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海洋生物入侵研究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7-05-17
  • 生物入侵专题汇编包括五十余篇涉及海洋入侵生态学原理的文章。该专题汇编的论题包括:与运输载体相关的繁殖能力、物种特征、受体生态系统的属性、入侵基因、生物间相互作用、入侵假设的检验,入侵动态和扩散以及非土著物种的影响。本文总结了该专题汇编中的精华。

    非土著物种(NIS)的引入和建立超出其自然分布范围,是全球环境变化的关键组成部分。即使引入的NIS只有很少一部分在受体栖息地成为侵入性的物种,它们的影响也可能是有害的。NIS会导致本地物种的下降甚至灭绝,破坏生态系统功能,增强病毒和病原体的传播,并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造成重大损害。因此,大量研究已经开展,以检查NIS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和进化过程,分析关键的运输载体和途径,确定入侵成功的决定因素,预测空间分布和传播,如以及评估和预测NIS对受援社区的影响。了解生物入侵的机制和模式,使我们制定出预防和管理NIS的负面影响的策略,同时获得对生态,进化和生物地理学理论和概念的宝贵见解。

    生物入侵是全球环境变化的主要动力。虽然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来了解和预测生物入侵,但是这些研究没有贯穿整个生态系统,大多数研究针对的是陆地生态系统而不是水生生态系统。该专题系列通过汇编一系列最新的海洋入侵生态学研究来阐述相关知识和解释相关数据差异。专题汇编中的文章涉及广泛的议题,但是这篇文章并没有把所有议题都包含在内。例如,海洋航运和水产养殖包括众多重要运输载体,而该专题汇编仅研究了其中的两个。在未来的研究中,除了生理耐受性之外,还需要研究其他物种的特征。这个专题汇编中的研究只有三个入侵假说(ERH,NWH和EICA)被实证检验过。通过这些研究获得的不一致结果更加显示了生物入侵的复杂性和环境相关性。因此,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来推进这一领域的研究向前发展。

    (冯若燕 编译)

  • 原文来源: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227-017-3155-4
相关报告
  • 《防止海洋生物入侵机制以获得更好的生物安全》

    • 来源专题:外来生物入侵
    • 编译者:王成卓
    • 发布时间:2018-06-28
    • 生物安全管理使各国能够履行一些国际义务,并对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的潜在退化提供一些保护。海洋治理依靠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方针来管理沿海地区的多种用途。日益依赖水产养殖来提供粮食保障和经济发展,会导致更多地使用作为食物来源的非本地目标物种。经济活动的增加导致了贸易模式的转变和船舶效率的提高,从而增加了通过压载水和船体污染引入的海洋物种的数量。在此,我们回顾了在国际和当地实施的不同的海洋生物安全战略和立法,它们有助于预防和管理引进的海洋物种,并主要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例。他们使用的典型工具包括检疫、进口卫生标准、自愿清洁指南和风险评估,所有这些工具都旨在防止引进。防止海洋生物入侵机制以获得更好的生物安全
  • 《研究发现海洋中的人造装置能保护海洋生物》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09-11
    • 据美国国家海洋学中心(NOC)研究发现,海洋中的人造装置(如石油和天然气钻井平台、沉船或可再生能源装置等),可以保护受到人类和气候变化影响的海洋生物。这项研究已发表在《生态与环境前沿》(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杂志上。 人造装置广泛存在于全世界的海洋中,可能通过间接促使入侵物种扩散等多种方式,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然而,人们对于这些人造装置是否也有助于保护海洋生物的答案还不明确,因为这些人造装置可以为濒危物种提供新的栖息地和觅食地,扩大它们的地理活动范围。 NOC的科学家们利用计算机算法建立模型,模拟珊瑚物种Lophelia pertusa的幼虫在北海被释放到诸如石油和天然气平台等设施周围的海洋中时,可能会发生的扩散现象。该模型预测,幼虫会在已栖息在人工装置上的珊瑚种群之间扩散,甚至扩散到远处的自然种群。这些幼虫可以补充现存种群,也可以恢复受损珊瑚礁。 研究表明,北海的人造装置形成了一个由密集连接的珊瑚生态系统组成的网络,其长度超过数百公里,并跨越国际边界。因此,这些人工栖息地,如石油平台,可能比原始海底更有价值。 研究作者之一、NOC的科学家Daniel Jones博士说:“英国和其他许多国家一样,正在拆除废弃石油和天然气生产装置。仅在北海就有数百个这样的大型人工结构,它们可能对周围的海洋环境既有消极影响,也有积极影响。我们认为,在下定论前,仔细评估和监测环境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刘雪雁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