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耳在美推出Vyconic?大豆:耐受草甘膦、麦草畏、草铵膦等五种除草剂的突破性品种》

  • 来源专题:绿色化工
  • 编译者: 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3-10
  • 2025年3月3日,拜耳作物科学事业部在科罗拉多州丹佛宣布推出Vyconic?大豆。这一创新性状技术集草甘膦、麦草畏、草铵膦、硝磺草酮和2,4-D五种除草剂耐受性于一体,成为行业内首个实现如此复杂性状组合的大豆品种。Vyconic?大豆的推出为农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杂草管理灵活性,助力其应对多样化的田间挑战。
    Vyconic?大豆的核心亮点
    1.五种除草剂耐受性集成
    Vyconic?大豆是行业内首个集成对草甘膦、麦草畏、草铵膦、硝磺草酮和2,4-D五种除草剂耐受性的品种。这种创新性状组合为农民提供了高度灵活的杂草管理方案,使其能够根据自身需求和偏好制定精准的杂草防治策略。
    2.新增两种除草剂耐受性
    相较于上一代大豆性状,Vyconic?大豆新增了对硝磺草酮和2,4-D的耐受性。这两种除草剂对阔叶杂草具有广泛的防治效果,尤其针对苋菜和水麻等难防杂草表现出色。
    3.卓越的产量潜力
    Vyconic?大豆结合了行业领先的大豆遗传基因和多种优良农艺性状,旨在实现卓越的产量表现,满足农民对高产和高效的需求。
    为大豆种植者带来的关键益处
    1.无与伦比的杂草管理灵活性
    Vyconic?大豆支持五种除草剂的联合使用,为综合杂草管理方案提供了更强大的工具,能够有效应对特定田间需求和挑战。
    2.多样化的杂草管理选项
    广谱除草剂的组合使用将显著提升杂草防治效果,相关产品需待美国环保署(EPA)批准。
    3.主动抗性管理
    通过多种不同作用机制的除草剂,Vyconic?大豆将有效降低杂草产生抗性的风险。
    拜耳作物科学事业部北美大豆业务负责人表示,Vyconic?大豆为农民提供了高度灵活且定制化的杂草管理方案。拜耳深知不同田块的管理需求各异,因此致力于通过创新产品帮助农民制定符合自身需求的杂草管理计划,从而提高管理效率、改善管理效果,并最终实现更高的产量潜力。
    拜耳作物科学事业部北美及澳大利亚/新西兰地区总裁指出,这一技术的推出彰显了拜耳致力于提供尖端解决方案的决心,以应对行业挑战以及全球农民不断变化的需求。
    Vyconic?大豆预计将于2027年种植季在美国和加拿大正式上市。在此期间,拜耳将持续推进专有除草剂制剂的开发,以进一步优化其杂草管理产品组合。
  • 原文来源:http://cn.agropages.com/News/NewsDetail---34211.htm
相关报告
  • 《2024年除草剂专利授权汇总:涉及草甘膦、精草铵膦、砜吡草唑和唑啉草酯等上百种产品》

    • 来源专题:绿色化工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3-10
    • 2024年我国除草剂领域的专利授权数量显著增长,涵盖了化合物合成、中间体制备、组合物制剂以及新型潜力化合物等多个方面,这不仅反映了行业的蓬勃发展态势,也彰显了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高度重视。 注:本文仅整理农药产品应用发明专利的授权情况,对农药合成装置、具体农药产品废水处理、尾气回收以及农药含量检测方法等类型的授权专利不包含在内。 新型除草剂潜力化合物专利 AgroPages世界农化网不完全统计发现,2024年我国共有超过72项新型除草剂潜力化合物专利获得授权,涵盖约69种不同结构的化合物。专利发明授权公告表明,这些化合物在除草活性和作物安全性方面均表现出色,具有显著的应用潜力。 在2024年获得专利授权的新型除草剂潜力化合物中,跨国公司及其他国外公司共申请了30项,占比达43.5%。其中,先正达公司表现最为突出,共获得17项专利授权,涵盖14种化合物结构;其次是拜耳公司,获得7项专利授权。此外,富美实、巴斯夫、科迪华、韩农等跨国企业也均有除草剂专利在我国获得授权。 与此同时,国内农药企业以及高校和科研机构在2024年授权的新型除草剂潜力化合物专利中占据主导地位。扬农、清原、先达、海利尔等国内知名农药创制企业表现不俗,均在该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此外,浙江工业大学、南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也取得了多项新型除草化合物专利授权。 原药/中间体化合物合成专利 除草剂原药化合物合成制备方面,2024年不完全统计授权了43项专利,其中与草甘膦、L-草铵膦、砜吡草唑相关的除草剂专利总数接近半数。除此之外,其他如草铵膦、氰氟草酯、苯嗪草酮、2,4-滴、苯草醚、硝磺草酮和敌稗数十种除草剂化合物也有多项专利申请被授权。 草甘膦原药制备方法方面,兴发集团子公司湖北泰盛化工有限公司在草甘膦生产技术领域取得了3项发明专利授权(CN115232167B、CN115746052B、CN115784900B),涵盖了连续化合成、三乙胺纯化及优化水解工艺。安徽东至广信农化有限公司2项专利涉及草甘膦原药的制备,专利CN113402549B通过添加磷酸酯两性表面活性剂优化合成工艺,提高收率和纯度;专利CN114031637B则提供了一种草甘膦连续水解方法,使用改性载体负载对甲苯磺酸作为酸性催化剂,从源头避免氯盐生成降低能耗。江山股份取得的专利CN110407870B公开的草甘膦制备方法采用微通道反应器实现连续化生产,提高传质传热效率,减少副反应,提升产品纯度和收率。 在L-草铵膦(精草铵膦)原药制备授权专利中,利民股份子公司河北威远生化和永农生物等企业提出的合成方法具有显著的创新性和应用价值。例如,河北威远生化的专利CN115636849B提出了一种以L-高丝氨酸为原料的合成工艺,通过氯化、膦酰化和水解反应,将传统五步反应简化为三步,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产品收率可达90%以上,纯度可达97%以上。专利CN115896195B则采用生物酶催化技术,通过D-氨基酸氧化酶和氨基酸脱氢酶的联合应用,实现了从外消旋草铵膦到L-草铵膦的高效转化。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制得的L-草铵膦的收率可达98%以上,光学纯度(ee值)达到100%。永农生物取得的L-草铵膦制备方法专利CN114989213B,通过特定的中间体化合物和自由基引发剂(如过氧化新戊酸叔丁酯),在较低温度(75℃)下实现高收率和高光学纯度的L-草铵膦合成。利尔化学专利CN114650997B等其他几项制备合成专利也分别聚焦于L-草铵膦的合成技术,提出了多种创新方法。这些专利技术不仅在实验室层面表现出色,部分还具有显著的工业化应用潜力。通过简化工艺、降低成本和减少环境污染为L-草铵膦的高效生产提供了新的思路。 近几年砜吡草唑市场需求和热度持续攀升,其合成工艺的研究也日益受到关注。2024年多家企业围绕砜吡草唑的合成创新性改进方法取得授权,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解决现有合成技术中存在的障碍。例如,江苏七洲绿色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专利CN117229273B和定远众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专利CN114716429B注重环保和绿色化学,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和催化剂,减少了废弃物的产生。山东润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潍坊新绿化工有限公司的专利CN115850254B、CN117924265B,则侧重于提高反应效率和产物纯度,通过高效的催化剂和连续化操作,实现了高收率和高纯度的目标。吉林凯莱英医药公司的专利CN118255757B通过多个连续工序(环化、羟甲基化、二氟甲基化、氯代、缩合和氧化),解决了传统间歇工艺中传质传热能力差、反应时间长、收率低等问题,具有显著的工艺优势和环保效益。 作为农药原药合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化合物,农药中间体的合成工艺研究是原药企业实现降本增效、提升产业链竞争力的重要环节。2024年,包括精草铵膦、砜吡草唑、唑啉草酯、甲磺草胺和氟噻草胺、苯嘧磺草胺在内的数十种农药原药的关键中间体化合物专利获得授权。 下表中统计了3项分别针对精草铵膦合成中间体(S)-4-氯-2-氨基丁酸酯、乙酰-L-高丝氨酸内酯和L-4-氯-2-氨基丁酸酯类盐酸盐的制备方法,通过优化合成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砜吡草唑合成过程中涉及多种关键中间体的制备。不完全统计显示,2024年至少有3家企业的5项砜吡草唑关键中间体制备专利获得授权。其中,山东润博生物科技(CN115536650B)和江苏七洲绿色化工(CN117229273B)的专利均涉及中间体3-[[5-(二氟甲氧基)-1-甲基-3-(三氟甲基)吡唑-4-基]甲基磺酰基]-5,5-二甲基-4H-1,2-噁唑的合成,但两者在反应条件和催化剂选择上有所不同。而润丰股份CN114716428B则聚焦于另一种中间体4-(((5,5-二甲基-4,5-二氢异噁唑-3-基)硫)甲基)-1-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醇的合成。 2024年唑啉草酯的中间体制备领域有5项专利获得授权,涉及不同企业的技术创新。例如,浙江中山化工(CN114181112B)开发了一种无需昂贵钯催化剂的2,6-二乙基-4-甲基苯基丙二腈合成方法;利尔化学(CN113321583B)以2,6-二乙基-4-甲基苯丙二腈为原料,通过有机溶剂中的酸催化醇解反应制备2,6-二乙基-4-甲基苯基丙二酸二酯,具有较高的收率和纯度。而颖泰嘉和(CN114907181B)通过连续化装置实现了中间体2,6-二乙基-4-甲基溴苯的高效、安全合成,传统间歇法中重氮盐累积带来的安全隐患。 2024年,氟噻草胺合成中间体的制备技术也取得了创新,多项相关专利获得授权。例如,北京颖泰嘉和(CN115043791B)针对核心前体2-甲砜基-5-三氟甲基-1,3,4-噻二唑的合成,采用微通道反应器实现连续化生产,显著提升了反应效率和安全性。黑龙江立科新材料(CN113666829B)则在起始原料4-氟-N-异丙基苯胺的合成上,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和催化剂选择,大幅提高了收率和纯度。此外,大连奇凯医药(CN116041200B)对直接前体N-(4-氟苯胺)-2-羟基-N-异丙基乙酰胺的合成工艺进行了创新,解决了传统方法中高盐废水和收率低的问题。 本年度,除上述几个热门除草剂的中间体化合物合成制备上授权专利较多外,苯唑草酮、甲磺草胺、丙炔氟草胺、五氟磺草胺、苯嘧磺草胺等农药也分别有2-3项专利技术被最新授权。例如颖泰嘉和在甲磺草胺的中间体制备上取得了两项专利CN114634454B、CN114456122B,分别从合成路径优化和 硝化工艺创新两个角度,解决甲磺草胺中间体制备中的关键问题。利尔化学和山东京博农化各新取得一项授权专利——CN113045424B、CN113929582B,均针对丙炔氟草胺关键中间体——2-(5-氟-2-硝基苯氧基)乙酸酯的合成方法进行了创新优化。专利CN115028596B和CN118788251B分别针对苯唑草酮一种重要中间体和关键中间体3-[3-溴-2-甲基-6-(甲基磺酰基)苯基]-4,5-二氢化异噁唑,提供了不同的技术路线和工艺优化方案。 除草剂组合物/制剂专利 除草组合物专利是数量最多的授权类别,据世界农化网不完全统计整理,2024年有近百项除草组合物专利获得授权,显示出该领域的研发活跃度。 从具体农药成分来看,2024年获得授权的组合物专利中,砜吡草唑、草甘膦、草铵膦、精草铵膦、环庚草醚、精异丙甲草胺、丙炔氟草胺、氯氟吡啶酯等成为主要的复配研究成分。其中,砜吡草唑表现尤为突出,以该成分为核心的相关专利多达9项,主要涉及其与特丁津、甲磺草胺、嗪草酮、异丙隆、氨唑草酮、嘧硫草醚、吡氟酰草胺+噁草酮、唑嘧磺草胺、五氟磺草胺、双苯嘧草酮等的混配研究。这些组合物通过优化配比及助剂体系,充分发挥了协同增效作用,不仅延长了持效期,还显著提升了对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其应用场景广泛覆盖小麦田、大豆田以及抗草甘膦牛筋草的防治等领域。 此外,草甘膦的混配组合成分主要包括乙氧氟草醚、三氯吡氧乙酸、增甘膦、苯嘧磺草胺等;草铵膦的混配组合成分则以丙炔氟草胺、丙炔草酸为主;精草铵膦的混配组合成分涵盖双唑草酮、甲氧咪草烟、苯唑草酮、丙炔氟草胺+精异丙甲草胺等。这些混配组合均针对特定作物和杂草类型进行了优化,进一步拓展了除草剂的应用范围和效果。 从申请企业/专利权人来看,润丰股份在2024年取得了最多的除草剂组合物专利授权,共计14项。其专利权人包括母公司及旗下子公司宁夏汉润、山东润博、青岛润农等,涵盖了2甲4氯异辛酯、砜吡草唑、甲磺草胺、精异丙甲草胺、莠去津、敌稗及嗪草酮等数十种成分之间的二元/三元混配组合。部分组合还申请了不同剂型的专利,进一步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此外,巴斯夫基于环庚草醚与不同作用机理的除草剂进行复配研究,并于2024年取得了6项相关组合专利。江苏龙灯化学也取得了多项以丙炔氟草胺为主要成分之一的组合物专利,进一步丰富了该成分的应用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一些新型专利化合物也有多项组合物专利取得授权,例如,江山股份开发的创制苯嘧草唑获得了基于该产品的可分散油悬浮剂及其制备方法专利(CN115281212B)。双唑草酮的组合专利除原研企业青岛清原外,江苏钟山新材料有限公司也取得了一项将精草铵膦与双唑草酮复配的组合物制备及应用专利。其他国内企业也在提前积极布局相关专利期农药的复配研究,例如,安徽众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在2024年取得了基于科迪华专利化合物氯氟吡啶酯的组合物专利,主要是将其与吡唑喹草酯、五氟磺草胺+丙草胺、五氟磺草胺+异恶草松、氰氟草酯+吡嘧磺隆等进行复配组合研究,进一步拓展了该化合物的应用范围。此外,日本石原开发的新型HPPD类除草剂Tolpyralate,江苏瑞邦取得了一项含Tolpyralate和甲磺草胺的除草组合物及其应用专利,复配后杂草防除谱优势互补,对玉米田阔叶杂草、禾本科杂草及莎草科杂草均表现出良好的防除效果。
  • 《全球抗性杂草暴增600%,新一代生物除草剂如何突破困境》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4-11-18
    • 美国杂草科学协会的数据显示,杂草仅在北美洲玉米和大豆上造成的损失每年就超过了400亿美元。自1984年以来,全球抗性杂草数量增长了超过600%,农民需要加大除草剂的用量和开销才能达到相同的防治效果。在全球农业生产中,杂草防控一直是困扰农民的重大难题。 人们亟需具备新作用机制的化学除草剂替代方案,对生物除草剂的需求与日俱增,但成功进入市场的此类生物制剂仍非常有限。 (来源:AgBioScout公司高级合伙人Peter Chalmers在AgroPages世界农化网举办的第五届生物农药、生物刺激素及生物肥料国际高峰论坛(BioEx 2024)上所作报告) 即便如此,已有一些进入市场的新产品崭露头角。据海外报道,独脚金在肯尼亚是较为棘手的杂草,其种子可在土壤中存活数十年,在接触到谷类作物分泌的荷尔蒙后开始萌发,并长出触手伸到宿主根系窃取营养。化学除草剂对此类杂草的防治功效不佳。肯尼亚Toothpick公司开发出的生物除草剂在这一问题的应对上具备前景。该公司历经超过15年时间的开发,筛选出的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菌株分泌的氨基酸组合能够杀灭独脚金。农民将其产品用于种子包衣,以形成缓冲带。这一真菌虽不能完全消灭杂草,但已能使产量回归正常(无独脚金时的产量)。2023年Toothpick的这一真菌制剂已应用在肯尼亚3000公顷的农田上。 这一产品是全球为数不多成功进入市场的生物除草剂。绝大多数的农民仍依赖价格便宜的化学除草剂,如草甘膦、麦草畏、2,4-D等。但近几十年杂草对化学除草剂发展出的抗性问题越来越多,而农化企业在开发出针对植物酶的新化学成分方面鲜有进展。一些生物农药企业正在开发基于微生物及其代谢物,以及植物源成分的除草剂,以新作用机制应对抗性杂草。但生物除草剂存在价格较高,功效一致性较低,或者靶标杂草种类较为单一这些短板。 研究型企业AgBioScout的报告显示,业内企业目前已发现至少250种生物除草剂活性成分,但要将其开发成物美价廉的产品挑战极大。 理想的除草剂需要能够杀灭多种杂草,且对作物等非靶标植物无害。为了推广化学除草剂,一些公司开发出抵抗此类农药的转基因作物,但用这种途径推广生物除草剂要困难得多。许多杂草和作物非常相似,适用的生物除草剂成分较为有限。 Toothpick公司发现亮氨酸和酪氨酸可以抑制独脚金的生长,但不影响玉米,随后其团队筛选出尖孢镰刀菌菌株来生产这些物质。据悉,尖孢镰刀菌有多个品种会影响作物,每个品种倾向于影响单个植物种类,而Toothpick使用的菌株只影响独脚金。 其他不少具有除草功效的微生物也具备靶标专一的特点。上个世纪80年代Upjohn开发出炭疽病菌制剂以对抗美国水稻主要杂草合萌(Aeschynomene virginica),2019年,美国农业部科研人员利用表面活性剂将该病菌应用到另外两种水稻杂草上,拓展了其应用。由于很多农场存在多种杂草,靶标单一的除草剂难以推广。对此,Marrone Bio Innovations(MBI)和Invasive Species Corporation创始人Pam Marrone更倾向于使用灭活微生物的发酵液,而非分离出的代谢产物——后者需要高昂的提纯成本。 MBI发现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rinojensis的代谢物在低用量下能够杀灭一种杂草,而杀灭其他大部分杂草则需要增加用量,致使成本过高。Marrone表示可以通过调节发酵条件来提高重要代谢物的产量,而扩大靶标范围的关键是把成本降下来;此外,企业也可以从不同微生物中获取代谢物来扩大靶标范围,但这种方式需要更多毒理学数据,同样会提升成本。Marrone正不断寻找适用于农场的生物除草剂成分。 业内对生物除草剂是否应该靶标专一持不同观点。病毒源除草剂企业BioProdex创始人兼植物病理学家Raghavan Charudattan认为,广谱对抗杂草使化学除草剂成功商业化的途径对生物除草剂并不适用,能够发挥最佳功效的生物除草剂是具备靶标专一性的那些产品。 无论追求的靶标范围如何,一些生物农药企业正大力开发生物除草剂产品。近两年的新动向举例如下。 Harpe BioHerbicide Solutions正在开发的植物源薄荷醇适合与化学产品联合使用,可杀灭绝大部分的杂草。薄荷醇可使细胞膜出现渗漏,进而影响细胞器工作,使大部分细胞活动停滞。大多数化学除草剂抑制的是特定的酶,薄荷醇则攻击整个细胞。该公司产品可杀灭苋科地肤属杂草,此类杂草对草甘膦、麦草畏、2,4-D等除草剂已发展出抗性。但由于薄荷醇也杀灭作物,因此产品仅能用于作物种植前或采收后。目前Harpe正与Solis Agrosciences合作开发抵抗薄荷醇的转基因种子,以便让农民在种植期间使用产品。Harpe还与科迪华,及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布洛德研究所,就CRISPR-Cas9和相关基因编辑技术签署了知识产权许可协议,以进一步研发Harpe的耐受作物。 Pro Farm Group(MBI新公司名)从马铃薯疮痂病菌(Streptomyces acidiscabies)中提取的植物毒素thaxtomin A将用于开发新产品,也计划与化学除草剂联合使用。公司生物除草剂项目主管Louis Boddy表示,其thaxtomin与草甘膦、草铵膦等化学除草剂联用整体效果良好;联合使用可以增强防治功效——生物除草剂可以削弱杂草,给化学除草剂更多时间攻击杂草的酶。 Moa利用领先的AI技术和世界一流的温室检验设施,已挖掘出多种新型除草剂产品线——包括生物和合成除草剂——其中一些是其自行开发,另一些是与行业合作伙伴携手开发。 Moa Technology与Biomar Microbial Technologies达成了一项长期合作。这一新合作使Moa能够利用Biomar丰富的天然海洋化合物资源库挖掘新除草剂成分。Biomar自1996年成立以来收集了丰富的天然海洋化合物,海洋生物群具有发现除草成分的巨大潜力,有助于在陆地上实现粮食安全。Moa将使用其独有的GALAXY技术来筛选这些化合物,寻找具有应对抗性杂草潜力的物质。 Moa另与禾大建立了为期10年的合作。该合作将禾大的海洋微生物群研究成果与Moa独有的除草剂挖掘技术相结合,以开发新一代生物除草剂,此外禾大先进的生产实力未来有助于将新产品推向市场。 富美实和微肽企业Micropep Technologies合作开发生物除草剂。该合作将专注于开发新的解决方案,以控制玉米和大豆中的主要抗性杂草。两家公司将利用Micropep的技术并结合各自的研发能力,加快和提高识别创新生物除草剂的成功率。结合Micropep独有的人工智能微肽发现平台,和富美实强大的科学和商业能力,两公司正开发一种选择性天然除草剂,来有效控制主要抗性杂草,并加快将可持续的产品推向市场。 除了企业加快产品开发步伐,另有多方面因素有助于提升生物除草剂未来在杂草防治市场中的份额。 在登记政策方面,全球多国简化了生物农药的登记流程,缩短了登记所需的时间。即使在法规要求过于严苛的欧盟地区,欧盟委员会近期也开始致力于出台有利法案,加快生物产品进入市场。 (来源:Peter Chalmers在BioEx 2024上所作报告) 生物除草剂的生产工艺正不断改善,生产成本正在降低。此类产品储存的稳定性已大幅提高。配方技术的进步正使微生物和植物源制剂的功效不断提升,并且持续减少需要的使用剂量,对产品推广大有裨益。虽然目前生物除草剂仅占杂草防治市场中极少的份额,但已有多家企业加快了此类产品的开发步伐,产品持续进步,未来将会使更多农民从此类环保有效,成本持续降低的产品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