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m】水系锌离子电池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新能源汽车
  • 编译者: 王晓丽
  • 发布时间:2024-10-15
  • 据武汉理工大学消息,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麦立强教授团队在水系锌离子电池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开发了一类初层溶剂化壳层不含有机溶剂分子的复合水系电解液,克服了传统复合水系电解液在低温下脱溶剂化动力学缓慢的问题。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国际学术期刊《Cell》的子刊《Chem》上发表。

      麦立强教授团队设计了一类初层溶剂化壳层不含有机溶剂分子的复合水系电解液,克服了传统复合水系电解液特别是在低温下具有缓慢去溶剂化动力学的问题。 该电解液(ZAD4)由1 M醋酸锌(Zn(Ac)2,高晶格能)溶液和40 vol% 的偶极非质子溶剂二甲基亚砜(DMSO)组成,其中Zn2+离子与CH3COO?和H2O配位,形成Zn2+(CH3COO-)2(H2O)4团簇。由于溶剂化壳层中CH3COO-和H2O之间的强氢键,DMSO不参与Zn2+的初层溶剂化壳层,这也得益于DMSO对CH3COO?的非溶剂化效应以及DMSO和H2O之间的氢键。这种弱溶剂化结构促使了快速的电荷转移动力学,并促进Zn2+快速通过由脱溶剂化CH3COO?和吸附DMSO分解产生的梯度固体电解质界面(SEI)。在-20°C下,使用团队研发的新型复合水系电解液,Zn负极沉积剥离具有97.7%的高初始库仑效率(ICE),长达5600小时的长循环寿命,以及高达50%的Zn放电深度(DODZn),并且具有较小的过电位。此外,具有CH3COO?和Zn2+混合嵌入/脱出充放机理的聚苯胺(PANI)||Zn全电池,表现出0.05 V的低电压极化,25%的Zn放电深度,在0.1 A g-1时展现出约160 mAh g-1的高容量,以及8800圈长循环稳定性和高倍率性能。本设计策略可通用性的扩展开发一系列类似的溶剂化壳层电解液。

    [1]. Geng, L., et al., Organic-solvent-free primary solvation shell for low-temperature aqueous zinc batteries. Chem, 2024.https://doi.org/10.1016/j.chempr.2024.09.001


  • 原文来源:http://www.escn.com.cn/20241014/750cb34a260b403dadee49f3e2c16f16/c.html
相关报告
  • 《深圳先进院等在水系锌离子电池电镀动力学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9-09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材料所 (筹) 光子信息与能源材料研究中心陆子恒助理研究员与香港理工大学张标助理教授协作,对有机配位小分子对水系锌离子电池的电化学电镀过程的调控机制进行研究,实现了高效稳定的锌负极电镀过程。该成果 Tailoring Desolvation Kinetics Enables Stable Zinc Metal Anodes 在国际著名期刊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DOI:10.1039/D0TA06622B , IF: 11.301) 上在线发表。陆子恒助理研究员与张标助理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深圳先进院研究生李萌虎作为作者参与了工作。 水系锌离子电池由于其低成本和高安全性,被认为是大型储能等领域的重要的备选二次电池体系。当前,锌离子电池中的锌负极仍然受到低库伦效率等问题的影响,制约了自身的实际使用。 本次研究工作受到传统电镀行业络合剂的启发,利用乙腈作为络合剂改变锌离子的溶剂化结构,从而实现电极电镀动力学的调控。深圳先进院材料所光子中心电化学团队在工作中承担了理论部分,通过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分子动力学计算发现,在锌离子的第一溶剂壳层中有至多 3 个水分子被替换为乙腈分子,由于乙腈对锌离子有较强的络合作用,使得锌离子的去溶剂化过程产生了显著动力学变化。本工作提出的溶剂化化学调控策略不仅为水系锌离子电池,更为锂、钠金属等下一代高比能二次电池提供了新研发思路。 深圳先进院光子信息与能源材料研究中心电化学团队围绕固态电解质的材料设计、电池电极电解质界面的处理、半固态电池的技术开发等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团队在两年时间里取得系列突破,包括联合在化学领域权威刊物 Chemical Reviews 发表题为 Mobile Ions in Composite Solids (复合物中的离子传输)的综述文章( DOS: 10.1021/acs.chemrev.9b00760 ,影响因子 54.301 )。其它工作先后发表在 Adv. Energy Mater. 2019, 1901796; Energy Storage Mater. 2020, 28, 146-152; Energy Storage Mater. 2020, 25, 305-312; J. Phys. Chem. C 2020, 124, 13, 6964-6970 。 该系列研究工作得到了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基础研究项目等科技项目的资助。
  • 《深圳先进院水系锌离子储能器件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8-11
    •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集成所功能薄膜材料研究中心唐永炳研究员及其团队联合重庆理工大学周志明教授,采用原位两步活化策略制备了一种分级多孔碳正极材料,基于该材料的水系锌离子杂化电池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储能性能。相关研究成果In Situ Two-Step Activation Strategy Boosting Hierarchical Porous Carbon Cathode for an Aqueous Zn-Based Hybrid Energy Storage Device with High Capacity and Ultra-Long Cycling Life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Small上(DOI: 10.1002/smll.202003174,IF: 11.459)。 锂资源储量有限且分布不均,促使基于储量丰富的非锂碱(土)金属离子的新型储能器件的研究发展。考虑到水系电解液的高安全性、低成本,以及锌具有环境友好、与水溶液良好的兼容性、高的理论比容量等优点,开发水系锌离子杂化储能器件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由于活性碳正极材料的比容量较低,从而限制了水系锌离子杂化储能器件的发展。 鉴于此,唐永炳研究员及其团队成员刘齐荣博士、周小燕等考虑到活性碳材料储存离子的能力依赖于其多孔结构,提出了一种原位两步活化策略,设计了一种具有合理微孔/介孔孔径分布的分级多孔碳材料(HPAC)。该策略一方面有效控制了孔结构及孔径分布,另一方面增强了结构稳定性,并且具有超高的比表面积,与锌负极组装成的水系锌离子杂化储能器件表现出高比容量(231 mAh g-1@0.5A g-1)、优异的倍率性能(119 mAh g-1@20 A g-1)以及长循环寿命(18000次循环容量保持率~70%)。该研究工作对开发环境友好、低成本以及高安全的储能器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该系列研究工作得到了广东省重点专项、国家自然基金、广东省、深圳市等科技项目资助。 水系锌离子杂化储能器件工作原理示意图(a)以及对应充放电曲线(b),充放电过程中的原位Raman谱(c),与其它杂化储能器件的倍率性能对比(d),与其它水系锌离子储能器件的性能对比(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