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政府放松加氢站安全要求管制》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4-02-08
  • 韩国政府近日公布了放松加氢站安全的规定,目标是到2030年将韩国的加氢站数量从192座增加至458座。规定中最关键的提议是取消氢气设备需距离周围建筑至少12米的要求,此举本意是在保护第三方财产免受爆炸事件的影响。但此要求限制了加氢站建设的地点,特别是在韩国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

    韩国政府在名为《以实地为导向的监管创新计划,以培育世界第一氢能产业》的文件中表示,韩国加氢站监管已有所改善,但仍存在限制加氢站建设和运营的规定。该文件是在韩国国家经济部长紧急会议之后发布的。

    韩国政府计划以“防护墙”的新要求取代加氢站的距离限制,这些防护墙必须使用钢筋混凝土、混凝土块和/或钢板建造。

    韩国依靠构建基于进口清洁氢的“氢能经济”,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目标。韩国没有足够的可用土地进行足够量的可再生能源项目。

    韩国的计划在2019年5月遭遇过挫折,当时在江陵市的一个政府研究项目发生了氢气储存罐爆炸,造成两人死亡和六人受伤,同时摧毁了约半个足球场大小的设施。经初步调查认为,爆炸是由于氧气泄露到氢气罐并产生火花引起的。这一事件增加了对加氢站安全的担忧,并导致韩国全国各地的居民对新的氢能发展项目提出抗议。

    经韩国加氢站爆炸事件后,挪威桑德维卡的加氢站不久后发生的另一起爆炸事件进一步加剧了韩国居民的担忧。据当地广播公司NRK的报道,这次爆炸导致两名经过的驾驶员因爆炸引发的安全气囊展开而受伤。

    韩国政府新文件中进一步提议放宽与氢相关的安全规定,包括取消电解系统中的金属管道需求,以及围绕氨储罐设置堤坝或排放坝,以便在发生泄漏时捕获任何逸出的氨气。

    尽管韩国政府继续在氢能动力交通运输上进行重大投资,但民众对氢能热情似乎正在减少。据悉,2023年韩国仅注册4,635辆燃料电池车,相比2022年增加的10,219辆下降了54%。

  • 原文来源:https://www.nengyuanjie.net/article/87506.html
相关报告
  • 《韩国政府自明年起将大力发展氢气氨气发电技术》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12-21
    • 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第二次官朴起永主持召开第二次氢气和氨气发电推进会议,宣布韩政府将2022年作为氢气氨气发电元年,制定发展计划和路线图,打造全球第一大氢气和氨气发电国。 会议宣布,政府明年共将投入400亿韩元用于有关设备基础设施建设,并于2023年前制定“氢气和氨气发电指南”,推广有关技术在LNG发电站使用。韩国电力公社和韩国电力研究院计划于明年上半年完成氢气和氨气供应及安全设备、燃烧试验装置等设备建设组装。 为推动氢气氨气混合发电技术发展,将加强电力国企和民企合作,韩政府计划从明年1月起开展无碳环保氨气发电技术联合研发,斗山重工、现代重工和乐天精密化学等企业将参与合作。此外,韩国南部发电计划明年起利用氢气氨气混合发电技术,并在2024年后推动氢气氨气混合发电技术商用化。 朴起永表示,氢气和氨气发电将成韩国能源转换的重要开端,希望政府、公共机关和企业一道,以该会议机制为中心加强合作,使韩国成为该领域全球发展最早和最好的国家。
  • 《韩国政府推“K电池”计划!亲自下场投资新型锂电技术 押注这两大方向》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8-22
    • 《科创板日报》(上海,研究员 何律衡)讯,据韩媒最新报道援引行业消息,韩国贸易、工业和能源部(MOTIE)将在未来五年投资2530万美元(300亿韩元)用于支持开发下一代“K电池”(“K-batteries”),特别着眼于推动LG化学的“锂硫电池”和三星SDI的“全固态电池”的发展。 据悉,新一代电池将用于韩国现代汽车公司的电动汽车,并为韩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和电池制造商之间的联盟提供动力。MOTIE的一位代表表示,“我们将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获得关键电池技术,从而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当前市场,动力电池采用的正极材料已由磷酸铁锂转向三元体系,逐渐向高镍三元发展。据部分电池供应商推测,未来五年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单体能量密度有望提高至300Wh/kg以上,但依靠已有的三元体系难以实现电池单体能量密度高于350Wh/kg的目标,这促使科学家们寻求可充电电池的下一个突破。 锂硫电池、全固态电池 锂电池的下一个突破点? 研究资料显示,锂硫电池(LSB)由含硫阴极和浸泡在液体电解质中的锂阳极构成,基于锂和硫的电化学反应,其能量密度是锂离子电池的2-3倍,能有效提高电动汽车续航能力,而且由于成本低、无毒,硫储量丰富等原因,被认为是未来储能设备的一种可行的替代品。 然而,锂硫电池需要大量的液体电解质,有着火的风险,并且在“放电”循环过程中,在阴极上会形成可溶解的锂聚硫化物(LiPS),后者扩散至电解质且轻易地到达阳极,逐渐降低电池的容量。此外,由于硫不具导电性,因而还需要采用一种导电多孔的主体材料来容纳硫,并同时在阴极捕获锂聚硫化物。种种因素,导致至今尚未有厂商成功商业化锂硫电池。 据了解,LG化学一直在与韩科院合作,并于今年6月成功开发出一项技术,成功使用更少的电解质生产锂硫电池。目前,LG化学正在为2030年锂硫电池的商业化做准备。 与锂硫电池相比,全固态电池更为人所熟知。其与传统锂离子电池不同在于以固态电解质替代了传统锂离子电池的电解液和隔膜,安全性高,无自燃、爆炸风险;氧化物和硫化物电解质的固态电池能量密度高于采用相同正负极材料的传统锂电池。 光大证券分析师殷中枢5月10日报告指出,固态电池市场参与者众多,车企、电池企业、投资机构、科研机构等在资本、技术、人才三方面进行博弈,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不断加速,进入“军备竞赛”阶段。 国外大厂方面,三星SDI此前就已透露,将为现代汽车旗下电动车提供固态电池,续航达到800公里,电池循环寿命超过1000次,并且体积比同容量锂离子电池小50%;日本汽车制造商丰田与电子企业巨头松下于今年2月合作成立了一家合资企业,将用于生产柱形锂离子电池以及固态电池和“下一代”电池。 国内方面,去年12月,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在“实施电池技术突破行动”中,加快固态动力电池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被列为“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攻关工程。政策推动之下,国内企业纷纷“入股”固态电池: 孚能科技上月表示,公司固态电池技术储备将应用于下一代动力电池;同月,赣锋锂业公告称,公司第一代2亿瓦时的固态电池中试线已经顺利投产;去年年底,北京卫蓝新能源也表示,2021年公司半固态车用动力电池将推向市场。这一进度比全球汽车巨头、动力电池领先厂商丰田量产时间表提前4年。 殷中枢在上述报告中表示,向全固态锂电池过渡是锂电技术进步的重要趋势;目前,全球都在加快固态电池的研发,虽然距离产业化尚需时间,但如电解质或负极材料选择与改性、电池工艺革新都应是一步一步探索的过程;建议持续关注企业与科研单位的创新技术成果的发布、并持续关注龙头公司的锂电产品的研发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