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基因组所开发新型高通量单细胞多组学技术》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 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4-21
  • 单细胞测序已成为生物医学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然而,由于缺乏高效的手段降低“假单细胞率”,主流微流控平台的单通道细胞通量通常在1万细胞以下,空载率达到90%以上,且成本高昂,限制了对数百万个细胞或上千例样本的人群队列进行大规模研究。

      近日,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蒋岚研究组基于组合标记技术路线改造优化主流微流控平台,开发了新型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FIPRESCI,使细胞通量比现有技术提高十倍以上,大幅降低成本。该成果在《基因组生物学》(Genome Biology)期刊发表。

      研究团队使用FPERSCI对人和小鼠细胞系混合物测序,获取了8000多个高质量的细胞,其中99.8%的细胞都能明确来源,表明FIPERSCI具有很低的假单细胞率。随后,为了验证新技术对不同组织的兼容度,使用FIPERSCI对小鼠整个E10.5胚胎的细胞进行细胞核测序,在10X Genomics单通道中获取了超过10万细胞核的数据。注释结果显示,细胞类型的成分与已发表的参考数据相似。此外,FIPERSCI数据还可用于鉴定细胞类型和发育阶段特异的调控元件(启动子和增强子)使用偏好,发现了著名基因Rbfox2在抑制性神经元发育过程中使用不同的启动子的动态变化。

      进一步地,研究人员使用FIPERSCI对来自不同癌症病人及健康人外周血中的T细胞进行单细胞RNA和TCR双组学测序。数据显示,相较于健康人,癌症病人外周血中T细胞在细胞亚群组分、基因表达、TCR克隆等多个层面存在显著差异。基于小样本量的数据建模,已经足以区分癌症病人和健康人,提示低成本的FIPERSCI技术具备基于免疫细胞信息应用于癌症液体活检及早筛方面的潜力。

      综上所述,该新型单细胞测序技术可突破现有技术的设计局限,大幅提高效率并降低成本,适用于单细胞转录组和调控元件活性、免疫受体序列等多模态分析,有望有力支撑跨器官水平的大规模参考细胞图谱研究、跨时间和空间的器官发育研究、针对大规模健康人和疾病的队列细胞图谱研究、高通量CRISPR基因编辑和药物筛选的单细胞分子表型刻画研究等。

      该项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国科学院全球共性挑战专项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有关项目等的资助。

  • 原文来源:https://www.cas.cn/syky/202304/t20230413_4883915.shtml
相关报告
  • 《Nature | 水稻单细胞多组学图谱》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朱晓琳
    • 发布时间:2025-07-14
    • 发表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作    者:谷晓峰,梁哲(通讯作者)     水稻作为全球重要粮食作物,提升单产是育种核心目标。我国水稻单产虽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仅为全球最高单产国家的60%左右,且近年增长放缓。传统育种手段已难以满足需求,亟需借助新兴测序技术挖掘产量相关关键基因,而单细胞测序技术以高通量和高分辨率优势,为探究单细胞分子机制提供新途径,但植物领域尚未开展全面的单细胞多组学研究。     长期以来,科研人员通过全基因组、群体遗传等手段挖掘了水稻重要性状调控基因,但对基因在特定细胞类型中的作用及单细胞水平参与组织发育的机制缺乏系统认识。水稻产量与品质依赖根、茎、叶、种子等器官的发育功能,解析单细胞水平的基因调控模式成为突破瓶颈的关键。     研究团队利用10x Genomics单细胞多组学平台,在水稻中首次实现单一细胞水平同步刻画基因表达与染色质调控状态。通过对根、茎、幼叶、旗叶、茎尖、分蘖芽、幼穗和种子8个主要器官的研究,获取超11万个细胞的RNA表达与染色质可及性数据,结合大量原位杂交试验验证,鉴定出54个细胞类型,全面解析了水稻组织层面的功能细胞组成,构建起全球首个水稻多器官单细胞多组学数据库。     该研究开发了水稻细胞命运扰动模拟算法,基于CellOracle算法在不同细胞类型中进行虚拟敲除,预测基因扰动后的细胞轨迹变化。例如模拟RSR1基因敲除,成功预测皮层细胞命运改变并经实验验证,为无需基因编辑分析基因功能提供了智能预测手段。     在转录调控研究方面,团队建立了染色质可及性区域DNA序列motif富集度与转录因子表达趋势相结合的预测流程,系统区分不同细胞类型中转录因子的激活或抑制类型,大规模识别出 250余个关键转录因子调控模式,如ARF8的激活型预测与已有报道高度一致,显著提升了转录调控研究的效率与准确性。     通过单细胞转录组数据的共表达网络分析,研究将水稻基因划分为9个功能模块,其中M2模块与光合作用相关、M4模块参与氮代谢,各模块在不同细胞类型中的富集差异为解析代谢调控网络提供了新思路。     研究进一步整合群体GWAS结果,建立“基因 - 细胞类型 - 性状”三维关联图,发现分蘖数与分蘖芽细胞、粒重与种胚细胞、抗病性与叶表皮细胞等核心性状的精准对应关系。该研究构建的智能预测和设计技术,实现了从单细胞到性状设计的精准对接,为作物智能育种提供了单细胞水平预测设计的新范式,推动水稻高产育种进入精准分子设计新阶段。 发表日期:2025-07-09
  • 《北京基因组所等开发出叶绿体基因组综合数据库》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2-10-31
    •       叶绿体是植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重要细胞器,具有独立的基因组。自植物叶绿体基因组被发现以来,被广泛应用于植物系统进化关系研究、光合作用调控机制研究、叶绿体基因工程等方面。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尽管已发布了海量的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序列,但如何整合应用这些数据目前仍面临数据命名标准不统一、数据信息不全以及较高经济价值的物种尚未进行测序等问题。   近日,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章张、宋述慧团队,联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袁媛、黄璐琦团队,开发了迄今为止物种数量最多的叶绿体基因组综合数据库Chloroplast Genome Information Resource(CGIR)。CGIR收录了来自11,946个物种的19,388条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包括利用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标本自测的718种未发表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按照基因组(Genomes)、基因(Genes)、微卫星序列(SSRs)、DNA条形码(Barcodes)、DNA特征序列(DSSs)五个功能模块对数据进行组织与管理。相关研究成果以Towards comprehensive integration and curation of chloroplast genomes为题,发表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   根据生物物种名录(The Catalogue of Life),经过大规模人工审编,CGIR对所收录叶绿体基因组的物种分类信息进行审编,按照纲、目、科、属、种不同分类层级进行整理,并依据权威植物研究机构邱园发布的世界功能植物名录(World Checklist of Useful Plant Species)对药用植物、食用植物、环境植物、能源植物、有毒植物、能源植物等进行标注。同时,CGIR审编修正基因名的不规范命名、异名、错误注释等情况。在此基础上,CGIR系统整理各基因组的基因注释信息,为用户检索、浏览和信息获取提供便利。   针对分子标记开发这一叶绿体基因组最为常见的应用情景,CGIR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计算了所收录叶绿体基因组的微卫星序列、DNA条形码和DNA特征序列三种不同类型分子标记信息,同时,开发了相应的树型视图方便用户根据分类层级信息快速寻找目标标记,简化了科研人员开发分子标记的流程。   CGIR通过自主测序、整合公开基因组资源和人工数据审编向用户提供了目前最全面、物种数量最多的叶绿体基因组数据。经审编的物种分类、物种功能、基因名称与序列、分子标记等保证了数据的高度可靠,对植物系统发育、物种鉴定、叶绿体基因工程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工作得到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项目、中央本级重大增减支项目“名贵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建设项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