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 | 瑞士科学家实现神经退行性疾病蛋白聚集的实时预测与分析》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5-07-25
  • 瑞士联邦理工学院(EPFL)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款革命性的“自动驾驶”显微镜系统,利用深度学习技术预测并分析错折叠蛋白的聚集过程——这是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键标志。这一突破性研究发表在《自然·通讯》上,为理解疾病机制和开发新疗法提供了重要工具。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键挑战

    错折叠蛋白的异常聚集是亨廷顿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核心特征,但传统方法难以实时观测这一快速且随机的过程。由于人眼无法区分正常蛋白和即将形成有害聚集体的蛋白,科学家亟需更精准的检测手段。

    AI驱动的智能显微镜系统

    EPFL团队开发的系统结合了深度学习算法和多种显微成像技术,能够实时追踪蛋白聚集,甚至在其发生前进行预测。该系统最大程度减少了荧光标记的使用,避免干扰样本的生物物理特性,从而提高分析的准确性。

    研究团队首先开发了一种算法,可在未标记的活细胞中识别成熟蛋白聚集体,并自动触发布里渊显微镜(Brillouin microscopy),以分析聚集体的力学特性。由于传统布里渊成像速度较慢,AI的介入使其仅在检测到目标时启动,大幅提升效率。

    随后,团队进一步优化算法,使其能以91%的准确率预测蛋白聚集的起始时刻,从而在聚集过程中实时捕捉生物力学变化。

    推动疾病研究与药物开发

    这项技术不仅推动了智能显微镜的发展,还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药物研发提供了新思路。团队负责人之一希拉尔·拉舒埃尔(Hilal Lashuel)表示,无标记成像方法有助于研究毒性蛋白寡聚体,这些微小聚集体被认为是疾病发展的关键因素。未来,该技术有望加速精准药物的开发,为患者带来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这一突破标志着科学家首次能够动态观测蛋白聚集的完整过程,为攻克神经退行性疾病迈出关键一步。


  • 原文来源:https://actu.epfl.ch/news/smart-microscope-captures-aggregation-of-misfold-2/
相关报告
  • 《AJHG:科学家们发现引发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键基因》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8-02
    • 最近,来自贝勒医学院的研究者们发现IRF2BPL的突变伴随着一种神经性紊乱症状的发生。作者们认为这种因突变导致的蛋白质功能的丧失是神经功能紊乱的原因。相关结果发表在最近一期的《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杂志上。 “此前我们发现一类患有未知病因的神经紊乱症状的患者,这些患者以及其家族成员的DNA测序结果表明IRF2BPL或许是导致病发的原因之一”。该研究的通讯作者,来自贝勒医学院的教授Hugo Bellen博士说道。不幸的是,这一潜在基因的功能目前仍不明确。 在这项研究中,作者发现无名患有严重神经紊乱症状的患者存在IRF2BPL的无义突变,这种突变会导致蛋白质无法完整编码,功能完全丧失。另外两名患者症状较轻,分析结果表明其存在错义突变。在这种情况下,患者的基因中的某个核酸发生了突变,进而影响到了某个氨基酸的组成。此外,作者发现这种突变效应属于显性,及两个拷贝中的一个发生突变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为了进一步研究IRF2BPL的功能,研究者们以果蝇为对象开始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基因广泛地表达于果蝇的大脑中,而完全缺失则会导致果蝇出现致死效应。而部分的缺失则会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 “总之,我们的发现表明IRB2BPL突变会导致神经系统功能的紊乱,进而导致一系列疾病的发生,下一步,我们计划寻找改善这一症状的方法”。
  • 《科学家揭示一种阻止蛋白聚集物在线粒体中聚集的新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9-07-01
    • 蛋白聚集物对线粒体功能是有害的,因而会破坏向它们的宿主细胞提供化学能。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德国慕尼黑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描述了一种阻止这些蛋白聚集物在线粒体中聚集的蛋白复合物。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Vms1 and Arb1 in RQC and mitochondrial proteome homeostasis”。 作为一种细胞器,线粒体为高等生物中的细胞提供它们的代谢和功能维持所必需的化学能。此外,许多必需代谢物的生物合成发生在这些细胞器中。因此,必须快速检测和修复它们的功能出现的任何扰动---比如,错误折叠蛋白的异常堆积。 在慕尼黑大学生物医学中心的Walter Neupert、慕尼黑大学基因中心的Roland Beckmann和日本仙台大学的Toshifumi Inada的领导下,这些研究人员如今阐明了细胞抑制前往线粒体的毒性蛋白聚集物形成的机制之一。如果不加以抑制的话,这些蛋白聚集物就会切断为不可或缺的细胞功能提供的能量。 蛋白由称为核糖体的细胞器合成。这些RNA-蛋白复合物(即核糖体)对从细胞核输出的确定着特定蛋白氨基酸序列的信使RNA(mRNA)蓝图进行解码。核糖体从确定的起始位点开始依次附着于mRNA分子上。这允许每个mRNA分子以装配线方式编程每种特定蛋白的许多拷贝的合成。如果这个过程受到中断而且前面的核糖体发生停滞,那么后面的核糖体堆积在后面。在这些条件下,它们附着的不完整蛋白(译者注:指的是因核糖体停滞,核糖体上的蛋白未完整合成)能够容易地彼此相互作用以形成蛋白聚集物。为解决此类交通拥堵,细胞激活“核糖体相关质量控制(ribosome-associated quality control, RQC)机制”。RQC途径的作用机制是让停滞的核糖体的两个亚基(60S大亚基和40S小亚基)分离开来(从而释放mRNA)并且将丙氨酸(A)和苏氨酸(T)附着到60S亚基上不完整蛋白的停滞羧基末端(译者注:指的是因核糖体停滞,核糖体在mRNA的特定局部大量堆积,核糖体上的新生蛋白未能完整合成,这就意味着在发生核糖体停滞后,新生蛋白的羧基末端停滞了,也就是羧基末端不再添加新的氨基酸)上。这样,这种不完整的蛋白从核糖体中释放出来,“CAT尾巴”标志着它随后会被降解。 然而,就线粒体蛋白而言,情况就更加复杂了。大多数受到抑制或发生停滞的线粒体蛋白是由附着在线粒体膜孔上的核糖体在细胞质中形成的,这些新生的线粒体蛋白通过这些孔直接进入这种细胞器。这种合成与线粒体摄取的紧密连接阻碍了CAT标记的蛋白在细胞质中的释放和裂解。此外,CAT标记的蛋白本身具有增加的聚集倾向,因此它们的输入对线粒体功能尤其有害。 幸运的是,细胞已进化出一种专门用于线粒体蛋白的RQC替代形式。这项新研究的作者之前已证实Vms1蛋白在这一途径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这种RQC模式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Beckmann说,“通过将基于低温电镜的结构分析与生化、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实验相结合,我们如今成功地阐明了Vms1的工作机制。”Vms1能够解离核糖体并释放出停滞的蛋白,不论这种停滞的蛋白是否携带CAT序列。因此,它有效地抵消了添加到线粒体蛋白上的CAT序列,从而降低了蛋白聚集的风险以及对线粒体和细胞功能的不利影响。此外,Beckmann及其同事们发现了一种之前未被描述的在这整个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蛋白:Arb1,并展示了它与Vms1之间如何相互作用。这些新的研究结果可能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各种疾病,包括代谢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这些疾病与线粒体功能的损害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