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铁矿载金的原因和特征》

  • 来源专题:关键矿产与绿色冶金
  • 编译者: 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5-02-17
  • 对102个金矿床载金矿物的统计表明,黄铁矿是最普遍最重要的载金矿物。造成黄铁矿成为主要载金矿物的原因,有三个矿物学方面的因素,即结构因素、成核因素和电化学因素。结构因素表现在黄铁矿晶体结构中存在对硫 [S2]2-,对硫形成过程中对金离子具还原效应。成核因素表现在自然金成核常选择原子排布与之最接近的黄铁矿表面为衬底?以降低成核能。电化学因素表现在黄铁矿的热电性导致金离子在其表面发生电化学反应而沉淀结晶。对黄铁矿载金能力的分析表明,细粒、它形、裂隙发育程度高、As 和 Sb 含量高以及 P 型的黄铁矿载金能力高,自形黄铁矿中的{210}、S 面{100}及其聚形晶的载金能力高。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g2NjY1NDY0NA==&mid=2247578986&idx=4&sn=c610f7468f14cc086a1d61906320aa8c&scene=0
相关报告
  • 《黄铁矿的陆架期》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张灿影
    • 发布时间:2019-11-04
    • 黄铁矿,俗称愚人金,是一种常见的矿物,它作为一种晶体形成金立方体,但在海洋沉积物中精细分布时呈黑色。暴露在空气中的黄铁矿被氧化并产生一种酸,这反过来又溶解碳酸盐矿物,并释放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2)进入大气。Martin Kölling研究了与冰期相关的海平面变化背景下黄铁矿风化的作用。他的计算是基于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在冰川期,海平面比现在低了100多米。由于海平面较低,超过2000万平方公里的大陆架暴露在氧气中,导致黄铁矿大规模风化并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 与当今人为因素释放的二氧化碳相比,黄铁矿驱动的冰川释放量虽小,但相当重要,与火山释放的二氧化碳含量量级相同,在全球范围内,这一数量足以影响气候系统,尤其是因为这些二氧化碳排放系统发生在冰川期结束之前。根据计算,推断这一过程将有助于结束冰川期。黄铁矿风化可能是一个迄今为止被忽视的一个过程,它通过温室效应间接地控制冰川融化,从而使海平面迅速上升,这标志着冰川期的结束。 基于模式,作者分析和比较了过去80万年中公布的二氧化碳水平和海平面重建。结果发现,除了冰川期非常低的海平面阶段,其他阶段海平面和二氧化碳的相关性异常的好:如果海平面上升1米,每1000年CO2含量会增加0.001。在过去的80万年里,海平面与二氧化碳含量密切相关。当冰期过后海平面上升时,大陆架又逐渐被海水所覆盖,通过有机质的分解,沉积物上层会形成新的黄铁矿。然而,暖期的持续时间通常不足以“补充”陆架中的原始黄铁矿含量。出于这个原因,所谓的黄铁矿风化锋,即黄铁矿在冰期中氧化的大陆架层,在每次冰川作用下进一步向下迁移。结果,在黄铁矿风化作用开始生效的时候,海平面会向下移动。 本研究利用模式计算了过去三百万年中黄铁矿驱动的二氧化碳释放量,它是海平面的函数,这也为冰川周期长度的增加提供了一个解释。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想,约100万年前,冰川周期的长度为什么会从大约4.1万年增加到8万~12万年之间。众所周知,地球轴心倾角变化41000年,对地球气候有很大的影响。由于没有确凿的理论解释,在过去100万年间,为什么倾斜周期并没有完全导致暖期的回转,所以大多数科学家认为,100万年前,约10万年的天文周期对地球气候来说非常重要。在100万年前,这个周期就已经存在,但它们对地球气候的直接影响相当小,并且那时候天文条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 现在,模式结果对其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大约100万年前,全球大陆架沉积物中的黄铁矿风化锋向下迁移得太远,以至于在一个地球倾斜周期内海平面的下降不再足以暴露出大陆架深层的黄铁矿。当大气并没有充分变暖时,气候系统就进入了第二个倾斜节律的冷循环,导致海平面下降到足以开始深层的黄铁矿风化,从而有助于回到温暖时期。 (郭亚茹 编译,於维樱 审校)
  • 《沉积黄铁矿中的微量元素特征对甲烷渗漏的指示》

    • 来源专题:深海资源开发
    • 编译者:徐冰烨
    • 发布时间:2025-04-13
    • 大陆边缘的海底甲烷渗漏广泛存在。大量微生物介导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海洋甲烷渗漏密切相关,并在近海底环境中对碳循环和硫循环产生重要影响。在这些过程中,硫酸盐驱动的甲烷厌氧氧化(SD-AOM)是甲烷消耗的主要机制,能够去除超过90%近海底的甲烷。这一过程对调控水体和大气中的甲烷排放具有重要意义。对甲烷渗漏相关过程的广泛研究已有多种地球化学指标,可用于识别现代和古代的SD-AOM作用,并重建甲烷渗漏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变化。在这些指标中,甲烷驱动的自生碳酸盐(MDAC)被广泛研究,包括其矿物学特征、碳氧稳定同位素、主量与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组成。 尽管MDACs在冷泉区十分常见,但在以扩散为主的甲烷运移环境中常常缺失,这可能会限制对甲烷渗漏活动的准确重建。相比之下,黄铁矿是一种在地质记录中广泛存在的自生矿物,在不同甲烷渗漏环境中亦较为常见。这使得黄铁矿成为记录SD-AOM过程和甲烷渗漏活动的理想矿物载体。已有研究表明,黄铁矿的丰度、形貌以及其铁、硫同位素等特征是识别甲烷渗漏的可靠指标。 早期研究中,黄铁矿组分通常通过湿化学方法从沉积物中提取,但这类方法容易受到所在沉积物中元素的污染影响。近年来,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原位分析技术有效地克服了这一问题,成为研究黄铁矿微量元素含量的有力工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联合多家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利用原位LA-ICP-MS技术分析了南海海马冷泉区沉积物中黄铁矿的微量元素组成,以深入理解其循环过程,并揭示与甲烷渗漏相关的地球化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