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南芥蓝光受体CRY2在黑暗中抑制根伸长》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12-04
  •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32330006、32150007、31825004)等资助下,深圳大学刘宏涛教授团队在植物光信号转导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拟南芥蓝光受体CRY2在黑暗中抑制根伸长(The Arabidopsis blue-light photoreceptor CRY2 is active in darkness to inhibit root growth)”为题,于2024年11月15日在《细胞》(Cell)杂志在线发表。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4.10.031。
  • 原文来源: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24-12/20241204075944313.htm
相关报告
  • 《Science | 拟南芥叶际噬菌体Tailocin在病原菌群体中抑制竞争者》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6-19
    • 2024年6月14日,犹他大学Talia L. Karasov团队联合伦敦大学学院 Hernán A. Burbano团队于Science发表了题为A phage tail–like bacteriocin suppresses competitors in metapopulations of pathogenic bacteria 的研究论文。 前期研究表明,与农业和临床病原体爆发不同,野生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群体被遗传多样的假单胞菌(Pseudomonas)群体定殖,而不存在主导菌株。Pseudomonas viridiflava感染包含多个共存的菌株,甚至在单株植物中也是如此。是什么阻止了单一病原体谱系的传播?宿主免疫多样性可能有助于病原体多样性,但植物微生物群也可能发挥作用。鉴于噬菌体及其衍生元素的常见性以及其在假单胞菌群体中的株特异性杀伤活性,研究假设对噬菌体成分敏感性的差异可能抑制特定菌株的传播。  该研究发现了一个在病原菌株中保守存在的丰富病毒簇。这个簇并不编码完整的噬菌体,而是编码一种尾菌素(tailocin),一种细菌用于杀死竞争细菌的噬菌体衍生元素。每个病原性假单胞菌菌株携带少数几种不同的尾菌素变体,靶向共存病原体外膜中的可变多糖。对历史植物标本的分析表明,同样的尾菌素和外膜变体在假单胞菌群体中至少存在了两个世纪,表明一组定义的尾菌素单倍型和受体的持续使用。结果支持一个模型,即共存的假单胞菌菌株的尾菌素和外膜在野生拟南芥群体中协同进化。这些不同的尾菌素和外膜单倍型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维持。  
  • 《植物所在拟南芥种子休眠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4-21
    • 种子休眠是指完整有活力的种子在适宜环境条件下仍不能萌发的生物学特性,受环境和遗传因素影响,是典型的多基因调控的复杂数量性状。目前已发现的种子休眠调控因子的作用机制中,基因转录调控起着关键作用,近来转录后调控的重要性也逐渐被认识,但具体的分子机制尚待深入研究。   近期,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刘永秀团队发现拟南芥转录后调控的重要分子机器pre-mRNA 3'末端加工复合体参与种子休眠调控。复合体成员FIP1【Factor Interacting with Poly(A)polymerase 1】正调控种子休眠,而另一成员CFIm59负调控种子休眠;CFIm59调控种子休眠依赖于FIP1,FIP1可能是pre-mRNA 3'末端加工复合体参与调控种子休眠的关键因子。研究发现,FIP1主要在种子中表达,其功能缺失导致种子休眠水平显著降低、种子萌发对脱落酸极不敏感。遗传分析发现,种子休眠关键基因的双突变体cyp707a2 dog1-5能完全抑制fip1种子休眠表型,表明FIP1通过ABA途径和DOG1途径调控种子休眠和萌发。该研究阐述了拟南芥pre-mRNA 3'末端加工因子FIP1调控种子休眠和萌发的作用机制,对于解析种子休眠的形成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同时为作物抗穗发芽定向育种提供了可能的基因资源。   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日在线发表于《植物学杂志》(The Plant Journal)。相关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