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生物所在蛇类高海拔环境的适应机制研究中获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 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10-17
  •         大多数生物通常都对其生存环境有一定要求,超出适宜的范围就难以存活;但有一些生物却可以在强辐射、缺氧等极端环境中繁衍生息,这类生物被称为极端环境生物。由于其独特的生活环境,长期的适应性进化使得这些生物在基因结构组成、酶特性及代谢功能等方面均不同于其它生物。  

            温泉蛇属Thermophis隶属于游蛇科,该属目前包括三个物种:温泉蛇Thermophis baileyi、四川温泉蛇Thermophis zhaoermii和香格里拉温泉蛇Thermophis shangrila,它们为中国特有的珍稀保护物种,是世界上分布海拔最高的蛇类之一。它们均生活于青藏高原海拔范围为3500~4400米的地区,主要栖息在温泉附近的石堆、水边和沼泽草甸中。温泉蛇的起源和演化与青藏高原的形成和隆起有着密切的联系。

            目前,全世界已知蛇类约有3600种,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少数在寒带地区。从垂直分布来看,沿海、沿湖低地到海拔1000米上下的种类最多,有一部分种类分布在海拔2000~3000米的地方。早在1907年,温泉蛇作为唯一一种生活在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的蛇被英国人Frank Wall首次发现时,就已经“颠覆”了人们对当时现有蛇类的认知。同时,青藏高原寒冷、氧分压低、紫外线辐射强烈的特点,造成其许多地区不适合人类居住甚至是生命禁区,是亚洲人口最稀少的地区。前期的许多研究都集中在恒温动物对高原的适应,如高原人类、高原牦牛等。缺乏对高原变温动物适应高原环境遗传机制的研究,而温泉蛇正好为我们揭开变温动物高海拔适应之谜提供了良好的动物模型。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李家堂等研究团组对温泉蛇进行了全基因测序,将得到的全基因组序列和同属物种及亲缘关系较近的低海拔物种全基因组进行重测序,融合已发表的9个低海拔物种全基因组序列,利用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在高海拔温泉蛇属三个物种中发现了27个不同蛋白中的27个共有氨基酸替换。这些突变多与免疫、低氧适应应答和DNA修复等功能相关。分子功能实验验证的结果表明,与DNA修复相关的FEN1(瓣状核酸内切酶-1)基因的突变型相对于野生型(低海拔物种基因类型)在紫外照射下具有更强的稳定性,推测突变有助于温泉蛇属物种在高海拔环境中对紫外线的抵抗。与西藏人相似,作为高原物种,温泉蛇EPAS1(内皮PAS结构域包含蛋白-1)基因的突变减弱了其调节下游基因红细胞生成素表达的能力,进而导致温泉蛇血红蛋白浓度处于较低水平,是温泉蛇适应高海拔低氧条件的重要原因。  

            该研究成果以题为“Comparative genomic investigation of high-elevation adaptation in ectothermic snakes”(比较基因组学研究解析变温动物蛇类对高海拔环境的适应) ,于北京时间2018年 8月1日凌晨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PNAS(《美国科学院院刊》)。本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和前沿局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青促会项目等经费资助。

相关报告
  • 《昆明植物所在植物适应青藏高原强紫外辐射的分子机制研究中获进展》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04-26
    • 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是全世界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强烈的紫外辐射是高原环境的典型特征之一,需要进一步解析植物适应UV-B辐射的分子机制。低剂量的UV-B辐射是环境信号,被植物的紫外受体UVR8蛋白感受并起始UV-B诱导的植物光形态建成,进而调控植物发育;强UV-B破坏DNA,引发活性氧积累并对植物造成损伤。 蔓菁是青藏高原及周边高海拔地区传统种植的十字花科作物。此前,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青藏高原植物进化与适应专题组建立了蔓菁基因原位杂交技术和基因编辑体系,并获得了高质量基因组,使蔓菁成为研究植物如何适应青藏高原极端环境的理想材料。 该研究在拉萨利用同质园实验比较了两个蔓菁地方品种(KTRG-B48a和KTRG-B48b)的高原适应性,发现了KTRG-B48b的块根鲜重和花青素含量均高于KTRG-B48a。研究显示,室内UV-B处理后,两个蔓菁品种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模式不同,其中KTRG-B48b的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被快速激活。研究通过比较UV-B处理后两个地方品种的活性氧含量发现,KTRG-B48b的过氧化氢和超氧化物的含量低于KTRG-B48a。进一步的分析发现,UV-B处理后KTRG-B48b的茉莉酸含量高于KTRG-B48a,表明茉莉酸同样能够提高植物对UV-B辐射的耐受性,而UV-B如何激活茉莉酸合成尚不明确。研究利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并结合遗传学分析发现,二聚体的UVR8蛋白被UV-B激活后形成单体,进入细胞核并直接结合TCP4,这增强了TCP4结合茉莉酸合成关键基因LOX2启动子的能力并促进了LOX2表达,进而提高了茉莉酸含量,激活了花青素合成通路,增强了植物对UV-B辐射的耐受性。 上述研究为探讨植物如何适应青藏高原强紫外辐射提供了新的理论参考。相关成果分别以Comparative transcriptome analysis reveals the complex molec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Ultraviolet-B tolerance in?Brassica rapa?var.?rapa和UVR8-TCP4-LOX2 module regulates UV-B tolerance in Arabidopsis为题,在线发表在《植物生长调控杂志》(Journal of Plant Growth Regulation)与《植物学报(英文版)》(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上。
  • 《成都生物所小麦响应紫外胁迫机制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3-30
    • 高原地区紫外辐射较强,特别是臭氧层的破坏使得紫外胁迫成为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因此,解析植物在紫外胁迫条件下调控生长发育和耐受的机制、以及选育紫外耐受的作物品种对促进高原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王涛课题组通过系统地鉴定不同小麦品种在紫外胁迫和非胁迫处理条件下的表型发现:紫糯麦168胚芽鞘受到的紫外胁迫程度较小,并伴有大量黄酮类代谢物的积累。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紫外胁迫对植物光合作用以及固碳相关基因的表达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紫糯麦168受到的抑制程度最小。紫糯麦168在紫外胁迫条件下的独特表现是由UVR8受体介导的多种防御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产生的,包括编码MAPK激酶、活性氧清除剂、转录因子、植物激素信号和酚类代谢物等相关基因。同时,利用HPLC—ESI-MS/MS技术对种植于成都和西藏的小麦籽粒进行代谢物含量与成分的测定,结果表明紫外胁迫对花青素类物质的积累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该研究所挖掘的基因可用于遗传改良小麦抗紫外能力。此外,富含花青素的小麦具有良好的营养价值,是作为功能性营养食品的优异资源。   该研究结果于1月16日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DOI: 10.1021/acs.jafc.8b05104)杂志。王芳为该论文第一作者,研究员王涛和副研究员冯波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种子创新院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