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发布《智库DIIS理论方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6-28
  •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以下简称战略咨询院)27日在京发布有关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规律和理论方法研究的重要成果《智库DIIS理论方法》。

    该书主要作者、战略咨询院院长潘教峰介绍说,国家高端智库建设是新生事物,无论从国外智库还是国内智库的发展来看,在影响研究质量的诸多问题中,关键是智库研究理论方法的缺失。因此,探讨智库研究工作的特点,发展智库研究的理论方法体系,研发科学管用的智库研究方法和工具,成为智库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潘教峰将智库研究视作一个相对完整却又具有独特性的研究系统,首次系统提出智库研究的基本逻辑体系和DIIS研究方法,即收集数据(Data)—揭示信息(Information)—综合研判(Intelligence)—形成方案(Solution),并组织相关研究力量深入探索智库研究的本质和规律,形成《智库DIIS 理论方法》。

    该书针对国内外智库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运用系统、辩证的观点和运筹学、系统论、控制论,从问题导向、证据导向和科学导向出发,对智库研究方法论进行系统思考,分析了国内外智库研究方法的演进历程,发展了智库DIIS三维理论模型和多规模智库DIIS理论方法,并将智库DIIS理论方法应用于智库研究实践中,旨在提高智库研究成果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靠性,为智库研究提供体系化理论分析,促进智库的专业化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潘教峰表示,该书的出版仅是开端,未来战略咨询院还将继续持续开展DIIS精细化研究,将智库DIIS理论方法应用到更多的主题领域,以更好地用科学方法研判发展状态、洞悉发展趋势、把握发展方向、提出战略重点、评估政策效果,为我国宏观决策和创新发展提供有效战略咨询和决策支撑。

  • 原文来源: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9-06/28/content_424525.htm?div=-1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战略院《智库DIIS理论方法》在京发布》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19-06-28
    • 中国科学院战略院《智库DIIS理论方法》在京发布. 提出智库研究问题的一般性思路.   研究质量是智库建设的根本,而影响研究质量的诸多问题中,关键是智库研究理论方法的缺失。6月27日,关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规律和理论方法研究的重要成果——《智库DIIS理论方法》在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以下简称战略咨询院)发布,为智库研究提供了综合性的研究思路和一般性的研究流程。   我国智库研究起步较晚,相关文献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对智库理论方法的研究更显不足。因此,探讨智库研究工作的特点,发展智库研究的理论方法体系,研发科学管用的智库研究方法和工具,成为智库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系统地、创新性地拓展智库理论,开发智库研究的方法和工具,关注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公共政策领域为智库研究提供的新问题的研究十分稀缺,而这样的研究能够为我国新型智库建设提供方向,并发展中国原创性的智库理论。”战略咨询院院长潘教峰说。   2017年伊始,结合国家高端科技智库建设实践和近20年从事科技战略研究及重大规划的心得,潘教峰在《中国科学报》刊发了《科技智库研究的DIIS理论方法》一文,首次提出“智库DIIS理论方法”体系。随后,他组织战略咨询院相关研究力量,深入探索智库研究的本质和规律,经过历时两年的研究,形成了《智库DIIS 理论方法》。   潘教峰认为,智库研究主要包括4个环节:收集数据(Data)-揭示信息(Information)-综合研判(Intelligence)-形成方案(Solution),即DIIS。这是对智库研究方法论进行再思考,对智库问题的一般性研究思路进行系统归纳,提出问题导向、证据导向、科学导向下的智库研究的DIIS理论方法。   “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能够促进与各国智库之间平等的交流与对话,为中国与各国政策界对话搭建桥梁。”潘教峰说。   《智库DIIS理论方法》的出版仅仅是智库DIIS理论方法体系研究的开端。据了解,未来战略咨询院还将持续深入地开展DIIS精细化研究:在理论层面,对智库DIIS理论方法的符号表征、研究范式等进行深入研究;在操作层面,将智库DIIS理论方法应用到更多的主题领域,为我国宏观决策和创新发展提供有效战略咨询和决策支撑。
  • 《中国科学院发布10条诚信提醒》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20-05-13
    • 5月12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2020全院科研诚信建设工作视频会,会上发布了《关于科研活动原始记录中常见问题或错误的诚信提醒》。 该诚信提醒根据日常科研不端行为举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总结当前科研活动中原始记录环节的常见问题或错误,予全院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以提醒,倡导在科研实践中的诚实守信行为,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 本次发布的提醒文本采用先提出常见错误问题,再给出指导规范的提醒方式。该提醒不仅总结了科研人员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的错误问题和正确规范,还对研究机构的管理制度和监督审核机制完善等问题进行提醒。 据了解,作为中国科学院开展科研诚信教育的重要方式,此次诚信提醒是继2018年《关于在学术论文署名中常见问题或错误的诚信提醒》、2019年《关于在生物医学研究中恪守科研伦理的提醒》后,中国科学院按年度连续发布的第三个诚信提醒。 提醒全文: 关于科研活动原始记录中常见问题或错误的诚信提醒 恪守科研道德是从事科技工作的基本准则,是履行党和人民所赋予的科技创新使命的基本要求。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办公室根据日常科研不端行为举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总结当前科研活动中原始记录环节的常见问题或错误,予我院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以提醒,倡导在科研实践中的诚实守信行为,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 提醒一:研究机构未提供统一编号的原始记录介质。应建立完整的科研活动原始记录的生成和管理制度,建立相应的审核监督机制;应配发统一、连续编号的原始记录介质,并逐一收回,确保原始记录的完整性。 提醒二:未按相关要求和规范进行全要素记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要素,均应详细记录:实验日期时间及相关环境、物料或样品及其来源、仪器设备详细信息、实验方法、操作步骤、实验过程、观察到的现象、测定的数据等,确保有足够的要素记录追溯和重现实验过程。 提醒三:将人为处理后的记录作为原始记录保存。原始记录应为实验产生的第一手资料,而非人为计算和处理的数据,确保原始记录忠实反映科学实验的即时状态。 提醒四:以实验完成后补记的方式生成“原始”记录。应在数据产生的第一时间进行记录,确保原始记录不因记录延迟而导致丢失细节、形成误差。 提醒五:人为取舍实验数据生成“原始”记录。应对实验产生的所有数据进行记录。通过完整记录科学实验的成功与失败、正常与异常,确保原始记录反映科学实验的探索过程。 提醒六:随意更正原始记录。更正原始记录应提出明晰具体、可接受的理由,且只能由原始记录者更正,更正后标注并签字。文字等更正只能用单线划去,不得遮盖更正内容,确保原始记录不因更正而失去其原始性。 提醒七:使用荧光笔、热敏纸等不易长时间保存的工具和介质进行原始记录。应使用黑色钢笔或签字笔等工具和便于长期保存的介质,确保原始记录的保存期限符合科学研究的需要。 提醒八:未备份重要科研项目产生的原始数据。应实时或定期备份原始数据,遵守数据备份的相关规定,确保重要的科学数据的安全。 提醒九:人事变动时未进行原始记录交接。研究人员调离工作或学生毕业等,应将实验记录资料、归档资料、文献卡片等全部妥善移交,确保原始记录不丢失或不当转移。 提醒十:使用未按规定及时标定的实验设备生成原始记录。应按照相关要求及时核查、标定仪器设备的精度和相关参数,确保生成的数据准确可靠。 作者:丁佳 来源: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