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硅酸盐所在高储能新型无铅介质陶瓷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1-15
  • 随着不可再生能源的不断消耗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开发和利用高性能、环保型储能材料成为当前科技和产业界的研究热点。介质储能电容器因其具有功率密度高、充放电速度快、稳定性优异和制造成本低等优势,在汽车电子、通信、航空、航天和尖端技术等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董显林研究员团队开展了储能电容器用新型无铅介质材料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该团队以钛酸钡(BaTiO3)为基体,设计并合成了一种新型高性能BaTiO3基弛豫铁电体(BaTiO3-Bi(Zn1/2Sn1/2)O3)储能介质材料。通过在BaTiO3基体中引入Bi(Zn1/2Sn1/2)O3,形成A位、B位离子无序,破坏了铁电长程有序,将铁电畴转化为极性纳米微区。利用极性纳米微区在外加电场下的快速响应,显著提高材料的储能密度和储能效率。该介质材料不仅兼具高储能密度(2.41 J/cm3)和高储能效率(91.6%),而且其储能特性还表现出优异的温度(20~160℃)、频率(1~1000Hz)和疲劳(105次循环)稳定性,可满足X8R电容器的要求。相关研究阐明了储能特性的高稳定性来源于极性纳米微区的“弱耦合弛豫行为”。该工作以Hot Paper的形式发表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 (J. Mater. Chem. C, 2018,6, 8528-8537)上。

    小型化和轻量化一直是储能电容器的重要发展趋势。为此,该团队聚焦尚无文献报道的铌酸钠(NaNbO3)体系。NaNbO3的体积密度仅为4.55g/cm3, 相比铁酸铋(8.37g/cm3)、钛酸钡(6.02g/cm3)、钛酸铋钠 (5.977g/cm3)等其它无铅介质材料体系,它在储能电容器的轻量化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然而,电场诱导的亚稳态铁电性和碱金属钠元素挥发导致的耐电强度低制约了NaNbO3在储能方面的应用。该团队先后采用顺电体调控和A位空位策略来增强NaNbO3的储能特性,构筑了两种新型的NaNbO3基储能介质陶瓷材料:NaNbO3-SrTiO3和Na1-3xBixNbO3。这两种NaNbO3基储能介质陶瓷材料均表现出了优异的储能特性、充放电特性及稳定性,其中Na1-3xBixNbO3的综合储能特性(储能密度:4.03J/cm3、储能效率:85.4%、功率密度:62.5 MW/cm3)为目前文献报道的最优值。该工作为NaNbO3材料开辟了新的应用方向,同时也为设计高储能无铅介质材料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J. Mater. Chem. A, 2018,6, 17896-17904)和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 (ACS Sustainable Chem. Eng. 2018, 6, 10, 12755-12765)上。

    以上系列研究工作的论文第一作者是博士研究生周明星,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为董显林研究员和梁瑞虹研究员。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333483
相关报告
  • 《上海硅酸盐所在新型铁电陶瓷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5-28
    • 铁电陶瓷具有储能密度高、放电速度快、贮存性能稳定等特点,在近代科学和高新技术领域中具有重要应用。传统铁电材料中钙钛矿结构的锆钛酸铅(简称 PZT )系列是应用面最广的铁电材料,也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实现能量存储和爆电换能的理想材料。但是,随着新技术对高性能铁电材料需求的增加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探索新型无铅铁电材料体系变得越来越迫切。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董显林研究员和王根水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新型、高性能、无铅铁电材料 ( Ag 0.935 K 0.065 ) NbO 3 ( AKN ),该材料比目前所用的含铅铁电陶瓷具有更高的能量存储密度和更好的温度稳定性,可用于能量存储和爆电换能。该项工作提供了一种环境友好的铁电陶瓷材料,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 Science Advances 上,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刘振,王根水研究员和刘芸教授为文章共同通讯作者,上海硅酸盐所为论文第一单位。 新材料的设计采用 AgNbO 3 ( AN )作为反铁电相, KNbO 3 ( KN )作为铁电相构筑铁电 —— 反铁电相界,通过改变铁电相 KN 的含量实现 AKN 铁电陶瓷性能和相变压力的调控。与传统 PZT 系列铁电陶瓷相比, AKN 铁电陶瓷具有更优异的储能密度和温度稳定性,使其在能量存储和爆电换能应用中具有更优异的综合性能。通过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刘芸教授的团队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陈龙庆教授的团队合作,结合透射电镜分析、压力条件下原位中子衍射分析和唯象理论计算,揭示了 AKN 铁电陶瓷爆电换能行为的物理机制为压力诱导的氧八面体旋转从 a-a-c+ 型 转变为 a-a-c-/a-a-c+ 型 ,这与压力诱导的、不可逆的铁电 - 反铁电相变有关。 以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仪器研制项目、中国科学院青促会和上海市扬帆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 《上海硅酸盐所在中红外激光陶瓷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7-10-16
    • 中红外( 2-5 μm)波段激光因同时位于“大气窗口区”和“分子指纹区”, 在大气遥感、光谱学分析、医疗诊断、光通讯及直接红外对抗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实现中红外激光输出的多种手段中,基于稀土离子( Tm3+和 Ho3+)掺杂的钇 /镥铝石榴石和过渡金属离子掺杂的 II-VI化合物( TM2+:II-VI)增益材料的固体激光器具有举重轻重的地位。最近,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李江研究员带领的透明与光功能陶瓷研究团队 成功制备了新型的高质量4at%Tm:LuAG陶瓷透明,并与德国马克斯伯恩非线性光学研究所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 Tm:LuAG陶瓷的 2022nm连续激光输出 0.83W(泵浦源: 787nm钛宝石激光),斜率效率高达 61%(输出耦合镜透过率 TOC=5%),可调谐激光波长范围为 1808~2073nm( Opt. Express, 2017, 25: 7084-7091)。通过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团队研制的 0.8at%Ho:LuAG陶瓷实现了 2100.7nm连续激光输出 2.67W(泵浦源: 1907.5nm Tm:YLF激光),斜率效率 26.5%(国际报道最高值),光束质量 M2=1.1( J. Am. Ceram. Soc., 2017, 100: 2081)。 稀土离子( Tm3+和 Ho3+)掺杂的钇 /镥铝石榴石透明陶瓷具有良好理化性能和光谱特性,是一种综合性能优异的 2 μm固体激光增益介质。该研究团队 成功制备了高质量的 Tm:YAG和 Ho:YAG透明陶瓷,并与德国马克斯伯恩非线性光学研究所合作实现了高性能连续激光输出。采用连续钛宝石激光器为泵浦源, Tm:YAG陶瓷实现 2μm波段 SESAM锁模激光输出,脉冲宽度 3ps,重复频率 89MHz下的平均输出功率约为 150mW( Opt. Express, 2015, 23: 1361-1369)。采用 1.9μ m Tm光纤激光同带泵浦 Ho:YAG陶瓷,实现了 2090.4nm和 2094.0nm连续激光输出,斜率效率高达 88%和 83%( Appl. Opt., 2016, 55: 4877-4887)。利用半导体可饱和吸收镜( SESAM) , 实现了 Ho:YAG陶瓷在 2059nm至 2121 nm范围内的稳定锁模运转( Opt. Express, 2016, 16: 18003)。研究团队在新型 Tm/Ho:LuAG激光陶瓷方向的突破,进一步拓宽了高性能中红外激光材料的选择范畴。 采用过渡金属离子掺杂的 II-VI化合物多晶陶瓷作为增益介质的固体激光器,具有超宽带调谐、高量子效率等优势,以及实现高功率、高能量中红外激光输出的潜力。同时,由于 Cr2+/Fe2+:II-VI等材料无激发态吸收,其理论品质因子 (FOM值 )无限大,因此也可用作中红外被动调 Q激光器的可饱和吸收体。研究团队 采用热扩散法制备了高光学质量的Cr:ZnS/ZnSe透明陶瓷材料,并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姚宝权教授团队合作, Cr:ZnSe陶瓷增益介质成功实现了室温下最高功率为 418mW,斜率效率 12.8%的连续激光输出。以 Cr:ZnS作为被动调 Q的可饱和吸收体, 成功实现了 Ho:YAP、 Ho:LuAG等激光器的窄脉宽、高功率的 PQS激光输出( Laser Phys. Lett., 2015, 12: 105002; Appl. Phys. B, 2017, 123: 28)。 与沉积热扩散法相比,陶瓷制备方法可以避免 TM:ZnS/ZnSe中掺杂剂与基质在高温下的共熔,能实现掺杂离子的均匀分布,易于实现结构设计进行更好的热管理。另外,陶瓷具有更优异的力学性能和抗热震性,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可规模生产等优点。研究团队 采用湿化学法合成了Fe2+:ZnS纳米粉体,再采用热压烧结结合热等静压烧结后处理工艺制备了高光学质量的 Fe2+:ZnS透明陶瓷,样品在 2.0μm处透过率为 ~45%, 5.0μm处透过率为 ~70%。这是目前已经报道的光学质量最优的热压 Fe2+:ZnS透明陶瓷( J. Am. Ceram. Soc., 2016, 99: 3060; J. Eur. Ceram. Soc., 2017, 37: 2253)。 相关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项目等资助。 4at%Tm:LuAG透明陶瓷的光谱特性、激光装置及激光性能 0.8at%Ho:LuAG透明陶瓷的光谱特性及激光性能 沉积热扩散法制备的 Cr,Fe离子掺杂 ZnS/ZnSe多晶陶瓷的实物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