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全球气候变化下深水岩礁生境鱼类的适生区变迁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0-22
  • 近日,国际环境与生态学期刊Environmental Research(Top期刊1区,IF=7.7)在线报道了海洋所在未来气候变化对深水岩礁生境石鲷属鱼类物种适生区分布变动影响,以及种间生态位叠加竞争研究方面的最新结果,为理解海洋深水鱼类如何响应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新的视野。

    全球变暖正导致海洋生态系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以往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已显著影响中上层鱼类的分布和数量,海水温度上升、海洋酸化和海冰减少改变了它们的栖息地,进而影响其迁徙和繁殖行为。与此同时,对深水底栖鱼类的研究相对不足,亟需进一步关注和研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李军研究团队以生活在20米以深水域的恋礁性石鲷属鱼类为研究对象,运用物种分布模型(SDM)和生态位评估模型(ENM),研究了7种石鲷属鱼类在末次冰期、当前以及未来适生区分布以及质心转移差异,全面分析了不同CO?排放情景下全球气候变化对石鲷鱼类适生区分布波动的影响。

    研究发现,石鲷鱼类在全球范围内存在三大热点适生区分别位于印太交汇区、南非莫桑比克海峡两岸以及南美西海岸,初级生产力、离岸距离、盐度以及温度影响其物种分布的主效环境因子,其综合贡献率超过了85%。研究首次发现相较于末次冰期当前环境条件下南非莫桑比克海峡呈狭域分布的岬石鲷(O. conwayi)、罗氏石鲷(O. robinsoni)和皮氏石鲷(O. peaolopesi)适生区发生显著的收缩事件,收缩比例高达5.7%至39.9%。研究进一步发现,在未来不同CO?排放模式下(2050s~2100s RCP26/85),在全球区呈广域分布的条石鲷(O. fasciatus)、斑石鲷(O. punctatus)、眼带石鲷(O. woodwardi)适生区波动较小,且分布质心转移距离短未发生显著的极向迁移,揭示深水底栖鱼类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耐受性更强。生态位叠加评估结果发现位于南非海域的岬石鲷(O. conwayi)与罗氏石鲷(O. robinsoni)生态位重叠度高达71.5%,生态位重叠面积为128,067.2km2,狭域种间生态竞争激烈;在全球呈广域分布条石鲷(O. fasciatus)和斑石鲷(O. punctatus)适生区与其他石鲷鱼类适生区分布的重叠率高达86.43%,且两者在印太区域存在强烈的种间生态位竞争(I = 78.0%),生态位重叠面积高达3,122,266.0km2。适生区分布及变迁结果和生态位叠加评估结果显示印度洋-太平洋海域为石鲷属鱼类潜在的起源地。上述发现不仅对理解深水石鲷属鱼类的生态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全球气候变化下的海洋生物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为文章第一完成单位,硕士研究生陈少华和肖永双副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肖永双副研究员和李军研究员为文章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重点部署项目(前沿交叉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国家海水鱼体系等项目的联合资助。

    文章目录:

    Shaohua Chen#, Yongshuang Xiao#*, Zhizhong Xiao, Jun Li*, Angel Herrera-Ulloa. Suitable habitat shifts and ecological niche overlay assessments among benthic Oplegnathus species in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24, 252:119129. https://doi.org/10.1016/j.envres.2024.119129.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envres.2024.119129.

  • 原文来源:https://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410/t20241015_7400598.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全球气候变化对典型海洋生境鱼类适生区驱动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2-11
    • 近日,国际海洋与淡水生物学Top期刊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在线发表了题为“Prediction of suitable habitat shifts and assessment of ecological niche overlaps for three Tridentiger species with intertidal and subtidal characteristics under future climate change”的文章,报道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未来气候变化对典型生境下(潮间带和潮下带)海洋鱼类物种适生区动态驱动及生态位叠加评估研究方面的最新结果。 如何精确预测和描述物种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过程是保护生态学研究所面临的关键挑战之一。海洋生物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越来越多地通过SDM方法被预测和描述,但极少考虑到不同生态位下物种间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差异。本研究比较了典型潮间带物种(纹缟虾虎鱼、双带缟虾虎鱼)与潮下带物种(髭缟虾虎鱼)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差异并明确了关键环境因子对不同生境缟虾虎鱼物种分布的驱动作用。 缟虾虎鱼(Tridentiger)主要栖息在西太平洋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淡水或半咸水环境,主要摄食底栖小型生物,同时也是中华鲟等珍稀保护物种的饵料生物,处于食物链的中下游,生态地位十分重要。缟虾虎鱼作为生态指示旗舰物种,极易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预计未来全球气候变化下会导致其栖息地适生区发生剧烈变迁甚至是丧失。考虑到缟虾虎鱼作为众多经济鱼类、濒危物种的饵料,其生态位变动对渔业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系统解析不同生境下缟虾虎鱼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策略至关重要。 海洋研究所李军研究团队综合采用物种分布模型(SDM)和生态位评估模型(ENM),系统解析了典型生境下三种缟虾虎鱼的适宜栖息地动态转移变化,并首次量化了潮间带及潮下缟虾虎鱼生态位重叠度。研究首次发现离岸距离、初级生产力和温度等环境因子是影响潮间带和潮下带缟虾虎鱼适生区分布的主要驱动因子,对三者适生区的分布贡献率达到了94%。SDM最大熵模型(Maxent)评估结果首次发现除西太平洋沿岸外纹缟虾虎鱼和髭缟虾虎鱼全球范围内还存在4个热点适生区,分别位于东太平洋的西雅图和加利福尼亚沿岸、西大西洋的纽约、新泽西州沿岸、东大西洋的阿姆斯特丹、布鲁塞尔等周边沿岸、南美洲的乌拉圭和马德普拉塔沿岸;除西太平洋沿岸外双带缟虾虎鱼存在3个热点适生区,分别位于西大西洋的新泽西州和特拉华沿岸、东大西洋的弗伦斯堡和阿姆斯特丹沿岸、南美洲的乌拉圭北部沿岸。 与以往研究不同,本研究还进一步发现,未来气候变化下营泥沙质穴居生活习性的缟虾虎鱼适生区发生了显著的局域扩张和收缩事件,但未发生适生区的极向迁移。生态位叠加分析结果显示,纹缟虾虎鱼与髭缟虾虎鱼生态位重叠度最大,种间的适宜生境重叠面积达到44.7×105km2,分别占纹缟虾虎鱼和髭缟虾虎鱼适宜生境总面积的25.2%和40.6%。研究证实纹缟虾虎鱼可以同时适应潮间带和潮下带生境,其适生区的分布区范围更广,对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更强。该研究首次发现具有特定生活史的潮间带鱼类物种可能对环境变化更具有韧性,研究为典型潮间带和潮下带物种响应全球气候变化策略提供了新的见解。此外,本研究的结果为未来的海洋生态系统物种保护和管理提供参考。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为文章第一完成单位,青岛农业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陈少华为论文第一作者,肖永双副研究员和李军研究员为文章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重点部署项目(前沿交叉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国家海水鱼体系等项目的联合资助。 文章目录: Shaohua Chen, Yongshuang Xiao*, Zhizhong Xiao, Daoyuan Ma, Jun Li*, Angel Herrera-Ulloa. Prediction of suitable habitat shifts and assessment of ecological niche overlaps for three Tridentiger species with intertidal and subtidal characteristics under future climate changes.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24,198:115827. DOI: 10.1016/j.marpolbul.2023.115827. 文章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25326X23012626?dgcid=author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鱼类快速淡水适应性演化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7-17
    •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在线刊发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刘进贤研究团队关于鱼类快速适应淡水生境的遗传学机制研究最新成果。该研究从基因组层面揭示了鱼类快速适应淡水生境的遗传学基础,强调了固有遗传变异在面临环境变化的种群适应性演化中的重要性,为深入探讨生物复杂性状快速适应性演化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参考。 解析适应性演化的遗传机制是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尽管生物表型能够快速演化以响应环境变化,但其在基因组水平的分子机制仍不够明晰。鱼类从海洋迁移到淡水环境的适应过程通常涉及多个高度多基因控制的性状,因此淡水适应的平行演化体系是解析复杂表型适应性演化遗传机制的理想系统。 刘进贤研究团队以短吻新银鱼(Neosalanx brevirostris)的祖先洄游种群及其衍生淡水定居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群体基因组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比较两种生态型之间的基因组差异,探讨了鱼类淡水定居种群快速淡水适应这一复杂性状的遗传学机制。研究发现长江水系内不同陆封地理种群之间具有独立的遗传关系,构成了一个平行的独立淡水适应系统。进一步的研究证实快速平行淡水适应遵循复杂的多基因遗传结构,并且在全基因组层面上表现出平行性,其适应过程主要通过选择固有的遗传变异位点来实现。在祖先长江口种群中,适应性遗传变异的频率呈现中等水平,表明该种群已经在波动的河口生境中预先适应了低盐环境,从而显著加快了平行淡水适应发生的速度。在平行淡水适应的过程中,一些适应性相关SNP的等位基因频率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大部分淡水有利等位基因处于固定或接近固定状态。这些适应性SNP关联渗透压调节、免疫调节、运动、代谢等多种生物学相关功能基因,与两种生态型之间涉及多种复杂生理和行为性状的适应性分化多基因结构高度一致。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杨昊博士和李玉龙副研究员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邢腾飞特别研究助理参与了本项目研究,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吴建辉、王婷以及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朱明胜协助开展了样品采集工作,刘进贤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 论文信息: Hao Yang#, Yu-Long Li#, Teng-Fei Xing, Jian-Hui Wu, Ting Wang, Ming-Sheng Zhu, Jin-Xian Liu*. Genome-wide Parallelism Underlies Rapid Freshwater Adaptation Fueled by Standing Genetic Variation in a Wild Fish.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2025, msaf160, https://doi.org/10.1093/molbev/msaf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