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最近的肺癌相关研究进展 》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网络监测与评估
  • 编译者: 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12-01
  • 1.如何戒烟并且遏制肺癌的发生?

    虽然目前没有彻底避免肺癌发生的方法,但有一些建议或许能够帮助大家降低患病的风险。

    根据美国肺脏学会的报告,吸烟是导致肺癌死亡的主要风险因素(80%-90%),吸烟的人群相比其它人群患肺癌的风险要高23倍,而美国境内每年因接触二手烟而患肺癌的人群达到了7330人。

    为了加强戒烟的效果,健康机构建议如下:

    1.制定一个预期戒烟成功的日期,一定要确定,例如生日或周年纪念日等等;

    2.将家里、车里以及办公室里的所有的尼古丁制品全部清除,戒烟开始的前一个月多想点别的事情,以将抽烟的想法排除出脑海,毕竟手个月复发的几率是很高的;

    3.每天都要提醒自己为什么要戒烟;

    4.创建一个支持性的环境,找一个同样想戒烟的朋友,如果没有这样的机会,那么就问问家人或者朋友看能不能监督自己;

    5.如果自己没有吸烟的习惯,那么也要尽量避免二手烟污染。如果自己与抽烟人群长期一起工作,那么要建议他们尽快戒烟。尽量避免去吸烟人群多的地方;

    6.避免接触已知的致癌物如果你的工作必须要接触上述物质,那么一定要保护好自己,例如带口罩等;

    7.多吃点水果与蔬菜,这比吃维生素片效果要好得多;

    8.经常性地锻炼,慢点开始。

    2.Lancet Oncology:肿瘤免疫疗法治疗肺癌取得新进展

    DOI: 10.1016/S1470-2045(18)30148-7

    最近一项肺癌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新型的免疫联合疗法组合对于控制非小细胞肺癌的进展具有显著的效果,相关结果发表在最近一期的《Lancet Oncology》杂志上。

    患有恶性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在化疗之后往往会出现复发的情况,因此很多患者会选择接受免疫疗法。其中一类免疫治疗药物叫做"检查点"抑制剂,这类药物能够靶向免疫系统的检查点分子调控机体的免疫反应,从而使得其对癌细胞产生更强的杀伤力。

    在这项研究中,作者结合了检查点药物nivolumab以及另外一类强力的免疫刺激分子ALT-803."我们临床试验的独特性在于将两种完全不同的药物结合在一起使用。试验结果表明这些药物具有足够的安全性,而且相比单独的检查点疗法能够起到更佳的效果"。

    临床前结果已经表明ALT-803能够激活免疫系统,调节淋巴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在接受治疗的21名患者中,9名患者此前均产生了治疗的耐受性。在上述9名患者中,100%在这项研究中出现了部分的免疫反应,或者病情得到了控制。

    这项新型的结合性疗法对于癌症治疗时十分巨大的进步。"尽管过去几十年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方法主要为手术,放疗以及化疗。但过去十年来免疫疗法以及靶向性疗法也逐渐成熟,免疫疗法会改变机体与癌细胞之间的平衡性",作者们说道。

    3.PNAS:缓解肺癌的新方法IGF-1

    doi/10.1073/pnas.1718414115

    非小细胞肺癌是最常见的肺癌之一,也是美国境内死亡率最高的癌症类型之一。最近一项研究表明,四分之一的由KRAS癌基因的突变导致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都可以通过联合药物得到有效治疗,相关结果发表在最近一期的《PNAS》杂志上。

    咱三十多年来,研究这几门致力于靶向KRAS突变设计抗癌药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因此,一些研究者们希望靶向相关的信号通路。

    其中之一是胰岛素以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信号通路,钙信号影响了细胞对营养的吸收以及释放,并最终影响了细胞的生长。然而,这一信号通路对于KRAS突变介导的肺癌发生的影响研究的并不清楚,临床试验中通过阻断IGF-1信号治疗肺癌的尝试也以失败告终。

    在最近的这项研究中,作者利用遗传手段完全性地阻断了胰岛素/IGF-1信号,从而为研究KRAS介导的肺癌的发生提供了十分干净的研究背景。基于该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完全性阻断IGF-1信号能够抑制肿瘤的生长,同时证明了通过额外步骤完全抑制IGF-1信号的必要性。

    "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完全抑制胰岛素/IGF-1信号的方法,而且为KRAS突变介导的肺癌的发生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该研究的高级作者,来自波士顿儿童医院内分泌系的研究员Nada Kalaany博士说道:"通过遗传手段,我们得到的结果将变得更加有说服力"。

    4.MTNA:基于RNA分子的代谢疗法可治疗肺癌

    DOI: 10.1016/j.omtn.2017.10.001

    根据最近的一项研究,基于RNA的疗法能够阻断肿瘤起始细胞(tumor-initiating cells, TIC)中关键代谢酶的表达,该发现有助于开发新型治疗肺癌的疗法。

    由名称可以知道,TIC也就是所谓的癌症干细胞,是一类能够自我更新的细胞亚群。TIC的异常代谢是其关键的特征之一,原因在于高速的增殖速率以及癌化特性使得这群细胞余姚改变已有的代谢通路,从而能够产生更多的能量以及生物合成前体分子。

    这一发现表明多种不同类型的癌症细胞中都有很多代谢酶类表达量上调的现象,作者认为对TIC代谢组学的研究是目前研究癌症恶化的新兴方向。

    此前研究已经发现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TIC含有高水平的GLDC(甘氨酸脱羧酶),该酶能够降解甘氨酸。GLDC的过表达会导致肿瘤的形成以及TIC的增殖,而GLDC高表达往往伴随着患者存活率的下降。

    目前还没有有效治疗GLDC的疗法,作者等人发现短链合成RNA能够抑制GLDC蛋白的产生,从而抑制TIC的增殖以及肿瘤的形成。

    在这项研究中,作者们发现当给携带NSCLC的小鼠注射短链合成RNA之后,肿瘤的生长速率降低了60%。

    这些短链RNA能够破坏GLDC表达蛋白的关键步骤,从而导致GLDC蛋白表达量的下降。

    未来研究者们希望了解这些RNA能否通过鼻腔运输到肿瘤部位,以及检测该方法对于治疗其它类似的癌症的效果。相比传统的小分子药物,RNA的耐药性以及毒性风险都相对较低,因此具有更大的潜力。

    5.抽烟带来的健康危害可不止肺癌!

    医生们在诊断完患者的各项信息,例如体重、血压、呼吸以及心率等等之后,往往还会问一下有没有抽烟的习惯。询问这一事项的目的是为医生的针对性治疗意见的给出提供必要信息。

    "医生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而吸烟则是影响健康的最大威胁之一",来自宾州州立大学医学院公共健康科学系的教授Jonathan Foulds说道:"吸烟对我们人体的影响几乎遍布所有部位"。

    虽然大部分患者都知道吸烟会引发呼吸问题以及癌症,但他们可能不清楚吸烟还会导致其他健康问题。

    "如果每天吸烟的数量达到了一包以上,那么患肺癌的几率相比不吸烟的人群可不仅仅上升一倍而已", Foulds解释道:"事实上,这一差别达到了20倍之多"。

    来自宾州州立大学Milton S. Hershey医学中心的lexis Reedy-Cooper博士称,吸烟者或许没有意识到他们有较高的患心脏病、中风、糖尿病以及其它类型癌症的风险。"我们在看牙医的时候也需要让他们知道我们是否有吸烟的习惯,因为这会使医生们格外注意我们是否有患头颈癌等癌症的风险,牙医们往往能够第一时间发现这些迹象"。

    二手烟的危害同样很大。对于生长在有抽烟习惯的家庭中的孩子来说,他们患哮喘、耳道感染以及肺部感染的风险都很高。怀孕的女性如果不戒掉吸烟的习惯,那么胎儿将会出现其它伴随性症状甚至早产的风险。

    此外,戒烟对于降低心脏病的风险的作用要远远高于降低胆固醇以及血压。因此,对于患有高血压以及高胆固醇的患者来说,一定要及时提供自己吸烟的信息给医生。

    6.Sci Trans Med:肺癌会导致肺动脉高压症状的发生

    DOI: 10.1126/scitranslmed.aai9048

    呼吸不畅往往会增加晚期肺癌患者的痛苦,这主要是由于肺动脉高压症状导致的。最近,来自马普的研究者们通过对500名患者进行研究,发现肺动脉高压的症状主要是由于癌细胞驱动的免疫与炎症反应导致的,因此对应的治疗手段或许可以改善这一症状。

    肺癌是目前世界上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之一,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上升。这一现象背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针对肺癌的早期诊断效果不佳:患者在被诊断患有肺癌之后往往只能够存活5年的时间。另外一个问题在于肺癌存在很多不同的亚型,每一种亚型都对应有不同的治疗方案,因此需要对肺癌具备充分的理解才能够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

    医生们已经发现许多晚期肺癌患者会产生呼吸不畅的症状,这一症状与肺动脉高压的症状相似。来自马普的研究者们因此检测了500名肺癌患者的肺动脉直径。“我们发现超过一半的患者肺动脉出现了增厚的现象,这解释了为什么一半以上的患者会出现肺动脉高压的症状”,该研究的首席作者Rajkumar Savai说道。

    为了寻找其中的原因,研究者们对三种不同肺癌亚型的小鼠模型进行了研究。“不同的肿瘤亚型会具备不同的生长速率,但所有三种小鼠模型在晚期阶段都出现了肺动脉高压的症状”,Soni Pullamsetti说道。

    那么究竟为什么肺癌会导致肺动脉高压症状的产生呢?小鼠以及人源样本中均没有检测到血管中存在的癌细胞或结块。然而,研究者们发现肿瘤附近的血管浸润了大量的免疫细胞。进一步的研究则发现这些免疫细胞能够释放多种化学信号分子,类似于炎症反应的发生过程。相反地,在免疫系统缺陷的小鼠中,作者并没有发现血管壁增厚的现象。这些结果表明肺癌细胞引发的炎症反应或许是导致肺动脉高压症状产生的原因。

    7.JAMA Inter Med:吸烟会提高HIV患者因肺癌死亡的风险

    DOI: 10.1001/jamainternmed.2017.4349

    根据来自麻省总医院的研究者们的最新成果,接受抗逆转录疗法的HIV患者如果有吸烟习惯的话,他们因癌症死亡的几率会比HIV本身的致死率高10倍之多。这项研究发表在最近一期的《JAMA Internal Medicine》杂志上。

    “吸烟与HIV结合,会大大提高患肺癌的风险”,该研究的作者Krishna Reddy博士说道:“HIV患者群体的吸烟比例极高么人吸烟与HIV都会大大提高患肺癌的风险”。

    随着抗逆转录疗法的普及,HIV患者的寿命得到了延长,但吸烟则会大大提高他们患肺癌的风险,甚至高过吸烟对正常人群的危害。“肺癌是HIV患者自己死率最高的原因之一,但很多情况下都可以避免发生”。该文章的通讯作者Rochelle Walensky博士说道。

    利用计算机进行建模与模拟分析,研究者们基于患者吸烟的情况估计了目前美国境内HIV患者患肺癌的风险。其它一些疾病,例如心脏病等等,也被列入的估计的范围。

    研究者们发现, HIV患者在接受抗逆转录药物治疗之后继续保持吸烟习惯的会有25%的死亡率,而对于40岁之前戒烟的患者来说,因肺癌死亡的风险仅有6%。此外,研究者们还发现有吸烟习惯的HIV患者在接受抗逆转录治疗之后因肺癌死亡的几率是HIV致死率的6到13倍。

    由于美国境内吸烟的人群数量庞大,即使对于HIV感染者群体来说也有相当高的比例,因此这一研究结果表明,HIV患者要想降低肺癌死亡的风险,应尽早戒烟。

相关报告
  • 《最新肺癌新药研发管线盘点》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7-11
    • 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快,对人群健康和生命威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50年来许多国家都报道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明显增高,男性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占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一位,女性发病率占第二位,死亡率占第二位。肺癌的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明确,大量资料表明,长期大量吸烟与肺癌的发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本文盘点了最新的肺癌临床研发管线。我们统计了在clinicaltrials.gov上注册的临床1期,2期和3期的肺癌药物临床试验数据。纳入统计范围的包括正在招募、招募完成和已发布招募通知的试验,没有包括已经完成、终止、未知、撤回和暂停的试验。 截止2018年7月4日,肺癌领域共有1295项新药临床试验研究,临床早期研究占主导地位。这些试验中,处于1期的有580项试验,处于2期的有536项试验,处于3期的有179项试验(注:有些药物可能同时进行多个试验)。自从2018年1月以来,肺癌新药的临床试验新增了191项,其中,处于1期的有86项,处于2期的有90项,处于3期的有15项。 肺癌新药的临床试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亚洲和欧洲。按照临床试验的研究机构所在地统计,前5位的国家或地区是:美国768项,中国大陆232项,西班牙205项, 法国175项和韩国167项(注:可能有多中心临床试验)。 正在主导进行肺癌新药临床试验占据多数的公司分别是:阿斯利康47项,诺华35项,百时美施贵宝26项,罗氏24项,礼来24项和默沙东19项。 肺癌新药临床试验平均招募受试者分别是:1期105名,2期146名,3期588名。 2018年6月,共有31个新发布的临床试验。其中,处于1期的有11项,处于2期的有18项,处于3期的有2项。
  • 《梳理肝炎病毒最新研究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病毒学领域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wuyw
    • 发布时间:2019-10-22
    • 2019年6月29日讯,令人吃惊的是,全世界大约95%感染上乙型肝炎病毒(HBV)或丙型肝炎病毒(HCV)的人并不知道他们被感染了。造成这种情形的一个原因是人们能够许多年内无症状地生活。当他们发现他们患上肝炎时,时间经常是太晚了以至于治疗并不是完全有效的。因此,肝脏损伤变成肝硬化或肝癌。 肝炎一直是全球性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世卫组织最新数据显示,全球共有20亿人感染肝炎病毒,其中约有5亿人(全世界十二分之一的人口)感染了慢性肝炎,每年约有100万人因此而死亡。肝炎病毒感染者包括肝炎病毒携带者和肝炎患者。病毒性肝炎是主要肝炎类型。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其中主要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五种病毒。按病毒性肝炎各自的主要传播途径,它可以分为两类:(1)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通过污染的手、食物和水等传播):甲肝和戊肝;(2)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及母婴传播:乙肝、丙肝及丁肝。 肝炎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常见传染病,仅乙肝和丙肝病毒携带者近1.5亿,每年因肝硬化、肝癌死亡人数达28万。其中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率高、病程复杂、预后较差、难以治愈,是我国负担最重的疾病之一,而中国也正在努力甩掉“乙肝大国”的帽子。另外,危害仅次于乙肝的是丙肝,据介绍我国有760万丙肝的感染者。近几年来随着检测水平、筛查的力度以及报告系统的敏感性增加等原因,丙肝病例逐年上升。 考虑到我国是肝炎病毒携带者大国,更多地了解肝炎病毒的生物学和遗传学特征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小编盘点了一下,过去一段时间肝炎病毒方面的最新研究,供广大读者阅读。 1.JEM:发现人体对甲肝病毒感染作出致命性反应的遗传原因 doi:10.1084/jem.20190669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和法国巴黎第五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鉴定出一种基因突变导致一名11岁女孩遭受甲型肝炎病毒(HAV,也称为甲肝病毒)感染后出现致命性的反应。这项研究揭示出IL18BP基因上的突变导致人体的免疫系统攻击和杀死健康的肝细胞,这表明靶向这个途径可能能够防止因病毒感染而导致肝功能快速衰竭的患者死亡。相关研究结果于2019年6月18日在线发表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Inherited IL-18BP deficiency in human fulminant viral hepatitis”。 图片来自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2019, doi:10.1084/jem.20190669。 HAV感染肝脏并且通常导致相对轻微的疾病,而且所产生的疾病在几周或几个月内就会痊愈。但是,每200名HAV感染者中就有1人患有更严重的反应,即暴发性病毒性肝炎(fulminant viral hepatitis, FVH),其特征是肝组织快速丧失和灾难性的肝功能衰竭,从而导致损害大脑的有毒物质释放。除非患者接受肝移植,否则这种疾病通常是致命性的。其他的肝炎病毒也可引起FVH,但一些患者对这种感染产生如此严重反应的原因仍然是不清楚的。它通常发生在健康且没有肝病或免疫缺陷病史的儿童和年轻人中。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在洛克菲勒大学的Jean-Laurent Casanova教授的领导下,这些研究人员确定了一名法国11岁的女孩在感染HAV后死于FVH。他们对这名女孩的DNA进行了测序,并发现她在IL18BP基因的两个拷贝中携带相同的突变,其中这个基因编码一种称为白细胞介素-18结合蛋白(interleukin-18 binding protein, IL-18BP)的蛋白。 IL-18BP能够结合并中和白细胞介素-18(IL-18)。IL-18是一种强大的“细胞因子”,当遭受感染时,身体就会产生IL-18,以便激活某些类型的免疫细胞和促进炎症。Casanova及其同事们确定在这名女性患者的IL18BP基因中鉴定出的这种突变阻止了IL-18BP蛋白中和IL-18。 为了了解这可能如何影响身体对HAV感染作出的反应,这些研究人员将人肝细胞与自然杀伤(NK)细胞一起培养,其中NK细胞是一种靶向病毒感染细胞(即受到病毒感染的细胞)的免疫细胞。Casanova及其同事们发现,在不存在IL-18BP的情况下,无论肝细胞是否遭受HAV感染,IL-18都会增强NK细胞靶向和杀死肝细胞的能力。IL-18BP的导入阻断了这种由IL-18诱导的毒性,这表明IL-18BP通常可以防止对HAV感染作出的过度反应,但携带这种基因突变的患者易患上FVH。 2.Hepatology:揭示乙肝病毒和丁肝病毒如何在肝细胞中建立感染 doi:10.1002/hep.30815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的可扩展的细胞培养系统,它允许对宿主细胞如何应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又称乙肝病毒)和丁型肝炎病毒(HDV,又称丁肝病毒)感染进行了详细调查。相关研究结果于2019年6月17日在线发表在Hepatology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nalysis of host responses to hepatitis B and delta viral infections in a micro‐scalable hepatic co‐culture system”。 更好地了解病毒HBV和HDV如何影响它们感染的细胞将有助于开发抗击甚至治愈感染的药物,但是这两种病毒仅感染来自人类和黑猩猩的肝细胞(hepatocyte, 译者注:也可译为肝实质细胞,在本文中未特地说明时,肝细胞指的是肝实质细胞)。这些细胞很难获得,并且当在体外的细胞培养液中培养时,它们经历一种称为去分化(de-differentiation)的过程:在短短几天的过程中,它们失去它们特有的特征和功能。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它们也失去了被HBV和HDV感染的能力,从而成为研究慢性病毒感染的重大障碍。 对其他组织的研究已表明特殊的细胞类型有时需要其他细胞类型的支持来维持它们的分化状态。肝实质细胞构成肝脏中的大部分细胞,但是肝脏组织也含有许多其他的细胞类型,它们统称为“肝非实质细胞(non-parenchymal cell)”。最近,研究生Benjamin Winer与Ploss实验室和胡日勒公司(Hurel Corporation)的同事们已证实新鲜分离的人肝细胞能够与肝非实质细胞一起生长在由胶原蛋白制成的支撑表面上。在这种他们称为原代人肝细胞自组装共培养物(self-assembling co-culture of primary human hepatocytes, SACC-PHH)的细胞培养系统中,肝细胞保持它们的分化状态,并能够支持慢性HBV感染长达40天。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Winer及其同事们研究了肝细胞如何应对HBV和HDV感染。首先,他们测试了SACC-PHH是否能够支持这两种病毒的感染。HBV劫持肝细胞的蛋白制造机器来制造病毒蛋白,HDV利用HBV蛋白进行自我组装。因此,HDV仅能在与HBV同时感染(co-infection, 共感染)的肝细胞中或者在已遭受HBV慢性感染(super-infection, 重叠感染)的肝细胞中复制。这些研究人员发现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发生在SACC-PHH中,即使这种细胞培养系统已经缩小到很小的384微孔培养板---这一进展使得这种系统非常适合候选药物的高通量筛选。因此,他们发现使用两种候选抗病毒药物恩替卡韦(entecavir)和Myrcludex B进行预防性治疗能够降低SACC-PHH中这两种肝炎病毒的水平。 3.FASEB J:发现丙肝病毒劫持人体免疫系统机制 doi:10.1096/fj.201800629RR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了高传染性、有时致命性的丙型肝炎病毒(HCV,也译为丙肝病毒)如何“劫持”我们的免疫系统,并且在许多感染者身上未被诊断出来。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FASEB Journa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The hepatitis C virus (HCV) protein, p7, suppresses inflammatory responses to 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α via 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STAT)3 and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ERK)–mediated induction of 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 (SOCS)3”。论文通讯作者为都柏林圣三一学院免疫学助理教授Nigel Stevenson博士。 在感染肝细胞之前,丙肝病毒(HCV)在血液中循环,图片来自Trinity College Dublin。 在正常情况下,我们的细胞彼此间通过与称为细胞因子的分子进行交谈,这些分子通过激活我们细胞内的信号转导通路起作用。这些细胞因子及其信号转导通路触发我们细胞内数百种分子的表达,从而增加炎症和抗病毒活性。这种免疫反应能够杀死和清除我们细胞和身体中的病毒感染。 然而,不受控制的炎症将是危险的,因此为了确保我们对感染作出的免疫反应得到适当调节,一些细胞因子信号转导通路受到称为“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ling, SOCS)”的免疫调节剂的控制。在作出初始的免疫响应后一段时间后,SOCS关闭促炎细胞因子信号转导通路。 这些研究人员发现HCV通过触发我们体内的SOCS调节物产生,抑制了体内的免疫反应;这种病毒的特定部分负责增加肝细胞和免疫细胞中特定的SOCS分子。 4.eLife:科学家在丙肝病毒感染动物模型研究上获重大进展! doi:10.7554/eLife.44436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eLif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表示,小鼠和人类机体中肝细胞蛋白的微小差异或会对丙肝病毒的复制产生明显效应,这或有望帮助开发丙肝病毒感染的小鼠模型。 如今在全球有超过7000万人遭受丙肝病毒慢性感染,这往往使得感染者面临肝癌和肝硬化的风险,目前并无有效的疫苗来预防丙肝病毒感染,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丙肝病毒在天然状况下仅会感染人类和黑猩猩;研究者Jenna Gaska表示,我们想要更好地理解除了人类外,丙肝病毒在动物机体中进行复制还需要什么,这项研究中我们开发出了一种改进型的动物模型,其能帮助研究病毒的感染机制并帮助开发抵御丙肝病毒感染的新型疫苗。 如果小鼠能被遗传修饰产生人类蛋白促进病毒进入肝脏细胞,那么其就能被丙肝病毒所感染,然而一旦进入肝脏细胞,丙肝病毒就无法进行复制,除非其基因组被改变或者小鼠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被抑制;文章中,研究人员通过观察分析是否对丙肝病毒的耐受性取决于一种名为亲环素A(cyclophilin A)的蛋白质,在人类机体中,该蛋白对于丙肝病毒在宿主肝脏细胞中复制必不可少,研究者发现,在促进病毒复制上,相比人类版本而言,小鼠机体中的蛋白版本似乎并不那么有效。随后研究人员通过促进小鼠机体中亲环素A突变使其更像人类机体中的亲环素A,从而改善了小鼠蛋白版本在人类细胞中的表现能力,基于这些小型改变,小鼠机体中的亲环素A就能够在于人类亲环素A相当的水平下促进丙肝病毒的复制。Gaska说道,当我们将人源化的小鼠亲环素A版本置于并不会复制丙肝病毒的肝癌细胞中时,我们发现丙肝病毒的复制发生了明显增加。 研究者在小鼠肝脏细胞中检测了不同版本的亲环素A,这些小鼠肝脏细胞中包含有丙肝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及复制所需的其它多种蛋白,尽管额外添加人类亲环素A和其中一种突变对病毒的复制有着明显影响,但其水平仍然远低于人类细胞中所见的水平,这就表明,仍然需要其它因素来促进丙肝病毒在小鼠细胞中进行强力复制,从而最终实现在活体小鼠中复制。 5.PLoS Biol:清华、川大、中国科学院强强联合,设计药物抑制甲型肝炎病毒 doi:10.1371/journal.pbio.3000229 一项近日发表在《PLOS Biology》上的新研究表明,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表明过去研究用于治疗头颈癌的一种药物可以作为先导化合物开发药物来治疗甲肝病毒感染,这项研究由四川大学的Dan Su、清华大学Zihe Rao、中国科学院的Xiangxi Wang和他们的同事们一起完成。 图片来自图片来源:PLoS Biol。 作者报道了四种强效的甲型肝炎病毒特异性中和抗体,以及他们之前报道的一种抗体,它们可以通过抑制病毒附着在宿主细胞上的能力来有效抑制甲型肝炎病毒的感染。作者使用高分辨率低温电子显微镜来观察与抗体结合的甲型肝炎病毒的结构。这让他们对抗体如何中和病毒的结构基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高效抑制剂的合理设计提供了依据。 利用分子模型,作者从药物库数据库中找到了一种前景良好的抑制剂,名为golvatinib。作者通过体外实验证实了其阻断病毒感染的能力,并揭示了其中和机制。作者认为,这种实验和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可以为合理设计治疗小核糖核酸病毒感染的有效药物提供参考。 6.Nat Microbiol:揭示肝细胞抵御甲肝病毒等多种RNA病毒感染的新型分子机制 doi:10.1038/s41564-019-0425-6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Microbi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北卡罗来纳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得益于IRF1蛋白的帮助,肝细胞或许会对多种RNA病毒感染产生天然抵抗力,包括甲肝病毒、登革热(登革病毒)和寨卡病毒等;当存在于肝细胞中时,IRF1蛋白能够调节酶类RARRES3的活性,从而攻击病毒。当甲肝病毒试图在细胞中建立感染时RARRES3酶就会进行表达。 医学博士Stanley M. Lemon说道,我们发现,IRF1蛋白是肝脏细胞中对病毒产生内在抵抗力的主要调节子,如果其存在于肝细胞中,就能够确保,对脂质发挥作用的酶类RARRES3使得肝细胞对甲肝病毒感染产生攻击或抵抗特性。 研究者Daisuke Yamane表示,当表达RARRES3酶类能够保护机体抵御甲肝病毒感染时,其并不会帮助肝脏细胞抵御来自其它RNA病毒的感染,比如登革病毒等;后期研究中,研究人员希望能够通过更为深入的研究来阐明肝细胞的先天免疫力如何通过IRF1来调节机体感染,同时研究者也希望能更好地理解为何IRF1能够产生特定的细胞功能来抵御特殊RNA病毒的攻击。 7.PLoS Pathog:复旦大学揭示HBV持续感染的新机制 doi:10.1371/journal.ppat.1007690 一项最近发表在《PLOS Pathogens》上的新研究揭示了乙肝病毒蛋白如何刺激可以破坏抗病毒反应的免疫细胞的增殖,该研究由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的Haitao Guo和复旦大学的Bin Wang、JimingZhang和他们的同事们合作完成。这些发现可能解释了乙肝病毒(HBV)如何建立和维持慢性感染,并可能帮助开发新的治疗策略。 图片来源:PLOS Pathogens。 研究人员研究了在HBV持续感染中MDSCs的增殖和抑制T细胞反应的机制。研究人员分析了164例慢性HBV感染患者和70例健康供体中MDSCs的循环频率。他们发现HBeAg阳性患者的MDSCs循环频率高于HBeAg阴性患者。此外,HBeAg可以通过上调吲哚胺- 2,3 -双加氧酶(IDO)分子来诱导MDSCs的扩增,IDO在抑制T细胞增殖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作者认为,这一发现提示了一种HBeAg通过IDO通路诱导MDSC扩增来损害T细胞功能并维持HBV持续感染的新机制。因此,HBeAg-MDSC-IDO通路可能是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治疗靶点。 8.Nat Microbiol:一种特殊的细胞蛋白或能有效抑制乙肝病毒的增殖 doi:10.1038/s41564-019-0405-x 乙型肝炎是一种病毒性的肝脏感染,其会引发急慢性疾病,尽管目前人们能够通过注射疫苗来抵御乙肝病毒的感染,但目前抑制病毒复制的疗法并不能治愈感染者,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Microbi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巴斯德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一种特殊的细胞蛋白或能通过降解病毒的DNA来有效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 目前乙肝病毒的慢性感染在全球影响着超过2.5亿人的健康,这种慢性感染常常会使得感染者面临高风险的严重肝脏疾病,包括肝癌等,目前研究人员并未找到有效治疗肝癌的方法。尽管多种抗病毒疗法能有效抑制乙肝病毒的感染,但并没有有效治愈且完全消除病毒的新型疗法,因此最重要的就是通过消除慢性感染者机体中的病毒来有效抑制患者疾病进展为肝癌。 当病毒感染细胞后,其就会利用宿主的“细胞机器”或细胞内部构建的增殖机制来进行病毒复制,为了能够抵御病毒感染,一些细胞中的蛋白也能够干预病毒的增殖机制,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病毒限制因子(viral restriction factors)。这项研究中,研究者推测,包括肝脏在内的多个器官中所产生的特殊蛋白或许就扮演着病毒限制因子的角色。 研究者Jean Pierre Vartanian说道,这项研究中我们发现,一种特殊的细胞蛋白能降解掺入到病毒颗粒中的病毒DNA并诱导乙肝病毒基因组降解,在这一过程中,名为DNase I的酶类能够产生空的病毒颗粒;DNase I是一种新型的抗病毒限制因子,其主要在缺氧环境中进行表达,同时也会在乙肝病毒感染的患者机体中进行表达。 9.eLife:科学家成功揭示乙肝病毒的起源和传播模式 doi:10.7554/eLife.36709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eLif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雅典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阐明了两类乙肝病毒(HBV)的地理起源和全球传播模式,研究者表示,D型HBV和A型HBV(HBV-D和HBV-A)或许起源于中东地区和北非地区,文章中,研究人员揭示了这两种乙肝病毒亚型在全球传播模式上的巨大差异,这或能帮助理解全球乙肝病毒流行传播的特性。 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HBV是诱发肝脏疾病的主要原因,也是全球人群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全球有2.57亿乙肝病毒感染者,HBV能分为九种亚型(A-I),HBV-D和HBV-A分布自全球各地,HBV-A主要分布在欧洲和非洲,而HBV-D则主要分布在欧洲和中东地区。 研究者Evangelia-Georgia Kostaki博士指出,由于缺乏相关的研究,目前我们并不清楚HBV-A和HBV-D的流行病学历史,为了能够阐明这这种HBV亚型的流行特征,研究人员就想通过研究来阐明HBV在不同地理区域中的传播流行模式/机制。文章中,研究人员利用916个HBV-D和493个HBV-A的全基因组序列重建了这些乙肝病毒基因型的全球进化发展和多样化图谱(即系统发生图谱),同时分析了其区域集聚的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尽管研究人员无法从现有的数据中准确推断出其准确的来源,但HBV-D的地理起源还是在北非和中东地区,HBV-A的起源更接近于非洲和欧洲,可能位于中东和中亚地区。 研究者表示,HBV-D的主要传播途径比较复杂,包括不同的地理区域,在北非和中东地区,HBV-D通常会表现出低水平的传播模式,这就提示,这些地区的病毒感染人群或许有大量的迁徙,这与研究人员之前观察的结果似乎是一致的,或许是因为农业早期发展以及HBV-D的传播和遗传重组所致。 当HBV-A开始在中非传播后,其基因型就会遵循两种截然不同的途径,一条通向东方和南非地区,一条通向撒哈拉以南地区和西非地区;随后扩散到巴西、海底和印度次大陆地区,而后期的传播可能是源于奴隶贸易的结果。本文研究中,研究人员阐明了HBV-A和HBV-D两种乙肝病毒亚型在全球传播模式上的巨大差异,以及其不同层次的区域集群水平,这或许就能反映出史前和近代以来人类迁徙及其它活动对HBV病毒亚型进化的影响。 10.Nature:重大突破!揭示人体产生的蛋白viperin抑制HIV、HCV、寨卡病毒等多种病毒的作用机制 doi:10.1038/s41586-018-0238-4 抗病毒蛋白viperin是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体内的一种天然存在的酶。已知它对包括西尼罗河病毒、丙型肝炎病毒(HCV)、狂犬病病毒和HIV在内的许多病毒具有抗病毒作用。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波士顿蛋白质创新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鉴定出viperin的抗病毒作用机制。这种酶促进三磷酸胞苷(CTP)产生3’-脱氧-3’,4’-二脱氢-CTP(3?-deoxy-3′,4?-didehydro-CTP, ddhCTP)分子。ddhCTP阻止病毒复制它们的遗传物质,因而阻止它们增殖。这一发现可能允许人们开发出诱导人体产生这种分子的药物,并且这些药物可能作为广谱抗病毒疗法加以使用。相关研究结果于2018年6月20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 naturally occurring antiviral ribonucleotide encoded by the human genome”。 图片来自David W. Gohara, Ph.D。 论文共同作者、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Craig Cameron教授说,“我们已知viperin通过某种酶活性具有广泛的抗病毒作用,但是其他的抗病毒剂使用不同的方法来阻止病毒。由论文通信作者Tyler Grove和Steven Almo领导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合作者们揭示出viperin催化一种重要的反应,从而导致ddhCTP分子产生。我们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团队随后证实了ddhCTP对病毒复制其遗传物质的能力的抑制作用。令人吃惊的是,这种分子的作用方式类似于开发出的用于治疗HIV和HCV等病毒的药物。随着更好地理解viperin如何阻断病毒复制,我们希望能够设计出更好的抗病毒剂。” 病毒通常会劫持宿主的遗传构成单元(building block)来复制它自身的遗传物质,并将核苷酸分子整合到新的RNA链中。这种ddhCTP分子模拟这些核苷酸构成单元,并被整合到病毒基因组中。这些“核苷酸类似物”一旦被整合到病毒的新RNA链中,就会阻止RNA聚合酶向这条RNA新链中添加更多的核苷酸,从而阻止病毒产生它的遗传物质的新拷贝。 市场上销售的大多数核苷酸类似物都是人造的,但是使用这些合成药物往往会产生并发症。鉴于核苷酸被细胞中的许多蛋白和酶所使用,因此核苷酸类似物有很多机会来干扰正常的细胞功能。然而,与当前的许多药物不同的是,ddhCTP是由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细胞编码的。分子ddhCTP似乎没有任何意想不到的靶标。因此,这些研究人员猜测这种化合物在人体内的天然来源使得它肯定是无毒的。 为了验证ddhCTP的有效性,这些研究人员发现这种分子抑制登革热病毒、西尼罗河病毒和寨卡病毒中的RNA聚合酶,这些病毒都属于一组称为黄病毒的病毒。他们随后研究了这种分子是否阻止了寨卡病毒在活细胞中的复制。 论文共同作者、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助理教授Joyce Jose说,“这种分子抑制三种不同的寨卡病毒毒株复制。它同样有效地抑制1947年的原始寨卡病毒毒株和2016年近期爆发流行病的两种寨卡病毒毒株。这是特别令人兴奋的,这是因为已知目前没有治疗寨卡病毒的药物。这项研究突出了针对ddhCTP等天然化合物的一个新的研究途径,这些天然化合物可能用于未来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