装了精密排列的亚微米尺度的三维‘防撞栏’。”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卢磊形象地说。

    当外力来袭时,这些“防撞墙”既能像弹簧一样吸收变形能量,又能在原子层面触发神奇的形态转换——在网络内部会进一步形成比头发丝细万倍的更密集、更细小的“防撞墙”,如同给金属的筋骨网络内又注入了会自动修复的纳米“减震器”,赋予了金属令人惊叹的“遇强更强”的超能力。更神奇的是,整个强化过程均匀发生,避免了局域变形导致破损。

    卢磊表示,这种梯度位错结构作为一种普适性强的韧化策略,在多种工程合金材料中展现出广泛的应用潜力,有望为航空航天等极端环境下关键部件的长寿命和高可靠性服役提供重要保障。



  • 原文来源:https://www.cnenergynews.cn/kejizhuangbei/2025/04/07/detail_20250407207829.html
相关报告
  • 《科研人员攻克海藻胶生产新技术》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6-28
    •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一所)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牵头完成的“卡拉胶海藻资源功效挖掘与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成果,荣获山东省技术发明奖等奖。 我国是卡拉胶原料生产大国。目前卡拉胶产品消费量快速增加,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传统海藻加工生产是高耗水、高耗能和高污染行业,实现绿色生物制造、发展精深加工可以延伸卡拉胶产业链,是发展高端生物医药产业的关键环节。 海洋一所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团队创立以鲜海藻为原料生产海藻胶的新技术,显著降低了传统生产所需海藻晾晒和存储等大量人力和物力成本。该团队研发了卡拉胶海藻植物空心胶襄和软胶囊,从根本上解决动物明胶软胶存在的重金属超标、异味大、易粘连、保质期短易与药物反应等诸多安全性隐患,已申报获得药品生产许可证,在国内外药品和保健品行业推广应用。团队还创制了新型分子结构的硒化卡拉胶产品并制定了硒化卡拉胶国家标准,以此构建了富硒功能食品产业链,实现海洋生物产业、农业种养业和功能食品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 近年来,海洋一所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团队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及其生物医药与生物制品新产品创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科技成果,在20多家海洋生物医药企业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助力企业建成生产线30多条,创制出海洋生物医药与生物制品新产品30多个,开发海藻硒多糖等海洋保健食品22个,研制海藻胶植物空心胶和海植物软胶等药用辅料5个。
  • 《中国科学院科研人员为金属植入“梯度防撞墙” 》

    • 来源专题:关键矿产与绿色冶金
    • 编译者: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5-04-10
    • 提高高强度金属材料的抗循环蠕变(棘轮效应)损伤能力是材料工程领域的一项重要挑战。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卢磊团队提出了一种创新的结构设计思路,通过在传统304奥氏体不锈钢中引入梯度位错结构,显著提升了材料的抗棘轮损伤能力,同时保持高强度和高塑性。 金属材料在循环载荷下的疲劳失效,是工程安全的一大威胁,尤其在航空航天和跨海大桥建设等极端环境中。在金属性能的“不可能三角”中,强度、塑性和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往往难以兼得。位错移动和积累会导致不可逆的变形和裂纹,最终引发突然断裂。 科研人员通过特定工艺参数控制金属往复扭转,在内部引入空间梯度有序分布的稳定位错胞结构,犹如在金属材料内植入了三维“防撞墙”筋骨网络。这些“防撞墙”不仅能吸收变形能量,还能在原子层面触发形态转换,形成更密集、更细小的“防撞墙”,自动修复纳米“减震器”,使金属具备“遇强更强”的特性。 该研究进一步发现,梯度序构位错不锈钢通过激活超细共格马氏体相变,实现了高强度与优异抗循环蠕变性能的协同提升。这种梯度位错结构作为韧化策略,在多种工程合金材料中展现出广泛应用潜力,为航空航天等关键部件的长寿命和高可靠性服役提供了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