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组织召开推进实施《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 (试行) 》座谈会 | 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 (试行) | 三江源 | 国家公园_新浪新闻》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08-08
  • 8月1日、 《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 (试行) 》 (以下简称《条例》) 的第一天、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组织召开推进实施《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 (试行) 》座谈会。来自省人大、省法制办、省检察院、省发展改革委等十余家部门相关领域负责人共商《条例》实施之计。   座谈会上、 大家踊跃发言、 对《条例》实施、运行工作予以肯定、 并就如何将《条例》实施好、执行好、 从法律责任、完善配套制度建设等多方面建言献策。大家认为、 《条例》是三江源国家公园依法建园的律法根本、 只有把《条例》实施好、执行好、 才能把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好。   据了解,《条例》颁布后,我省通过广大媒体广泛宣传《条例》起草的意义、过程及主要内容,扩大了社会的认知度; 及时翻译《条例》文本,并印刷了汉文文本、汉藏文本、汉英文本; 全面开展普法宣传、培训教育和知识竞赛等活动,并安排园区生态管护员培训,利用移动平台开展全社会信息宣传; 组织召开推进实施《条例》座谈会,协调推进实施工作,同时结合环保大督查,依据《条例》开展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环境执法工作。(孙海玲)。

相关报告
  •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绿水行动”成效显著》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04-27
    • 来源: 西海都市报 作者: 赵俊杰 发布时间: 2017-04-23 08:40 编辑: 紫涵   青海新闻网讯 记者从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了解到,在近期开展的“绿水行动”中,查处了多起违法违规案件,净化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环境。这是三江源国家公园成立以来第一次全系统内的集中行动。   “绿水行动”开展以来,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共派出8个专项巡查小组,其中国家公园内有5个巡查小组,自然保护区内有3个巡查小组,各巡查小组按照“三位一体”模式由森林公安民警、综合执法人员、生态管护员、自然保护区所在地林业执法人员和保护站管理人员组成,针对前期摸排的线索,对各类违法行为集中整治,严肃查处,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和震慑力。   巡查期间,共出动车辆500余台次,人员1800余人次,行程4万余公里,下发责令改正通知书120余份,已核实人类活动遥感监测点276处,发现违法线索120余条,检查野生动物主要栖息地和活动地34处,河道沙石料场86处,采矿遗址地24处,检查木材加工厂点56处,检查综合市场25处,个体商店287家,宾馆29家,停业整顿违规木材加工厂12家,取缔关闭沙石料场13家,受理破坏生态资源行政案件70起,刑事案件两起,已办结52起,处罚违法单位及个人50家次,罚款32万余元。   其中,曲麻莱管理处破获非法猎杀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案件1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名,目前,案件已进入司法诉讼阶段;可可西里管理处组织专业巡山队员开展巡查工作,历经8天行程2000余公里,对可可西里保护区野生动物主要栖息地和案件多发点开展专项巡护。巡护过程中未发现盗猎现象和盗猎痕迹,未发现非法采矿、采金和擅自进入保护区的现象,观测到可可西里园区内野生动物数量明显增多,野生动物种群丰富,活动范围分布广。尽管3月份下了多场大雪,但对野生动物栖息活动影响不大,没有发现野生动物异常死亡现象;黄河园区管委会及时组织精干力量破获“8·23”违法采金案件,经过几个月的办理,现已移交玛多县司法机关处理,并扑灭草原火灾一起;治多管理处、澜沧江管理处在开展“绿水行动”的同时,组织生态管护员开展环境卫生检查整治,彻底解决环境隐患和消灭“白色污染”问题。   通过专项行动,保护区内生态恢复情况有所好转,年保玉则景区内的煨桑台、花久公路花大段雪山乡服务站、高速路出口等大型建筑设施已经拆除并在恢复中(涉值两亿元人民币),花久公路(花大段、大久段)沿线项目部、拌合站、施工驻地拆除40余处,恢复工作正在开展,部分采沙场已填埋铺土,撒播草籽。巡查路途中解救被大雪困住汽车13辆,救助群众35人,救助动物12只,其中成功救助一只连续多次闯进牧民羊圈的雪豹。
  • 《青海三江源国家公园:打造美丽中国生态之窗》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07-12
    • 江源七月,江河奔流,牛羊欢唱;七月江源,天空碧蓝,水草丰美。 人在画中游,画在心中留。此时,正值高原上最美的季节。行走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天蓝地阔,成群的藏野驴时映于湖光粼粼之间。 “十三五”开局之年,我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总面积12.31万平方公里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形成“一园三区”格局,为我国全新体制的国家公园探路。建设运行一年来,体制机制创新效果明显。 “这意味着三江源地区将再次打破原有生态保护模式,在无任何成熟经验可供参照的情况下,探索建立更科学、有效的全新生态保护体制。”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李晓南说。 破除藩篱,创新体制— —重构区域生态“版图” 探索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关键在于“体制”二字,需瞄准“痛点”,打通“梗阻”,突破“藩篱”“动真格”,最终将国家顶层设计与中国特色、当地实际相结合,建立全新的生态保护体制机制。 时间追溯到2016年 4月13日,这天,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式启动。试点整合了园区国土、环保、水利、农牧等部门编制、职能及执法力量,建立覆盖省、州、县、乡的4级统筹式“大部制”生态保护机构。2016年6月7日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挂牌成立、体制试点正式启动实施后,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园区就整合了所涉4 县国土、环保、农牧等部门编制、职能及执法力量,建立覆盖省、州、县、乡的4 级垂直统筹式生态保护机构,并在各村成立了牧民生态管护队。 这是一项开创性事业,这是我国首次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生态保护管理体制,为生态文明建设探索新路。 “自从改革综合执法以后,打破了执法监管的碎片化,克服政出多门、各自为政、分散管理的弊端,探索实现国家公园范围内自然资源资产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不仅节约了资源还提高了效率。”玛多县扎陵湖自然保护区派出所所长王迎新说。 黄河源园区管委会资源环境执法局局长曲洋才让告诉记者,玛多县将原有的国土、环保、水利以及森林公安等部门一并纳入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管委会内,统一下设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局,从而改变“九龙治水”,实现黄河源园区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与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两个统一行使”的目标任务。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打破过去‘九龙治水’、多头管理的生态保护局面,建立更科学、有效的全新生态保护体制。”李晓南说,过去一年,园区通过尝试精简、整合原有生态相关部门建立“大部制”管理机构,开始统一行使生态保护职能。一年来,该试点将园区划分为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3 个分园区,分别组建保护力量依照各分园区生态系统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保护。与此同时,各分园区又进一步细化为大小不等的网格,“一格一策”实施精准生态治理、利用,过去“一刀切”式的生态保护模式正逐步改变。 巧借优势,联动共赢——打造绿色文明“样本” 三江源建国家公园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对于 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青海而言,最大的资源优势就是生态,努力实现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转变,就是量体裁衣,突出优势。2016年,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完成的投资项目含封沙育草、封山育林、人工造林、林木种苗基地建设、湿地保护、黑土滩治理、草原有害生物防控等。今年,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建设力争投资10亿元,主要包括黑土滩治理、生态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人工造林、封山育林、草原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沙漠化防治,以及人工增雨、生态监测、科研推广、科技培训等项目。 体制试点实施一年间,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创新举措不止于此。今年3月,玉树藏族自治州成立三江源生态法庭,以民事、刑事、行政“三审合一”的审判模式,依法审理各类生态案件。一年来,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还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计划逐步将我国航天相关技术应用于生态气候监测、公园日常巡护等领域。同时积极与国外科研机构、世界著名国家公园对接,筹措组建高层次、跨区域的咨询专家组,为今后建立友好公园关系打下基础。 “通过这些举措,青海正努力将三江源打造为我国绿色文明的‘样本’。”李晓南说,截至目前,公园各项生态体制改革工作已得到有效推进落实,将于今年年内完成主要试点改革任务,步入国家公园发展阶段,力争于2020年前后建成。 从“用”到“治”再到“护”,青海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其实已走过10年的时间。 10年间完成投资85.39亿元,三江源区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所提升,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区生态状况明显好转。 千湖之县的玛多过去萎缩干涸的湖泊开始恢复,湖泊数量从2004年的1800多个,恢复至5000多个,湖水面积持续扩大,渔业资源量逐年回升,鸟类数量大幅增加。三江源地区实施黑土滩治理,边缘一度退化的草原奋力生长,日渐密集。野生动物、甚至明星级动物随处可见,三江源核心区杂多县城曾上演过真实版的“熊出没”。 一切靶向准确的生态环保措施,一切纵横密布的生态环保工程,放眼望去,一个令人神往、仙境般的旖旎三江源美景正以崭新面貌屹立在青藏高原之上。 护家园,草木皆情——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52岁的牧民乐尕是杂多县昂赛乡热青村的一普通牧民,戴上印有“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红色袖章,转身成为一名生态管护员,去年6 月份,他每天的任务是徒步走入山林,守护家乡的这一片生态环境,每个月还能按时领取1800元薪酬。“我家乡的草原成了国家公园,我也从‘草原的人’变成‘国家的人’,这是件让人自豪的事!” “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生态保护,其效果正逐步显现。公园试点成立以来,越来越多的牧民加入了生态保护队伍。”据了解,去年以来,我省结合精准脱贫,健全完善生态管护机制,在原有2554个林地、湿地单一生态管护岗位基础上,制定了园区综合生态管护公益岗位设置实施方案,按照精准脱贫的原则,先从园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入手,新设生态管护公益岗位7421名,目前共有9975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按月发放报酬,年终进行考核,实行动态管理。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是青海长远发展的最大优势、惟一抉择。这是青海孕育希望的发展路径,这是全省各族群众换来和谐幸福的致富路径。 试点中,我省注重在生态保护的同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试点政策制定上将生态保护与精准脱贫相结合,与牧民群众充分参与、增收致富、转岗就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相结合,充分调动牧民群众保护生态的积极性,积极参与国家公园建设;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稳定草原承包经营基本经济制度,园区牧民草原承包经营权不变,在充分尊重牧民意愿的基础上,通过发展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尝试将草场承包经营逐步转向特许经营。 同时,继续科学有效地推动生态移民,鼓励老人和小孩向城镇集中,实现逐步减轻草场压力的目标,达到转岗、转业、转产的目的;鼓励引导并扶持牧民从事公园生态体验、环境教育服务以及生态保护工程劳务、生态监测等工作,使他们在参与生态保护、公园管理中获得稳定长效收益;鼓励支持牧民以投资入股、合作劳务等多种形式开展家庭宾馆、牧家乐、民族文化演艺、交通保障、餐饮服务等经营项目,促进增收致富,发展第三产业。 一边要保护野生动物,一边要维护群众利益。为了探索出一条“双赢”之路,杂多县以年都村为试点,政府部门尝试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各出资一半合作设立“人兽冲突保险基金”,为咬死牲畜的“肇事”野生动物“埋单”,补偿牧民损失。到目前为止,已登记人兽冲突伤害事件17起,计划今年6 月份进行集中处置,并在处置后的一周内兑现损失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