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新的Arm路线图保证和其他Arm IoT计划以加速Endpoint AI》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 Lightfeng
  • 发布时间:2020-11-22
  • Arm生态系统是物联网(IoT)革命和智能手机革命背后的推动力,并且在推动物联网的创新和普及方面处于独特的位置,目前Arm技术涉及了全球70%的人口,自Arm成立30年来,该公司已售出1800亿个基于Arm的芯片。

    Arm合作伙伴可以通过引入灵活访问路线图保证来制定其IoT解决方案所需的长期路线图。路线图保证可确保:Arm将在五年内继续提供Flexible Access产品组合中包含的CPU。

    Arm承诺在产品上市后不久将其未来的Cortex-M和Ethos-U产品添加到Flexible Access中。

    物联网革命将给未来带来巨大改变,从智能医疗保健到远程监控,从工业机器人到互联家庭,Arm技术是构建多样化、创新和改变生活的应用程序的基础。

    为了实现IoT设备的开发、部署和货币化,Arm今天宣布了一些重要更新:

    通过包含Arm Cortex-M55和Ethos-U55来扩展Arm灵活访问产品组合的端点AI功能

    为Arm合作伙伴提供新的路线图保证;将软件投资重点放在简化开发上,以释放Arm多样化的物联网生态系统的潜力;Arm灵活访问的新功能将端点AI交到每个人手中。

    端点AI将加速IoT产生的价值并推动采用。为了节约成本和功耗预,Arm推出了业界首款microNPU、Ethos-U55和Cortex-M55微控制器。最近,其发布的Ethos-U65,将microNPU的适用性扩展到基于Cortex-A的系统。为帮助进一步加快端点AI部署,Flexible Access产品组合已扩展到包括Cortex-M55和Ethos-U55,使Flexible Access合作伙伴可以自由地试用研究这些产品。

相关报告
  • 《各国提前规划6G技术路线图》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4-13
    • “我还没有用上5G,你们又开始谈论6G?”在以6G为主题的内容下面,这样的网友回复并不少见。一方面,从2020年5G在中国开始大规模建设开始,到现在5G签约用户超过7亿,但如果让消费者说5G和4G的业务体验有什么大的不同,大部分消费者的感受除了网速快一些,其他差别甚微;另一方面,作为5G应用的突破重点,垂直行业的5G应用在一些领域中初见成效,有了些规模,但远没有到爆发阶段。 现在谈论6G,无论是需求还是技术方向都有些像雾里看花。但6G的研究热情一直高涨,不仅在中国,全球亦如此,对6G的技术研究项目繁多,期望值甚高。因此,到底6G要实现什么功能,应用于什么场景,采用什么技术,结合5G的进展,6G技术目前既是创新源头也是争议焦点。 进击的全球6G 从2020年开始,针对6G的研究就已经启动。因为从2G、3G、4G到5G,大约每十年移动通信技术更新一代。业界许多人相信这是一个规律,按此规律,到2030年6G将登台商用。业内专家认为移动通信的发展规律也可以用“商用一代、研究一代、储备一代”来概括。因此,当2020年5G在全球开始商用,6G研发就提上了议事日程,而一些6G技术应该早于此,在数年前就开始有所储备。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均已启动6G研究。欧盟提出相对清晰的规划路线图,在2020年第三季度完成了6G产学研框架项目;芬兰发布了6G白皮书《面向6G泛在无线智能的驱动与主要研究挑战》,对于6G愿景和技术应用进行了系统性展望;韩国政府提出“引领6G商业化”目标,计划2028年第一个实现全球6G商用;日本发布B5G推进战略目标,预计2025年完成6G基础技术研究,2030年商用;美国也从2018年开始6G研究,前期研究包括对6G芯片的研究,并在空天海地一体化通信特别是卫星互联网通信领域开展研究实践。 中国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前瞻布局6G网络技术储备,先后成立国家6G技术研发推进工作组和总体专家组、IMT-2030(6G)推进组,推进6G各项工作。 6G研究首先要确定的是需求和应用场景,这同时要参考现有技术是否能够实现需求。如3G在研究之初确定的应用场景是在传语音的基础上能够传输图片和视频,传输速率要在1Mbps~10Mbps。4G的应用场景要实现对高清视频的传输,传输速率要在10Mbps~100Mbps。5G的应用场景则分为三种,一种是实现对VR/AR类视频的传输,传输速率在100Mbps~1Gbps;一种是实现工业场景的应用,网络要有确定的低时延和高可靠保障;还有一种是万物互联的应用,可以支持每平方公里接入百万级物联网终端。 IMT-2030(6G)推进组在2021年发布的《6G总体愿景与潜在关键技术白皮书》中对6G愿景做了这样的描述:6G将在5G基础上从服务于人、人与物,进一步拓展到支撑智能体的高效互联,实现由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联的跃迁,最终助力人类社会实现“万物智联、数字孪生”美好愿景。 该《白皮书》进一步描述,未来6G业务将呈现沉浸化、智慧化、全域化等发展趋势,形成沉浸式云XR、全息通信、感官互联、智慧交互、通信感知、普惠智能、数字孪生、全域覆盖等八大业务应用。通信感知、普惠智能、数字孪生等智慧化业务应用借助感知、智能等全新能力,在进一步提升6G通信系统性能的同时,还将助力完成物理世界的数字化,推动人类进入虚拟化的数字孪生世界。 6G愿景下的新技术 前几代移动通信发展事实已经证明,预测十年后的应用,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我们提的愿景,有些是能实现的,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够一够”才能实现的,还有一些是6G实现不了、以后可能会实现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在谈6G愿景与关键技术时,为愿景的“不保真”做了伏笔。 在这样的愿景设计下,哪些技术会成为关键? 张平认为,6G可以达到“灵”的境界,可以提供虚拟的物理空间、行为空间和精神空间。与5G时的通信、计算、控制相比,6G增加了第四个维度——意识。意识会贯穿6G,表现在认知能力、内省能力和决策能力都更智能。提升意识需要算力的支持,6G的算力将比现在有百倍的提升。 与5G相同的是,6G技术目前主要涉及6G空口、6G网络架构两大方面。 张平说,从6G空口技术看,目前技术方向既有对传统技术的增强,也有创新技术。创新技术有基于AI的通信、新的通信感知功能、语义通信技术等,传统技术增强会体现在频谱、天线、多址、调制和编码等多个方面。太赫兹无线通信、可见光通信技术、动态频谱共享技术、全自由度双工、超大规模天线技术、智能超表面技术、无蜂窝大规模MIMO、NOMA技术(非正交)、新一代波形技术(对高速移动场景和高吞吐量场景采用不同的新波形)、新一代信道编码技术都在研究视野中。这些技术面临的挑战也不小,需要“够一够”才能实现。例如太赫兹通信,频谱越来越宽导致对器件的要求越来越高,太赫兹超大规模的MIMO和超小的等离子体天线单元都是支持太赫兹技术的器件。如果6G采用太赫兹,这两个将成为关键器件。 在6G网络架构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认为需要重点考虑6G网络的需求和目标,未来的新业务需要网络提供海量连接、高性能端到端传输时延、网内计算缓存及灵活接入处理能力,需要网络架构做出变革。全息通信、AR/VR、元宇宙等业务的发展,对网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与挑战,面向6G的未来网络将有巨大前景。确定性、可编程、云化、一体化安全也将成为未来网络的重要发展趋势,未来将从承载、管控、业务等方面,全方位提升网络能力。 在6G空口与网络架构之外,6G时期的天地空一体化网络也是备受关注的应用热点和技术热点。 6G愿景与实用性在“撕扯” 在研究这些新兴的通信技术的同时,对技术的可用性、实用性的质疑,也不绝于耳。中国电信研究院专家委副主任杨峰义的质疑和建议代表了运营商的角度。杨峰义说:“搞6G不可能脱离5G的现实,在网络系统中技术严重过剩。标准写了很多,但从结果看,一些是没有用的,有些标准虽然有用,但使用价值很低,而这会导致我们的设备成本增加。” “我们太容易把10年、20年、30年后的事情放到今天来看,我们认为万物互联已经到时候了,但实际情况并没有那么理想,过早的把未来的愿景搬到今天来实现,导致研究与现实脱节。”杨峰义说,“通信系统会越来越沉重,最后结果就是一层一层建下去,导致新业务做不好、业务重叠,客户体验差。” “我们对行业应用的认识太浅了,在5G时我们说垂直行业应用是蓝海,但现在看很多行业5G是匹配不上的,希望我们在做6G时要做一些变革。所谓的技术驱动最后可能导致网络越来越重,而在大特性上又对运营商没有吸引力,这样就有问题了。”杨峰义说,“我们希望网络不要简单地做加法。” 定义6G时,移动性是基本保证。杨峰义表示,在挖掘高频毫米波、太赫兹的同时,也注重真正发挥频段的优势,要提供服务、提供价值,这才是我们要关注的,中国基础电信运营商的频段是低、中、高频都有,希望6G把三个频段做整体考虑;网络要轻量化,在特殊场景下轻量化网络实现即插即用;网络要可编程和定制化,其中可编程比智能化更有意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则从更深层的需求角度提出一系列观点,如6G不需要把在5G已经接近光速的基础上再提高10到100倍当成主要目标,大热的元宇宙不是6G应用的刚需,6G需要研究如何为工业应用划分专用的频率,低频段的挖潜应该是6G研究的着力点,而6G研究的痛点则是如何实现低成本的智简网络。 “我们国家重视6G的研究理所当然,但也要清醒认识到,不能因为竞争就不深入对6G的需求做研究,不下决心做长期的颠覆性原创技术研究,急于跟国外抢进度,脱离市场需要,反而容易被动。”邬贺铨说。
  • 《美国能源部公布“科学、安全和技术人工智能前沿”(FASST)计划的路线图》

    • 来源专题:计量基标准与精密测量
    • 编译者: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4-07-22
    • 近日,美国能源部(DOE)公布“科学、安全和技术人工智能前沿”(Frontier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Science, Security, and Technology ,简称FASST)计划的路线图,以帮助利用人工智能造福公众。美国政府必须发展这项关键技术的能力,通过FASST,美国能源部及其17个国家实验室旨在与学术和行业合作伙伴合作,为科学、能源和国家安全建立世界上最强大的综合科学人工智能系统。 美国能源部长Jennifer M.Granholm表示:“人工智能是一种创新技术,可以帮助推动能源技术的突破,加强我们的国家安全。”。“FASST建立在美国能源部作为17个国家实验室的先进超级计算和研究基础设施的管家的角色之上,以提供人工智能的国家能力,并在未来几十年内实现技术突破。” 美国能源部发布了其FASST路线图:它利用的关键能源部基础设施,它将为国家利益提供的资产,以及它提供国家人工智能能力的组织框架。FASST将改造能源部用户设施产生的庞大科学数据库,使其为人工智能做好准备,并构建下一代高能效人工智能超级计算机。这种国家人工智能能力将使美国研究人员,包括国家实验室的4万名科学家,能够开发出值得信赖的基础人工智能模型,以实现各种科学和能源应用的突破。从发现新的电池材料,到部署智能电网基础设施,甚至实现融合的突破,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加速科学发现,并实现新的、负担得起的清洁能源技术。这些功能还将被用来提供对大规模人工智能系统属性的洞察,并促进安全、安保、可信度和隐私。 FASST计划特别关注以下四个相互关联的支柱领域:人工智能就绪数据(AI-ready data);前沿规模的人工智能计算基础设施和平台;安全、可靠和值得信赖的人工智能模型和系统;人工智能应用程序。 美国能源部已经通过国家实验室证明了人工智能在科学突破方面的早期成功。 ·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宣布与BridgeBio合作,对一种使用人工智能和超级计算基础设施设计的癌症药物进行临床试验; ·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宣布与微软合作,利用人工智能发现了一种新的电池材料; ·美国能源部企业已经在开发更多的基础模型。 FASST打算利用这些早期的成功以及美国能源部成功的公私合作历史,提供国家人工智能能力,以满足国家安全、能源安全和科学发现任务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