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课题组揭示相变调节自噬降解的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网络监测与评估
  • 编译者: 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12-01
  •  2018年8月30日,《Cell》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张宏课题组的研究论文“mTOR regulates phase separation of PGL granules to modulate their autophagic degradation”,该文揭示了在线虫胚胎发育过程中,mTOR通过调节PGL颗粒的相变来控制它被自噬降解的新机制。

      细胞自噬(autophagy)是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的降解途径,指的是细胞通过形成双层膜结构的自噬小体,包裹自噬底物,并将其运送到溶酶体进行降解。细胞自噬可以选择性降解蛋白质聚集体从而维持细胞稳态平衡。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张宏课题组先前研究发现在线虫胚胎发育中,来源于卵细胞的P颗粒的组分PGL-1和PGL-3在体细胞中选择性地被细胞自噬降解掉,SEPA-1作为受体蛋白介导这一过程(Zhang et al., Cell 2009)。进一步研究发现EPG-2作为支架蛋白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Tian et al., Cell 2010),而且PGL-1和PGL-3的选择性降解还受到精氨酸甲基酶EPG-11(Li et al., Mol Cell 2013)和自身组分浓度(Zhang et al., Autophagy 2017)的调节。然而PGL颗粒的降解机制以及受体蛋白和支架蛋白在降解过程中怎样发挥功能尚不清楚。

      图示:相变调节自噬降解的机制

      张宏课题组经过长期研究发现PGL颗粒通过液液相分离(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LLPS)组装,PGL颗粒的大小以及生物物理性质决定了它们的自噬降解效率。受体蛋白SEPA-1促进PGL-1/-3的相变;支架蛋白EPG-2 控制PGL-1/-3的大小,并且促使它们从液态到水凝胶状态的转化。在高温环境下,mTOR介导的PGL-1/-3磷酸化水平增强,加速了PGL-1/-3的相变,阻止它们被自噬降解。累积的PGL颗粒对于线虫胚胎在热应激条件下的正常发育是必需的。这项工作揭示了在线虫的胚胎发育过程中,mTOR作为一个感受热应激的感受器,通过调节PGL颗粒的相变来控制它们的自噬降解及保护线虫应对热应激的新机制。

      该工作由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张宏课题组完成。张宏研究员为本文的通讯作者,张宏课题组博士研究生张刚明为本文的第一作者,张宏课题组的副研究员王峥以及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杜茁也参与了这项研究。该课题获得中国科学院先导B类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的资助。

相关报告
  • 《上海交大药学院经莉莉课题组揭示共生菌对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发育的调节作用和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2-25
    • 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HSPC)是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产生所有类型血细胞的起始细胞,对维持机体终生造血功能及血液系统和全身健康至关重要。HSPC产生于胚胎期,随后支持胚胎和出生后整个生命周期的造血。HSPC的形成受到细胞内外多种因素的动态精准调控。肠道共生菌作为重要的环境因素,影响宿主多种生理过程,包括调节成年机体中HSPC的稳态,但肠道菌对早期HSPC形成的影响尚不清楚。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经莉莉团队在Cell Reports期刊上发表了以“The microbiota regulates hematopoietic stem and progenitor cell development by mediating inflammatory signals in the niche”为题的研究成果。 该研究利用斑马鱼模式动物探究了共生菌对胚胎HSPC发育的调节及作用机制。通过无菌(GF)斑马鱼胚胎模型,本研究发现肠道共生菌缺失后,胚胎HSPC和免疫细胞的发育明显下降,因此共生菌促进HSPC成长。而chd8基因突变后引起肠道发育和肠道菌群建立异常,并且失衡的肠道菌抑制宿主早期HSPC的形成和增强免疫细胞分化 (图1)。上述研究说明胚胎HSPC的正常生长需要“健康”的共生菌群参与。 本研究接着分析了单个肠道菌对宿主HSPC形成的具体影响。通过单菌移植实验,研究发现不同细菌对HSPC发育发挥不同作用,并且与该细菌调节免疫细胞生长的作用相独立。肠道菌调节HSPC发育的作用与其诱导HSPC微环境中炎症因子的水平直接相关。胚胎正常发育过程中,肠道菌维持HSPC微环境中炎症因子的基础表达水平从而促进HSPC生长,而chd8-/-中失衡的肠道菌引起宿主HSPC微环境中较高的炎症因子表达,从而抑制HSPC形成和诱导免疫细胞分化。本研究中,还筛选出一株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气单胞菌株(Aero. 1)。该菌在无菌胚胎定植后,促进肠道中炎症因子的表达,但不能诱导HSPC微环境中炎症因子的表达。接种该菌株到chd8-/-胚胎后,特异地降低宿主HSPC微环境中炎症因子水平,恢复宿主HSPC的生长 (图2)。 本研究结果揭示了肠道共生菌对胚胎早期HSPC发育的调节作用和机制(图3)。考虑到 HSPC 主要在胚胎期产生,研究结果也表明早期共生菌的生态失调可能对宿主终生造血产生影响。 药学院博士研究生钟丹和博士后蒋昊韡为共同第一作者,经莉莉副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张晨虹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因青年项目和上海市科委人才计划的资助。
  • 《研究揭示在DNA复制期间保护复制叉新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xxw
    • 发布时间:2019-07-08
    • 在DNA复制期间,复制叉遇到的问题不断威胁着基因组的完整性。BRCA1、BRCA2和一部分范科尼贫血蛋白(Fanconi anaemia protein)通过涉及RAD51的途径保护停滞的复制叉免受核酸酶的降解。BRCA1在复制叉保护中作出的贡献和发挥的调节作用以及这种作用如何与它在同源重组中的作用相关联在一起,仍然是不清楚的。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英国伯明翰大学和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BRCA1与BARD1形成的复合物而不是经典的BRCA1–PALB2相互作用是复制叉保护所必需的。相关研究结果于2019年7月3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Isomerization of BRCA1–BARD1 promotes replication fork protection” BRCA1–BARD1受到磷酸化指导的脯氨酰异构酶PIN1介导的构象变化的调节。PIN1活性增强BRCA1–BARD1与RAD51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增加RAD51在停滞的复制叉结构中的存在。 这些研究人员在患有表现出对新生链较差保护但保留同源重组能力的癌症的患者中鉴定出BRCA1–BARD1的遗传变异,因而确定了复制叉保护所必需的和与癌症产生相关的BRCA1-BARD1结构域。 综上所述,这些发现揭示出一种由BRCA1介导的途径控制着复制叉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