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所研发出全新人牙匹配型仿生义齿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11-15
  • 义齿,也就是“假牙”,能够代替缺损或缺失的牙齿实现其正常的咀嚼、发声等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巨大的市场需求。氧化锆陶瓷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和耐腐蚀性,同时不会对影像学检查造成干扰,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效果最好的义齿材料。然而,氧化锆全瓷义齿在制备加工以及实际应用中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氧化锆陶瓷的硬度是人牙釉质的4倍多,人牙本质的20倍左右,其模量也远高于人体正常牙齿,从而明显加速对颌以及两侧接触正常牙齿的磨损;其次,氧化锆全瓷义齿具有陶瓷材料固有的脆性,对于缺陷以及微观损伤非常敏感,易于发生开裂甚至破碎,严重制约了义齿的使用寿命,并且对义齿的外形和结构设计带来诸多限制,这一问题对于壁厚较小并且形状不规则的牙冠尤为突出;再次,氧化锆陶瓷过高的硬度和严重的脆性使其无法通过传统机械手段进行加工,因此每颗义齿都要经历私人定制式的成型、烧结、施釉等全套流程,大大提高了义齿的制备、加工成本。

    近期,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材料疲劳与断裂实验室刘增乾研究员和张哲峰研究员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Robert O. Ritchie教授以及吉林大学开展合作,他们结合生物力学原理,采取组成复合化和组织结构仿生化设计,将临床应用的氧化锆陶瓷与生物相容性树脂相结合,通过模仿天然贝壳珍珠层的微观组织结构,设计研发了硬度、强度和模量均与人体正常牙齿(包括牙釉质和牙本质)完全匹配的新型氧化锆-树脂仿生复合义齿材料。新型义齿材料微观上具有与天然贝壳类似的组织结构,氧化锆以片层形式平行排列或以“砖墙”形式紧密堆叠,其间的空隙以树脂填充,如图1所示。同时,他们提出了能够准确描述并预测仿生材料模量的力学模型,并且通过调控材料的微、纳米尺度组织结构,实现了新型义齿材料的硬度、强度和模量与人体正常牙齿的完全匹配。

    新型义齿材料保留了氧化锆陶瓷优异的生物相容性、耐腐蚀性和美学效果,并且具有一定的塑性变形能力和独特的动态耗能特性,即义齿在受力时能够通过粘弹性变形消耗外力施加的能量,从而起到保护牙床和对磨牙齿的作用。与牙齿对磨实验表明:新型义齿材料具有比氧化锆陶瓷更低的摩擦系数,能够显著减轻义齿对人体正常牙齿的磨损,如图2所示。特别是新型义齿材料的断裂韧性高于目前报道的所有义齿材料,其仿生结构通过促进裂纹偏转、阻止裂纹张开等机制对裂纹扩展起到有效的阻碍作用,如图3所示。此外,新型义齿材料能够很容易地进行机械加工,特别是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的方法在医院进行现场制作,如视频所示,从而改变现有氧化锆全瓷义齿私人定制式的生产方式,实现批量供货,显著降低义齿的制备加工成本,并缩短患者的等待时间。

    为了评价不同义齿材料与人体正常牙齿的性能匹配程度,他们进一步提出了匹配因子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该因子能够综合反映义齿与人体正常牙齿在硬度、模量和强度等方面的差异。与目前报道的其他所有义齿材料相比,新型仿生复合义齿材料与人体正常牙齿的力学性能匹配程度最高、加工性能最好(以脆度因子衡量),并且断裂韧性最为优异,因此有望替代目前应用广泛的氧化锆全瓷义齿,显著提升义齿的使用效果并延长其使用寿命,具有可观的应用前景和市场潜力。目前,研究团队正在就新型义齿材料在模拟实际应用条件下的压-压疲劳性能、着色以及生物相容性等方面开展进一步研究,并且正在与医院合作开展临床应用方面的探索,旨在推进新型义齿材料的实际应用。

    上述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doi: 10.1002/adma.201904603),文章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谈国旗。相关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资助号:51871216,51501190)。

    图1:新型仿生复合义齿材料的宏观外形、微观组织结构及其与天然贝壳的比较

相关报告
  • 《俄罗斯研发出热电转换用途新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7-06-22
    • 俄罗斯国家研究型大学“莫斯科钢铁学院”能效中心研发出热电转换新型材料,由于材料具有非常高的品质因数,可应用在航天领域内作为电池为航天器长期供电。此项成果发表在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科学杂志上。   在原理上,所研发的热电转换材料是由两类具有不同性能的原子组成:严格固定在晶体晶格节点上原子及自由震荡原子,其中,固定原子保证材料的高导电率,震荡原子与晶格之间的结合键能弱,具有散热性,可大大降低材料的导热性。在材料学上,所制备的材料为金属间化合物(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的化合物),其晶格结构上具有空穴,在不破坏晶格结构的前提下采用“做客”原子填充空穴,可获得不同材料之间的性能“搭配”。如果材料的导电性高,且导热性弱,材料的关键技术指标 – 热电品质因数(热电转换效果)则高。   “莫斯科钢铁学院”能效中心所选用的原料为方钴矿材料,其成分为锑与钴的金属间化合物(CoSb3),当表面温度差达到400-500℃时,所研发材料的品质因数最大,达到1.4(作为参考,已知的热电转换材料 – 碲化铋,当温度差为100-150℃时其品质因子达到最大,为1.2)。   为在锑-钴金属系中获得更高的品质因数,该中心尝试了多种技术方案,例如采用稀土元素(例如镱元素)作为杂质成分对材料进行杂化处理,及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进行合成,曾采用三种金属元素合成出品质因数为1.8的材料。另外,改变金属成份的配比及采用铟作为杂化成份,可在短时间内(不超过2分钟)合成出相应材料,再进行5小时退火后所获得材料的品质因数指标非常高。该技术方案具有成本低的优势,且其品质因子高(可达1.5),创造了以铟作为杂化成份的锑-钴金属系热电转换指标的记录。   之前的技术方案,不仅材料昂贵,而且真空室内合成时间超过2周,成本极其昂贵。由于锑具有挥发性性能,长期熔融状态下可形成CoSb2相,该相不具备热电转换效应,大大降低材料整体的热电转化效果。   热能可直接转换成电能这种现象是由德国物理学家托马斯·塞贝克于1821年发现的,但塞贝克效应至今未能得到工业化应用,科研人员一直试图研发热电直接转换材料,但所有的尝试均处于实验室阶段。   热电转换材料在航天上已经得到应用,以核裂变作为热源的热电转换装置安装在卡西尼号(Cassin)、新视野号(New Horizons)航天器及好奇号(Curiosity)火星探测器上。
  • 《金属所研发出高阻尼、高吸能与形状记忆兼得的镁基仿生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5-13
    • 除了高 比强度、比刚度以及优异的导热与电磁屏蔽等性能,镁的阻尼性能显著优于大多数工程金属材料,甚至可比肩一些常用的高分子材料,但其强度与耐热性明显高于高分子材料,因此在减震、吸能、降噪等方面突显优势。镁及其合金的强度、刚度、塑性和断裂韧性仍低于钢铁和铝合金,且抗高温蠕变能力差,制约了其广泛应用。众所周知,金属材料的 强度与阻尼性能表现为相互矛盾的倒置关系,一方面通过对位错运动的限制可实现强度的提高,另一方面阻尼则要求位错易于运动和摆脱钉扎,这导致依赖经典的材料强化手段必然以牺牲阻尼性能为代价。 如何在不显著提高密度且不降低阻尼性能的前提下,实现镁和镁合金强韧化成为 具有挑战性的关键科学问题 。 与人造材料相比,天然生物材料的宏观力学性能通常显著优于其基本结构单元的简单加和,本源在于其复杂、多尺度的自组装结构。诸如 贝壳、骨骼等在微观上呈现三维相互贯穿式结构,各组成相保持连通且相互穿插,由此实现各组成相在性能与功能上的优势互补,以及材料的同步强韧化。对自然界神奇“结构 - 性能关系”的理解为设计综合性能优异的新材料提供了独到的思路。 最近,针对航空航天、精密仪器等领域对于材料减震、吸能等方面的性能需求,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材料疲劳与断裂实验室刘增乾、张哲峰,钛合金研究部李述军、杨锐等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开展合作,借鉴天然生物材料三维互穿微观结构的理念,将镁熔融浸渗至增材制造的镍钛合金骨架,构筑成轻质、高强、高阻尼、高吸能镁 - 镍钛仿生复合材料。 微观三维互穿仿生结构不仅实现了镍钛增强相与镁基体在性能优势上的互补与结合,而且赋予材料形状记忆与自修复功能。首先,组成相在三维空间相互穿插有利于促进相互间的应力传递,弱化应力集中,使两相的变形更加协调,更好地发挥了镍钛增强相的强化效果,仿生复合材料的强度显著高于基于混合定律的简单叠加。其次,仿生复合材料中基体与增强相之间不仅依靠界面的冶金结合,而且存在三维穿插的机械互锁,有效地避免了因界面开裂造成的过早失效,赋予材料良好的损伤容限。再次,仿生复合材料中组成相在三维空间的贯通,不仅充分保留了镁基体的阻尼性能,而且两相之间的弱界面结合可引入微屈服、微裂纹等新的阻尼机制,进一步提高阻尼性能。此外,在特定温度范围( >150 ℃),镍钛增强相骨架的形状记忆效应与镁基体的蠕变行为具有耦合效应,镍钛的回复应力远高于基体的蠕变应力,使得形变损伤后的仿生复合材料可通过常规热处理恢复其初始形状和强度,达到形状记忆兼具自修复功能的双重效果,并且可往复循环利用。 通过多重机制分别提高强度和阻尼性能,新型仿生复合材料突破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实现了镁合金的强度、阻尼和能量吸收效率等多种性能的良好结合,综合性能优于目前已知的工程材料,有望成为精密仪器、航空航天等领域需求的新型阻尼减震材料。 上述工作于近日发表在《 Science Advances 》 6 (2020) eaba5581 ,文章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张明阳。相关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兴辽英才计划”和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等项目 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