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发现近海沉积物中ARGs与氮、硫循环相关基因存在关联》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3-14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宋金明、袁华茂研究团队发现近海沉积物抗性基因(ARGs)与氮、硫等物质循环基因存在密切关联,这为探明ARGs对环境物质循环过程的生态影响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相关成果以“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ARGs) in microorganisms and their indications for the nitrogen/sulfur cycle in the East China Sea sediments”为题在环境与生态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中国科学院1区,IF=12.2)发表。

    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作为全球公共卫生焦点之一的一种新污染物而备受关注,其在沉积物-水界面的迁移扩散及其生态环境影响已成为全球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我国近海环境因高强度人类活动与陆源污染物输入,正面临日益严峻的ARGs污染压力。然而,现有研究多聚焦于区域性ARGs分布调查,对其在复杂近海系统中的传播机制、驱动因素及生态效应仍缺乏系统性认知。

    该研究基于高通量测序和PICRUSt2分析结果,阐明了东海沉积物中ARGs的分布模式和微生物的群落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明确了ARGs的关键驱动因素,在此基础上,探析了ARGs对潜在的微生物代谢途径、物质循环过程及相关功能基因的生态影响。结果表明,ARGs存在纬度分异特征,温度、intI1、微生物群落构成和丰度是磺胺类和喹诺酮类ARGs的主要驱动因子,而四环素类和大环内酯类ARGs则更多受微生物α多样性指数和亚硝酸盐浓度调控。东海沉积物中ARGs的宿主细菌群体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显著特征,ARGs在不同宿主细菌中的流动性及其生态效应存在差异。研究揭示了ARGs和intI1与氮硫循环功能基因的协同变化特征,表明耐药菌可能通过intI1介导基因转移影响物质循环,推测耐药菌通过调控氮硫循环基因可能加剧近海生态失衡。该研究首次揭示了ARGs对东海沉积物中微生物代谢通路的影响,特别是ARGs与氮、硫等物质循环基因存在密切关联。这为ARGs对环境物质循环过程的生态影响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生温丽联为论文第一作者,戴佳佳副研究员和宋金明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特别研究助理资助项目和山东省海洋生态环境与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论文信息:

    Wen L.L.,Dai J.J*.,Song J.M*.,Ma J.,Li X.G.,Yuan H.M.,Duan L.Q.,Wang Q.D. 2025.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ARGs) in microorganisms and their indications for the nitrogen/sulfur cycle in the East China Sea sediments.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488: 137280. 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25.137280

  • 原文来源:https://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503/t20250304_7545847.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发现南大西洋洋中脊18–21°S玄武岩中存在俯冲信号》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5-04
    • 南大西洋位于南美洲与非洲之间,由西冈瓦纳大陆裂解形成,是处于威尔逊旋回中成熟阶段的洋盆。南大西洋洋中脊远离俯冲带,通常认为其较少受到俯冲作用的影响。然而,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在洋中脊玄武岩中识别出了俯冲组分改造后的地幔,并进一步提出了环太平洋的“俯冲盾”(subduction shield)模型。该模型中,大西洋洋中脊中部(33°N–34°S) 不同于其他位于俯冲盾之外的区域,属于未受俯冲改造的地幔(subduction-unmodified mantle),但其原因并未得到解释;同时,另有研究表明该区域地幔受到了俯冲作用的影响。因此,大西洋中部是否存在俯冲作用的影响尚不明确。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海洋所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曾志刚研究团队,选取南大西洋洋中脊18–21°S的玄武岩样品,测试了全岩主、微量元素及Nd-Hf同位素组成,探讨了微量元素异常及其来源。研究发现,样品属于N-MORB,但均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中显示出U、Pb的正异常,并且其Ce/Pb、Nb/U比值明显低于MORB正常值,流体活动性元素与非流体活动性元素的比值(Ba/Nb、Ba/Th、Rb/La、Rb/Nb等)也与N-MORB明显不同。这指示研究区地幔中存在富集流体活动性元素的组分,而陆壳物质、再循环沉积物、地幔柱物质的加入和俯冲过程的影响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因素。 样品在εNd值有限的变化范围内,Nb/U比值剧烈变化,且并未展示出与εNd值的明显相关性,这排除了陆壳物质以及地幔柱物质的影响。εNd值与εHf值的相关图也显示源区中并不存在可识别的次大陆岩石圈地幔组分。二端元模拟的结果也不支持俯冲沉积物是观察到的微量元素异常的来源。因此,认为这些微量元素异常代表了俯冲信号,体现了俯冲流体的影响;结合与俯冲带的相对位置,源区中存在俯冲改造后的地幔物质似乎是更合理的解释,而非俯冲作用的直接影响。 上述研究成果发表在地学期刊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上,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冀天潇博士,通讯作者是曾志刚研究员,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等项目联合支持。 论文信息: Ji T, Zeng Z. Trace Element Evidence of Subduction-Modified Mantle Material in South Mid-Atlantic Ridge 18–21°S Upper Mantle.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23, 11(2):441. https://doi.org/10.3390/jmse11020441.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发现副溶血性弧菌重塑硅藻生理与代谢》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6-28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藻遗传与发育研究团队在环境微生物学期刊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发表题为Effects of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on physiology and metabolism of Thalassiosira weissflogii in the co-culture system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基于弧菌与硅藻共培养实验,结合生理指标检测与转录组高通量测序,系统揭示了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对硅藻威氏海链藻(Thalassiosira weissflogii)的生理及生化代谢过程的影响及内在机制,为深入理解藻菌互作提供了新视角。 硅藻在海洋初级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约贡献 40% 的海洋初级生产力和 20% 的全球光合固碳量。硅藻通过分泌各种代谢产物与周围微生物互作,形成独特的 “藻际环境”。已有研究表明,藻际细菌通过利用藻际高浓度光合产物、降解硅藻胞外多糖等影响海洋碳循环。然而,在这种海洋微生态环境下,硅藻的生长与代谢活动是如何变化与调控的仍不清晰。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海洋环境中且常与硅藻共存于“藻圈”微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本研究通过构建威氏海链藻与副溶血性弧菌的共培养体系,分析硅藻在光合作用、碳氮代谢和几丁质代谢等方面的生理变化及转录响应。 研究发现,与副溶血性弧菌共培养条件下,威氏海链藻可能通过上调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利用细菌代谢物(如IAA)来维持正常的生长速率。弧菌显著抑制了藻细胞中叶绿素尤其是叶绿素c的积累,从而影响了硅藻光合作用效率,且藻细胞碳氮代谢平衡被打破,碳固定能力下降。几丁质作为威氏海链藻重要的细胞壁结构多糖,其代谢过程受弧菌影响:威氏海链藻通过上调几丁质合酶的表达量以及降低几丁质酶活性来增加几丁质的合成量,从而提高细胞壁强度以应对弧菌侵扰。此外,弧菌调控了威氏海链藻抗氧化酶系统与信号转导,硅藻表现出多层次的生理响应机制。该研究首次从分子水平系统解析了副溶血性弧菌对硅藻生理代谢的影响机制,拓展了对藻菌互作的理解,为未来在海洋生态和养殖水体健康调控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青岛农业大学联培硕士研究生王佳慧为文章第一作者,副研究员邵展茹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项目的共同资助。 论文信息: Wang, J., Cheng, M., Wang, X., Wang, G., Duan, D., & Shao, Z*. Effects of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on physiology and metabolism of Thalassiosira weissflogii in the co-culture system.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2025, 91(5), e0032325. https://doi.org/10.1128/aem.003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