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多样性可以增加昆虫多样性》

  • 来源专题:外来生物入侵
  • 编译者: 王成卓
  • 发布时间:2019-05-29
  • 在草原和森林中生长的植物种类越多,在那里找到栖息地的昆虫种类就越多。然而,更多的植物种类的存在不仅增加了昆虫种类的数量,也增加了昆虫个体的数量。同时,动物多样性不仅由植物多样性决定,而且由植物群落的物理结构决定。该研究是由德国生物多样性综合研究中心(iDiv)领导的一项合作研究。该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这些结果对草地和森林的昆虫有效管理产生了影响。

    “我们的研究结果清楚地表明,诸如目前观察到的昆虫数量下降这样的发展,可能与我们人类管理我们所使用的生态系统的方式有关,”该研究的第一作者、哥廷根大学的安德里亚斯•舒尔茨教授表示。在第一个实验中,草原上的植物种类数量发生了变化,而在第二个实验中,森林中的树木种类数量发生了变化。这两个实验都是为了研究植物多样性对其他生物的影响以及各自生态系统的功能。数据显示,农业和森林土地的集约利用导致的植物物种丰富度(物种数量)的减少,可导致昆虫数量(个体数量)的减少,进而减少昆虫物种丰富度。

    来自德国莱比锡大学iDiv研究中心的Jena实验发言人兼资深作者Nico Eisenhauer教授说:“重要的是要注意,不仅植物物种的消失是关键,结构多样性的丧失也是关键。”“这些结果表明,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割草时间和保护老树等加强结构的措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重大贡献,”BEF-China发言人、马丁·路德大学的赫尔格·布鲁尔海德教授补充说。对来自不同生境的数据进行比较表明,这些研究结果对人类使用的关键生态系统具有相关性。这项研究是由德国联邦政府资助的。

相关报告
  • 《《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陈方
    • 发布时间:2020-11-17
    • 2020年9月15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发布了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GBO-5),针对自然的现状提供了最权威评估。GBO-5分为生物多样性促进可持续发展、2020年生物多样性现状以及通往2050年生物多样性愿景之路三部分,其对实现当前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的进展情况进行了最后评估,并借鉴本世纪头二十年的经验教训,指明为实现世界各国政府商定的2050 年“与自然和谐共处”愿景所必需的改变。 1. 生物多样性促进可持续发展 (1)《2011—2020年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 2010年,GBO-3为世界各国政府在商定具有历史意义的《2010-2020年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时所采用的方法提供了背景,使全球社会共同认识到从多个方面入手解决这一问题的必要性;2010年商定的战略包括五项战略目标和20项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并包括执行、监测和审查方面的支助机制,目标是采取有效的紧急行动,实现2050年生物多样性愿景,即“与自然和谐相处”;2014年,GBO-4成为通往2020年目标的中期检查点,其概述了在每个目标领域中可能采取的行动,加紧实施这些行动有望促进战略计划目标的实现;2015年9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项关于人、地球与繁荣的全面行动计划,题为《变革我们的世界》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包括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DG),并包括169项为这些目标提供支持的具体目标,各项可持续发展目标被视为“一个整体,不可分割”;2015年还通过了《巴黎气候变化协定》,达成了一项全球共识,将大大降低气候变化的风险和影响并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气候变化将成为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越来越重要的驱动因素。 (2)生物多样性平台与实现变革性改变的必要性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充分描述了生物多样性面临着何等规模的挑战和机遇,特别是2019年发布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全球评估报告》,其中提请全世界关注生物多样性和大自然对人类的贡献所面临的令人震惊的趋势。IPBES和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进行的最新评估都表明,需要实现变革性改变,以解决导致变化的根本性驱动因素,并着重指出现在和今后十年采取行动的紧迫性。国际社会集中关注可持续发展,将其作为本世纪的一个紧迫议程,特别是在政治和公众对话中强调应对气候变化,认为这是一个高度迫切的生存问题,从而为把生物多样性问题纳入主流提供了机会。在就更广泛的可持续发展议程做出选择时,必须把生物多样性充分考虑在内。 2. 2020年生物多样性现状—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的实现进度 鉴于大多数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都规定了2020年的最后期限,因此GBO-5这部分实质上是对20项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中每一项的实现进度进行的最终评估。但总体来看,在全球层面,虽然大多数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取得了重大进展,但20个目标没有一个完全实现,仅有6个目标部分实现。 目标1:人们认识到生物多样性价值及采取哪些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没有实现) 过去十年中听说过生物多样性并了解这一概念的人的比例明显增加。 年轻人对生物多样性的了解似乎增加得更快。最近一项调查显示,在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以及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所需的步骤有较全面的认识。 目标2:将生物多样性价值酌情纳入战略和规划进程、核算和报告系统(没有实现) 许多国家报告了将生物多样性纳入各种规划和发展进程的例子。将生物多样性价值纳入国家核算和报告系统的国家呈稳步上升趋势。与此同时,没有多少证据表明生物多样性已经按照目标的要求真正纳入发展和减贫规划。 目标3:消除或改革危害生物多样性的奖励措施、制定有利的积极奖励措施并顾及国家社会经济条件(没有实现) 总体而言,过去十年在取消、淘汰或改革补贴和其他可能危害生物多样性的奖励措施,以及在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制定积极奖励措施方面,进展甚微。甚至采取措施查明危害生物多样性奖励措施的国家也很少,而在渔业和控制去森林化等领域,有害补贴远远超过积极奖励措施。 目标4: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并将使用自然的影响控制在安全生态限度内(没有实现) 虽然越来越多的政府和企业正在制定可持续生产和消费计划,但这些计划的实施规模不足以消除不可持续的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的负面影响。虽然自然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但对资源的总需求量继续增加,因此使用自然资源的影响仍然远远超过安全的生态限度。 目标5:所有自然生境丧失速度至少减少一半、大幅度减少退化和破碎情况(没有实现) 最近的去森林化速率低于前十年,但只低三分之一左右,一些地区的去森林化速率可能会再次加快。在森林和其他生物群落,尤其是热带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生境丧失、退化和破碎程度仍然很高。荒野和全球湿地持续减少。河流破碎化仍然是淡水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一个严重威胁。 目标6:所有鱼群和无脊椎动物种群和水生植物都实行可持续管理、所有枯竭物种的恢复计划和措施到位、渔捞不产生重大有害影响、把渔捞影响限制在安全生态限度内(没有实现) 虽然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实现这一目标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三分之一的海洋鱼类种群被过度捕捞,比例高于十年以前。许多捕捞活动仍在造成不可持续的影响,例如非目标物种副渔获物量和破坏海洋生境。 目标7:农业、水产养殖以及林业的可持续管理(没有实现) 近年来采取农民主导的农业生态学等做法,大力推广可持续农业、林业和水产养殖,全球化肥和农药使用率稳定,不过用量很高。虽然取得了这些进展,但是粮食和木材生产景观中的生物多样性继续下降;粮农生产仍然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 目标8:将污染控制在不危害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范围内(没有实现) 污染,包括过分养分、农药、塑料和其他废物造成的污染,仍然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一个主要驱动因素。尽管人们日益努力改进肥料的使用,但养分水平仍然危害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塑料污染在海洋和其他生态系统中积累,已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对其他生态系统的影响尚不为人知。许多国家采取措施尽量减少塑料废物,但不足以减少这一污染源。 目标9:外来入侵物种、进入渠道得到鉴定和排定优先次序,优先物种得到控制或根除、进入渠道得到管理以防止入侵外来物种的进入和扎根(部分实现) 过去十年间,根据外来入侵物种构成的风险及其管理可行性,对其进行鉴定和排定优先次序上,取得了良好进展。多项根除外来入侵物种,尤其是岛屿上的入侵哺乳动物的方案取得成功,惠及本地物种。然而,在全部的入侵物种发生面前,这些成功微不足道。并无证据表明入侵物种的引进数量有所减少。 目标10:到2015年减少对珊瑚礁和脆弱生态系统的多重人为压力,维护其完整性和功能(未能在2015年规定日期完成,到2020年也没有实现) 受气候变化和海洋酸化影响的珊瑚礁和其他易危生态系统仍面临多重威胁。过度捕捞、营养盐污染和沿海开发加剧了珊瑚白化效应。在所有被评估的种群中,珊瑚的灭绝风险增长最为迅速。一些地区硬珊瑚覆盖率显著下降,珊瑚物种也发生变化,支持多样化珊瑚礁生境的能力下降。其他生态系统,尤其是山区和极地地区的生态系统,受气候变化影响严重,其他压力也加剧了影响。 目标11:至少17%的陆地和内陆水域得到保护、10%的沿海和海洋区域得到保护、具有特殊重要性的区域得到保护、保护区在生态上有代表性、保护区得到有效而公平的管理、各保护区的相连性好且融为一体(部分实现) 地球上陆地和海洋被指定为保护区的比例很可能会实现2020年的目标,如果考虑到其他有效地区保护措施和未来的国家承诺,也可能会被超越。然而在确保保护区保护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区域,在生态上有代表性,相互连接并与更广泛的陆地景观和海洋景观相连,并得到公平和有效管理等方面,进展却比较有限。 目标12:已知濒危物种免遭灭绝、且其保护状况得到改善和维持(没有实现) 平均而言物种继续趋近灭绝,然而如果没有过去十年采取的保护行动,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灭绝数量至少会高出两到四倍。在经过充分评估的生物分类组别中,除非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驱动因素大幅减少,否则近四分之一(23.7%)的物种将濒临灭绝,所有组别中估计有100万个濒危物种。自1970年以来脊椎动物种群平均下降了三分之二以上。 目标13:保持栽培植物、养殖和驯养动物、野生亲缘物种以及宝贵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制定并执行减少基因损失和保护其遗传多样性的战略(没有实现) 栽培植物、养殖和驯养动物以及野生亲缘物种的遗传多样性依然受到侵蚀。异地种子库有助于保障保护要粮食作物的野生亲缘品种,对未来的粮食安全很重要,但重要粮食作物的野生亲缘品种样品收集很少。濒临危险或灭绝的牲畜品种的比例正在增加,尽管速度比前几年要慢,这表明在防止传统品种衰减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养殖鸟类和哺乳动物的野生亲缘物种更接近灭绝。 目标14:带来重要服务的生态系统得到恢复和保障,同时顾及妇女、土著和地方社区以及贫穷和脆弱群体的需要(没有实现) 生态系统提供社会所依赖的重要服务的能力继续下降,因此大多数生态系统服务(自然对人类的贡献)都在下降。总体而言,贫困和脆弱社区以及妇女因这一下降而受到特大影响。平均而言,负责授粉的哺乳动物和鸟类物种正在走向灭绝,食用和医用物种也是如此。 目标15:生态系统的复原力和生物多样性对碳储存的贡献得到加强从而对气候变化的减缓与适应以及防治荒漠化做出贡献(没有实现) 到2020年恢复15%退化生态系统这一目标进展有限。尽管如此,许多区域正在实施或提出宏伟的恢复方案,可能在加强生态系统复原力和维持碳储量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目标16:到2015年《名古屋议定书》根据国家立法生效和实施(部分实现) 《关于获取遗传资源以及公正和公平地分享其利用所产生惠益的名古屋议定书》于2014年10月12日生效。截至2020年7月,已有126个公约缔约方批准了《议定书》,其中87个缔约方出台了国家遗传资源获取和惠益分享措施,设立了国家主管部门。可以认为《议定书》已经实施。 目标17:到2015年各缔约方已制定、作为政策工具通过和开始执行一项有效、参与性的最新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部分实现) 截至本目标规定的2015年12月最后期限,有69个缔约方提交了在通过《战略计划》之后编制、修订或更新的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National Biodiversity Strategies and Actions Plans,NBSAP)。后来又有101个缔约方提交了NBSAP,因此到2020年7月,已有170个缔约方按照《战略计划》制定NBSAP,占《公约》缔约方的85%。然而这些NBSAP在多大程度上已被采纳为政策工具,并以有效和参与性的方式在实施,情况各不相同。 目标18:传统知识、创新和做法得到尊重并纳入《公约》中,并在土著和地方社区在各国相关层次上的有效参与下,充分地纳入和反映在《公约》的执行工作中(没有实现) 无论是在全球政策论坛还是在科学界,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传统知识和可持续习惯使用的价值。然而尽管有些国家取得了进展,但显示传统知识和可持续习惯使用得到广泛尊重和/或反映在与执行《公约》有关的国家立法中或土著人民和地方社区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参与相关进程的信息有限。 目标19:生物多样性知识、科学和技术已经提高、广泛分享和转让及适用(部分实现) 2010年以来,在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数据的生成、共享和评估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大数据汇总、建模和人工智能方面的进步为增进对生物圈的了解提供了新机遇。然而在研究和监测的位置以及分类重点方面仍存在严重不平衡。在生物多样性丧失对人类造成的后果方面仍存在信息空白,生物多样性知识在决策中的应用有限。 目标20:依照“资源动员战略”的综合和商定进程较大程度的增加从所有来源动员的财政资源。这一目标将视各缔约方制定和报告的资源需要评估发生变化(部分实现) 过去十年一些国家用于生物多样性的国内资源有所增加,而其他国家基本保持不变。依靠国际资金和官方发展援助,可用于生物多样性的财政资源大约翻了一番。但若考虑到生物多样性资金的所有来源,生物多样性资金的增加似乎不足以满足需求。此外这些资源因补贴对生物多样性有害活动而左支右绌。较少国家在确定资金需求、缺口和优先事项以及制定国家财政计划和评估生物多样性价值上取得进展。 3. 通往2050年生物多样性愿景之路 《2011-2020年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为题,描述了商定的2050年生物多样性长期愿景,为短期和中期行动确定了框架。虽然上一个十年设定的战略目标和具体目标进展有限,但2050年生物多样性愿景仍然是今后指导全球生物多样性行动的基准。 对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的评估清楚显示,继续走“一切照旧”老路将使生物多样性愿景遥不可及。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实现土地和森林转型、可持续淡水转型、可持续渔业和海洋转型、可持续农业转型、可持续粮食系统转型、可持续城市和基础设施转型、可持续气候行动转型以及涵盖生物多样性的一体健康转型八个方面的转变。每个领域的转型都有一个共同点,即确认人类的所有活动和福祉都依赖生物多样性,确认当前的经济和其他行为模式对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多重证据表明,实现2050年生物多样性愿景取决于在多个领域共同采取一系列行动,否则即使一个领域最密集的努力也不能成功“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曲线”。 宋琪 摘编自https://www.cbd.int/gbo/gbo5/publication/gbo-5-zh.pdf 原文标题: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
  • 《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2019年工作概况》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陈方
    • 发布时间:2020-11-17
    • “十二五”中国科学院启动战略生物资源计划(Biological Resources Programme,简称BRP),以服务社会发展和支撑科学研究为基本职能,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集成中国科学院植物园、标本馆、资源库、生物多样性监测网、实验动物平台等相关资源,构建整体化资源体系。 “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Sino BON)由中国科学院按照“科学规划、统一布局”的原则于 2013 年启动建设,旨在实现全国典型区域重要类群中长期变化态势分析,为国家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资源提供翔实可靠的生物多样性变化数据与决策支持。平台的主要工作包括:建立布局合理、综合配套的生物多样性测网络(30个主点,60个辅点);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从基因、物种、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景观等水平上对生物多样性进行多层次的全面监测与系统研究。下文简要介绍中国科学院生物遗传资源库2019年报的主要内容。 1. 概况 2019年,Sino BON包括的动物多样性网、植物多样性网、微生物多样性网等10个专项网和1个综合监测管理中心的标本保藏、数据收集、资源共享、科研产出及社会服务等情况如下所示。 项目 资源库 2019年新增 累积总数 标本保藏 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监测专项网 133种,808号 840种,114222号 淡水鱼类生物多样性监测专项网 500尾以上 5000尾以上 昆虫生物多样性监测专项网 鳞翅目幼虫2983条、独栖蜂3440只、蜘蛛 1706 条 鳞 翅 目 幼 虫10992条、 独 栖 蜂6662只、蜘蛛5720条 草原荒漠植物标本库 20000份 60000份 兽类生物多样性监测专项网 红外相机424条记录 红外相机2301条记录 鸟类生物多样性监测专项网 168788条 527035条 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监测专项网 3目14科45种1163只(次) 4目15科49种2619只(次) 淡水鱼类生物多样性监测专项网 519条 5069条 昆虫生物多样性监测专项网 鞘翅目3954条、鳞翅目276条、DNA 数 据 0条、 ? 虫6条 鞘翅目4954条、鳞翅目569条、DNA数据 302条、 ?虫11条 草原荒漠植物多样性数据库 2600条 35000条 数据收集 土壤动物多样性监测专项网 79条 526条 资源共享 资源使用情况 国内 共享气象数据4次,总计94.45M 与资源共享利用有关重大会议 1 科研产出 依托平台承担科研项目(项) 107 依托平台发表科研论文(篇) 190 依托平台出版科研专著(部) 2 社会服务 科普参观人数 1-8 月,两栖爬行动物科普馆接待 908 人参观,土壤动物多样性网 69 人参观,林冠网 300 人 两栖爬行动物科普馆接待 3596 人参观,草原荒漠植物多样性科普接待 300 余人次,土壤动物多样性网130 人 数据库访问量 中国两栖类信息系统日均访问量 1000 余人次 中国两栖类信息系统日均访问量 1000 余人次,草原荒漠植物多样性数据访问量 2000 余人次,土壤微生物数据访问量 406192 人次 接待社会咨询量 草原荒漠植物多样性接待咨询 200 余人次 草原荒漠植物多样性接待咨询 200 余人次 (时间:2019年1月1日—2019年11月30日) Sino BON各子网在2019年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具体体现在: ①森林网首次揭示了不同功能型土壤真菌驱动亚热带森林群落多样性的作用模式,成功破译了亚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维持“密码”,提出了基于外生菌根真菌与病原真菌互作过程影响植物生存的物种共存新模式,颠覆了基于病原菌-植物互作的经典物种共存理论。该成果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 ②兽类网通过对神农架地区川金丝猴近10年的野外研究,发现川金丝猴出生后3个月内会经常性接受其他猴妈妈的哺乳。这是首次观察到旧大陆猴中存在经常性异母哺乳行为,该行为可提高川金丝猴幼仔的存活率,为理解人类进化提供新视角。使用红外相机拍摄到国内首张孟加拉虎照片,证实我国确有孟加拉虎分布。在广东车八岭保护区搭建了700M通信网络科研监测平台,实现了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标准化、智能化监测。 ③鸟类网开展了鸟类重要越冬区同步调查,研究证明了“驱动鸟类迁徙的绿色波浪理论”不具普适性,为迁徙鸟类的研究和保护提出了新思路,推动了新兴学科“运动生态学”在我国的发展及创新。 ④鱼类网基于长期监测数据的分析发现,三峡工程蓄水造成了长江上游鱼类群落结构发生稳态转换,鱼类物种分布发生变化,不同江段群落发生变化的时间与它们到大坝的距离相关,初步阐明了水利工程建设对鱼类群落的影响机制。 ⑤昆虫网在多地开展昆虫多样性和小型土壤动物监测,对榕小蜂研究发现传粉繁殖季节差异导致欺骗者的演化,在传粉者表现不佳的季节,竞争减弱促进了欺骗者的演化和共存。 ⑥土壤动物网完成了南沙岛礁土壤线虫多样性调查,发现人工植被的重建显著改变了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加速了土壤生物群落的建立,更有利于土壤线虫-微生物微食物网的形成,土壤肥力的改善和盐分胁迫的缓解是加速土壤生物网络快速重建的主要调控方向。该项成果为我国南海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地下生物多样性支撑。 ⑦草原网对沿纬度、海拔梯度的森林生态系统及内蒙古新疆西藏草原12个样地进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监测,分析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驱动因子,撰写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规范,基于环境基因组云平台,开发了微生物组数据库(http://egcloud.cib.cn),现已正式上线。 ⑧两爬网在栗子坪大样地配合中央电视台拍摄了大凉螈科学纪录片,介绍了两栖爬行动物知识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凉螈行为和保护。 2. 重大科研产出 2019年,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工作委员会在平台建设方面取得重大进展。①搭建生物多样性地面监测数据采集汇交的智能化管理系统:在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搭建了 700M 通信网络科研监测平台,实现了红外相机公里网格化野外监测图像上传、智能识别和数据自动分析功能、卫星遥感监测图像模型自动生成展示的云服务系统,以及野生动物及栖息地的标准化、智能化监测。②搭建两栖爬行动物监测和研究技术平台:依托中国科学院修购项目,根据代表性物种的生态习性,结合大样地景观特征,构建了先进的两栖爬行动物监测和研究技术平台。开展种群和群落水平的长期监测和调查工作;推动线粒体基因序列和微卫星位点多态性信息分析、宏基因组、生理生化指标、行为研究,解析生态功能群结构和生态系统动态;共同构建基于个体、种群和群落水平的动态和结构的综合观测系统。③基于环境基因组云平台,开发了微生物组数据库: 对沿纬度、海拔梯度的森林生态系统及内蒙古新疆西藏草原 12 个样地进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监测,分析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驱动因子,撰写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规范,基于环境基因组云平台,开发了微生物组数据库(http://egcloud.cib.cn),现已正式上线。 (1)取得的重要科研成果 在亚热带森林群落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森林网的研究者依托于古田山亚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实验基地(BEF-China),选取34个物种320个植物个体,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古田山24公顷样地内连续9年幼苗存活监测数据,首次揭示了不同功能型的土壤真菌驱动亚热带森林群落多样性的作用模式,成功破译了亚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维持“密码”,提出了基于外生菌根真菌与病原真菌互作过程影响植物生存的物种共存新模式,颠覆了基于病原菌 - 植物互作的经典物种共存理论。该成果于10月4日在Science期刊上以 Report 形式发表。 发现川金丝猴婴猴成长离不开“奶妈”:兽类网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神农架川金丝猴近10年的野外研究,发现出生后3个月内会经常性接受其他猴妈妈的哺乳,这是首次观察到旧大陆猴中存在经常性异母哺乳行为,这可以提高川金丝猴幼仔 的存活率,研究结果对理解人类进化早期出现婴儿-母亲-异母照料关系提供了新视角。该成果于2019年2月21日发表在 Science Advances 期刊上。 证明了“驱动鸟类迁徙的绿色波浪理论”不具普适性:经典的“绿色波浪”假说认为食草动物的迁徙是由区域植物叶片生长的高峰驱动。为检验“绿色波浪”假说,鸟类网研究者研究了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迁徙天鹅、雁类和鸭类,共10个物种、14种种群、222次春季迁徙,研究结果显示“绿色波浪”不是草食性水鸟春季迁徙的普遍驱动因素,迁徙屏障和人为干扰均对迁徙鸟类追随绿色波浪造成不利影响,这为迁徙鸟类的研究和保护提出了新思路。该项研究工作于 2019年6月 6 日 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 证明鼠类可通过种子雨同步性调控植物间的合作与对抗:兽类网研究者依托四川都江堰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基地,以鼠类与植物种子为研究对象,连续4年标记和追踪了21,600粒种子的命运,通过评估鼠类介导的种子扩散成功率,检验了种子雨同步性假说和种子特征相似性假说。结果发现,种子雨的种间同步性在形成动物介导的植物之间互作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动物介导的植物之间互作可能是促进植物共存的进化动力。该项研究工作于2019年10月20日在线发表在Ecology Letters期刊上。 阐明了温带森林动态的驱动机制:森林网研究者基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37.8公顷样地内近93,000棵个体5-10年的连续监测数据,分析了林龄和土壤肥力对树木生长、更新和死亡的直接影响,确定了树木死亡而非生长是决定区域森林生物量动态的主导因素,阐明了树木生长、更新和死亡三个过程的主要驱动力。该结果为温带森林动态模型提供了森林群落动态变化及机理的关键参数。该项研究工作于2019年4月11日发表在Ecology期刊上。 解析了树种菌根类型对温带森林群落结构的调控机制:森林网研究者利用长白山25ha阔叶红松林样地的大树和土壤数据,分析了菌根类型和土壤养分对群落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的作用。研究结果揭示了土壤养分和菌根真菌在温带森林群落结构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阐释了树种菌根类型调控森林群落结构的潜在机制。该项研究工作于2019年3月28日发表在New Phytologist期刊上。 昆虫多样性监测和互作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昆虫网依托于亚热带森林植物多样性基地,采集了8471条鳞翅目幼虫,基于DNA条形码实现了幼虫物种界定,计算了系统发育多样性指标,分析了不同营养级生物多样性丧失所产生的后果,发现系统发育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寄主植物群落改变对植食者群落产生的影响。该项研究工作于2019年8月14日发表在Journal of Ecology杂志上。 (2)参与的重大国家项目 2019 年Sino BON各子网获得国家、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地方的各种经费支持,依托平台承担科研项目共计107项,总经费13870.5万元。 (3)参与国际重要活动、任务 动物研究所国家干细胞资源库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组织(ISO)活动,ISO/TC276工作组提交了干细胞相关的标准提案,其中“Biotechnology-Biobanking-the establishment, maintenance, characterization and distribution requirements for pluripotent stem cells”通过国际标准组织ISO NP投票,获得正式立项(标准编号ISO/AWI 24603),这是我国多能干细胞领域的第一个立项的国际标准。另外,干细胞微生物检测标准已完成PWI阶段的资料准备。目前国家干细胞资源库正在联合英国、韩国、日本、德国等十几个国家的国际力量优势,牵头发起实施“干细胞与转化”国际大科学计划,建立覆盖全球大多数人群的共享临床级国际人类干细胞库网络。 (4)支撑各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要贡献/任务 5月至6月,中缅联合团队顺利完成对缅北的第八次联合生物多样性科学考察。权锐昌研究员带领的团队在缅甸无人区发现了大量珍稀濒危物种,如云豹、金猫、云猫、缅甸坡鹿、羚牛、红鬣羚、绿孔雀、孔雀雉等一些雉类。 8月5日至10日,由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和老挝生物技术生态研究所主办的2019年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区发展培训班在老挝万象举行。此次培训班吸引了老挝8个单位的30名学员,通过向学员普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知识,提高其野外调查与数据分析能力,为老挝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人才基础。 10月,草原荒漠网的张元明研究员、周晓兵副研究员等一行赴哈萨克斯坦进行科学考察,主要针对天山及毗邻区的植被生长状况及多样性进行调查研究。 10月14日至18日,曹垒研究员主办第二届“发展21世纪东亚水鸟有效协调监测”国际研讨会。来自十多个国家的60多名专家针对目前东亚地区科学和保护存在的问题,探讨迁徙水鸟的保护现状,提出下一步工作对策,并对11个主要物种的保护状况进行专题研究。 11月4日至5日,中法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技术部、法国高等教育、科研与创新部、法国国家研究中心,以及法国驻华大使馆联合举办。旨在加强中法之间在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方面现有的科技合作,并创造新的合作机会,为明年在昆明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 (COP15)做准备。 (5)平台获奖情况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张知彬研究员获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杰出贡献奖。2019年7月30日至8月2日,第33届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会员大会暨IUBS成立100周年纪念会在挪威奥斯陆召开。在庆祝IUBS成立百年纪念之际,IUBS特颁发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杰出贡献奖”,共有2位科学家获此殊荣,包括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张知彬研究员,以表彰其在推进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学效应国际科学计划上做出的突出贡献。 两栖爬行动物专项网副主任车静研究员2019年入选中组部第四批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同年当选美国鱼类和两栖爬行动物联合学会终身荣誉外籍会员 (Honorary Foreign Membership)。 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