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NA的新表位疫苗接种诱导同系小鼠模型中的肿瘤控制》

  • 来源专题:重大疾病防治
  • 编译者: 蒋君
  • 发布时间:2023-06-05
  • 最近的发现将肿瘤突变衍生的新表位定位为癌症免疫治疗的有吸引力的靶标。通过各种疫苗配方递送新表位的癌症疫苗已在患者和动物模型中显示出有希望的初步结果。在所介绍的工作中,我们评估了质粒DNA在两种小鼠同系癌症模型中赋予新表位免疫原性和抗肿瘤作用的能力。我们证明了新表位DNA疫苗接种导致CT26和B16F10肿瘤模型中的抗肿瘤免疫,免疫后血液,脾脏和肿瘤中新表位特异性T细胞反应的长期存在。我们进一步观察到,CD4+和CD8 + T细胞区室的结合对于阻碍肿瘤生长至关重要。此外,免疫检查点抑制的联合治疗提供了加性效应,优于任何一种单一疗法。DNA疫苗接种提供了一个多功能平台,允许在单个配方中编码多个新表位,因此是通过新表位疫苗接种进行个性化免疫治疗的可行策略。
相关报告
  • 《广州生物院在肿瘤免疫治疗小鼠模型构建上获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1-10
    • 10月2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李鹏课题组在国际期刊mAbs上在线发表了新的动物模型研究成果“Establishment of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derived humanized lung cancer mouse models for studying efficacy of PD-L1/PD-1 targeted immunotherapy”。该研究探索了利用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快速建立小鼠模型的方法,并首次建立了免疫系统与肿瘤组织来源于同一患者的小鼠模型。   近年来,随着免疫检查点机制的阐明与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技术的发展,免疫疗法成为治疗肿瘤的最新方向。小鼠模型是研究与评估肿瘤免疫治疗的常用模型,其中,在小鼠体内重建人免疫系统是建立动物模型的关键。然而,目前广泛应用的小鼠模型并没有统一的重建人类免疫系统的方法与标准,对肿瘤免疫疗法的临床前研究与疗效评估造成一定的阻碍。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首先利用不同来源的免疫细胞在免疫缺陷的小鼠体内成功重建了免疫系统,再进一步地建立携带肺癌患者肿瘤的异种移植模型,利用靶向PD-1/PD-L1的抗体进行治疗用以评估免疫重建的效率与治疗效果。该研究首次对比了不同方法在重建免疫系统效率上的差异,探索了利用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快速建立小鼠模型的方法。   目前广泛应用的小鼠模型是采用健康供者的细胞重建免疫系统的,对肿瘤组织产生异体间的免疫排斥,不能精准地反应免疫疗法对肿瘤的治疗效果。该研究首次从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中分离浸润性T细胞,与肿瘤共同移植,建立了“升级版”的小鼠模型:在同一小鼠体内携带同一患者的免疫细胞与肿瘤组织。   该研究系统对比了建立肿瘤免疫治疗的小鼠模型的方法,探索了利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快速建立小鼠模型的优势;同时建立了免疫系统与肿瘤组织来源于同一患者的小鼠模型,新的模型能更真实地模拟患者的体内环境,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更精准的研究与评价工具。   该研究获得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项目,广东省和广州市的经费支持。
  • 《基于VLP的疫苗在仓鼠模型中的多剂量或单剂量免疫接种方案后提供针对尼帕病毒攻击的完全保护》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编译者:张玢
    • 发布时间:2018-05-30
    • 尼帕病毒是一种高度致命的人畜共患病副粘病毒,它在1998年爆发时在马来西亚首次得到认可。在此次疫情期间,尼帕病毒感染在与感染猪密切接触的人类中引起严重的发热性神经疾病。人类死亡率约为40%。自2001年以来,NiV已经在孟加拉国和印度重新出现,其中果蝠(Pteropus spp。)被确定为该病毒的主要水库。虽然尼帕病毒的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也被记录在案,但通过被蝙蝠唾液污染的食物或食用受污染的生枣树汁会导致人体传播被认为是蝙蝠对人类。迄今为止,还没有经批准的预防性选择或治疗NiV感染。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制作了哺乳动物细胞来源的Nipah病毒样颗粒,由尼帕病毒G,F和M蛋白组成,用作新型尼帕病毒疫苗。以前的研究表明病毒样颗粒在结构上与真正的病毒相似,在功能上组装并具有免疫反应性。在这里报道的研究中,单独或与佐剂一起使用纯化的Nipah病毒样颗粒以三种剂量或一种剂量接种方案接种金黄叙利亚仓鼠,然后进行病毒攻毒。这些研究发现,仓鼠的Nipah病毒样颗粒免疫诱导显着的中和抗体滴度,并且在单剂量或三剂疫苗安排后为所有接种疫苗的动物提供完全保护。这些研究证明了基于病毒样颗粒的疫苗用于预防尼帕病毒感染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