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斌等-JGR-SE:火山气体揭示大陆俯冲背景下藏北深部碳循环过程》

  • 来源专题:深海资源开发
  • 编译者: 徐冰烨
  • 发布时间:2025-03-05
  • 火山气体及其携带的地球化学信息是揭示地球深部物质循环、岩石圈结构与板块汇聚动力学过程的有效指标。利用火山气体探讨大陆碰撞、俯冲及其相关的深部物质循环过程是研究大陆碰撞造山带深部碳循环的重要途径。作为印度-欧亚大陆汇聚拼合的产物,青藏高原是研究大陆碰撞带深部碳循环的关键地区。然而,受限于高海拔和采样难度,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高原南部的喜马拉雅与拉萨地块,对于青藏高原腹地羌塘地块的火山气体地球化学数据长期匮乏,导致高原北部深部碳循环过程与大陆俯冲的关联机制不明。针对这一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与环境演变全国重点实验室郭正府研究员团队系统分析了青藏高原北部火山区温泉气体的化学组成(包括CO2、CH4等)及He、C同位素特征,探讨了近南北向横跨青藏高原的火山气体同位素演变机制,揭示了青藏高原深部碳循环过程及其与大陆俯冲的动力学联系,为理解大陆碰撞带深部碳的来源、释放通量与气候效应提供了新视角。

    研究团队在青藏高原拉萨地块北部和羌塘地块的火山区采集了15个热泉气体样品,研究结果表明,高原北部低CO2的样品(成分以N2为主)明显经历了碳酸钙沉淀、有机质混染等地表过程,从而呈现相对较轻的δ13C值与低的CO2/3He比值,而高CO2的样品(成分以CO2为主)则几乎不受地表过程或同位素分馏的影响,显示出相对较高的3He/4He比值(0.11–0.39 RA,显著高于地壳值)和重的δ13C值(-4.66‰至0.02‰);结合明显较高的CO2/3He比值(36–9,400×109),提出挥发分中存在地幔来源的碳酸盐组分(图2)。通过构建耦合的He-C同位素模型,发现从南向北,地幔(DM)及再循环碳酸盐(RC)来源碳的比例逐步增加,而地壳碳组分(CEE)减少。这一发现明确了青藏高原中北部地幔经历了显著的碳酸盐交代作用,为深部碳的储存和释放提供了挥发分地球化学研究的新证据。

    研究结合已有的文献数据,研究构建了自喜马拉雅造山带至藏东北约1000公里的挥发分脱气横断面(图3)。沿该脱气横断面,3He释放通量从喜马拉雅地区的6.0×103 atoms/m2/s增至北部羌塘地块的3.4×105 atoms/m2/s,这可能与印度-亚洲大陆的持续汇聚过程密切相关,表明青藏高原中北部存在活跃的地幔挥发分构造脱气域。结合δ13C等参数在南北空间上的变化,印度板块向北俯冲(沿雅江缝合带)与亚洲板块向南俯冲(沿昆仑山逆冲带)的双重大陆俯冲模型在整体上控制了青藏高原的幔源挥发分释放。该模型能够解释藏北地幔上涌、岩石圈热异常与高原北部火山气体地球化学之间的关联,揭示在碰撞带背景下,俯冲的大陆板片依旧对火山挥发分循环过程起到调控机制。基于挥发分3He通量与CO2/3He比值,研究还计算了青藏高原热泉CO2排放通量平均为63.8 ton/km2/yr,每年通过热泉活动直接排放的CO2通量达到41.5千吨,为评估大陆碰撞-高原隆升对新生代气候变化的贡献提供了定量数据。若考虑火山-地热区周边的土壤扩散脱气过程,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带将是地球深部碳返回大气的重要构造区域。

    研究通过He-C同位素耦合模型与跨区域的气体地球化学数据,首次系统揭示了青藏高原北部的深部碳循环动力学机制,证实了高原北部碳酸盐化地幔的存在及双俯冲大陆板片对碰撞带挥发分脱气的控制。未来还需结合矿物包裹体分析、地球物理成像等多学科手段,进一步厘清俯冲大陆板片与地幔相互作用的细节,并拓展对全球碰撞带碳通量的综合评估。

    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JGR: Solid Earth(赵文斌,郭正府*,张茂亮,孙玉涛,成智慧,李菊景. Donald B. Dingwell. Continental subduction and the deep carbon cycle in northern Tibet [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2025, 130: e2024JB028999. DOI: 10.1029/2024JB028999.)。研究得到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研究所重点部署研究项目等的联合资助。

    v

  • 原文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lgpKTzkW2FOWUeyl_99fzw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俯冲带深部碳循环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1-08
    • 日前,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GU)旗舰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Nature Index)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国良研究团队最新成果“Coupled cycling of carbon and water in the form of hydrous carbonatitic liquids in the subarc region”。此项研究通过高温高压实验并结合热力学数值模拟,明确了俯冲带水对碳酸岩熔体出现的重要影响及其稳定存在的温压范围,揭示了俯冲带弧下深度含水碳酸岩熔体是迁移碳的重要介质。 俯冲带是地表和深部碳交换的重要纽带,板块俯冲将部分碳带入地幔深处,也使部分碳以熔体或流体形式返回浅部系统。国际上深部碳循环研究起步较晚,其中俯冲板片脱碳形式和比例,是目前国际上俯冲碳循环研究程度不足的领域。以往相关研究总结出俯冲带四种主要脱碳形式:变质脱碳、流体溶解脱碳、底辟作用和熔融作用脱碳。其中,板片熔融脱碳被普遍认为仅发生于极热的俯冲带,而不会出现在中等或冷俯冲带。该团队前期研究已经发现水可以降低含碳沉积物的固相线 (Chen et al. CE&E 2023)。蛇绿碳酸岩既富水也富碳,可以赋存于俯冲板块内部和地幔楔底部,可能在俯冲带水/碳循环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与沉积物和蚀变洋壳碳酸盐俯冲循环相比,蛇绿碳酸岩引起的挥发分循环机制尚有诸多未知。 为了研究蛇绿碳酸岩俯冲引起的水和碳循环机制,张国良研究团队通过高温高压实验厘定了蛇绿碳酸岩在2.5-6 GPa下的相平衡关系。结果显示:蛇绿碳酸岩固相线温度可以低至~800℃且随着压力的升高而降低,固相线以上生成含水碳酸岩熔体;蛇绿碳酸岩完全脱水温度要比固相线温度至少低100℃,这意味着(变质)蛇绿碳酸岩熔融需要外来流体加入。结合俯冲板片的热结构和蛇纹岩脱水条件),位于地幔楔底部的蛇绿碳酸岩被板片拖拽到深部过程中,会先脱水形成无水变质蛇绿碳酸岩,变质蛇绿碳酸岩到达弧下深度后会与板片来源的流体相互作用,在热、中等甚至冷俯冲带都会发生水促熔融(flux melting)并生成含水碳酸岩熔体;俯冲板块携带的蛇绿碳酸岩仅脱流体,这种流体富水、含CO2极低),意味着俯冲板块蛇绿岩携带的碳大部分会俯冲进入更深的地幔。 地幔楔底部的变质蛇绿碳酸岩与板片来源的流体相互作用发生水促熔融(flux melting),俯冲板块蛇绿碳酸岩仅发生脱挥发分生成富水、贫CO2流体。     以上研究创新性在于将俯冲带脱碳与板片脱水过程相互结合起来研究,明确了俯冲带水与碳相互作用的重要性,揭示了含水碳酸岩熔体是弧下深度搬运碳的主要介质。该项成果对探讨俯冲带深部碳循环过程和脱碳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特别研究助理陈伟博士,通讯作者为张国良研究员,合作者包括印度Thapar文理学院Shantanu Keshav教授和河海大学彭卫刚博士。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项目资助。
  • 《海洋所揭示第四纪赤道西太平洋铁施肥过程、机制与碳循环效应》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7-07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徐兆凯团队在国际期刊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发表了题为“Insights into Quaternary iron fertilization dynamics in the we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Proxy archives offshore of northern Papua New Guine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基于多学科交叉和多圈层耦合,重建了第四纪轨道时间尺度上赤道西太平洋的铁施肥演化历史,揭示了春季当地太阳辐射量岁差周期对上述过程的重要调控作用,并阐明了该铁施肥的海洋生物碳泵效应。 海洋生物碳泵,主要包括有机碳泵和碳酸盐泵,在海洋生物地球化学与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它可以通过向深海区输送大量的颗粒有机碳和颗粒无机碳,来影响海水-大气间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交换乃至全球变化。其中,赤道太平洋是研究地球气候系统动力学的关键海区,此处的营养物质(如铁、氮与磷)多寡直接制约着海洋生物碳泵效率。从现代过程来看,巴布亚新几内亚北部大河(如塞皮克河)流域的降水、剥蚀与风化作用非常强烈,其输沙量名列世界前茅,是赤道西太平洋海表最重要的陆地营养物质来源,尤其是在炎热多雨的拉尼娜事件中;同时,该海域温跃层的变深则不利于海洋深部营养物质的向上涌升,即两者对研究区海表生物碳泵效率的影响截然不同。然而,目前尚未开展过针对第四纪轨道时间尺度上该铁施肥过程、机制和碳循环效应的系统研究。 研究团队利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北部大陆坡上获取的KX12-1孔岩心沉积物,基于已有的高质量年龄框架,通过多组分的高时间分辨率元素-同位素组成记录,并结合针对其中典型指标的相关性与时间序列分析结果,全面地分析了过去27.5万年中巴布亚新几内亚北部的地表剥蚀和风化作用及其产物入海以及赤道西太平洋的海表生物生产力、生源物质向下输送与底层水氧化-还原条件的演化历史和变化周期,进而揭示了上述陆源铁施肥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机制。 物源分析结果表明,所研究的富铁碎屑沉积物主要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北部河流,而稳定的物质来源则为更进一步的古气候环境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巴布亚新几内亚北部大陆坡上富铁沉积物的源-汇过程及其影响下的海表生物碳泵与海底沉积环境记录都呈现出显著的岁差周期(即2.3万年)旋回特征,并和5oS地区1-3月太阳辐射量的变化同步,从而指示着赤道气候(即太阳辐射)对当地降水与洋流系统的直接影响。在太阳辐射量高的阶段(即类拉尼娜条件下),巴布亚新几内亚北部的地表降水量和剥蚀作用增强,促进了陆源营养物质(如铁)和淡水的向海输送,并刺激了赤道西太平洋的垂向分层、铁施肥效应、海表硅质与钙质生物生产力水平以及海底颗粒有机碳和无机碳的埋藏通量,还抑制了该海域深部溶解无机碳的向上输送,从而使研究区成为重要的大气二氧化碳汇。 而从模型模拟结果来看,未来拉尼娜事件的发生概率可能会进一步上升。在此背景下,巴布亚新几内亚北部地表的剥蚀作用以及赤道西太平洋的铁施肥效应也会相应增强,进而吸收更多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从而有效缓解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全球变暖系列危机。上述研究成果为深入理解地质历史时期赤道西太平洋地区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及其碳循环效应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为科学预测和应对未来全球变暖趋势下极端气候事件对地表水土保持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了新视角。 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徐兆凯研究员,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徐兆凯研究员、韩国海洋科学技术院Lim Dhongil研究员和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李铁刚研究员,主要合作者包括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研究员和范庆超博士生、同济大学党皓文教授、法国巴黎-萨克雷大学Colin Christophe教授和中山大学吴家望副教授。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的联合资助。 论文信息: Xu, Z.K.*, Fan, Q.C., Dang, H.W., Wan, S.M., Colin, C., Wu, J.W., Lim, D.I.*, Li, T.G.* (2025). Insights into Quaternary iron fertilization dynamics in the we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Proxy archives offshore of northern Papua New Guinea.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253: 104952. https://doi.org/10.1016/j.gloplacha.2025.10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