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俯冲带系统演化规律获得新认识》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11-14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研究员赵明辉团队联合浙江海洋大学研究团队,在非典型俯冲系统的演化规律研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相关成果于近日发表在Gondwana Research(《冈瓦纳研究》)上,研究生王星月为第一作者,赵明辉为通讯作者,曹令敏、何小波、程锦辉为论文共同作者。

    俯冲带是地球上最大的物质循环系统,具有复杂的构造活动,是板块构造理论中至关重要的地质单元。当年老的、厚的、密度大的大洋板块俯冲到年轻的、薄的、密度小的大洋板块之下时,称为典型俯冲,如:伊豆-小笠原-马里亚纳(IBM)俯冲带。当年轻板块向年老板块俯冲时,称为非典型俯冲,如:穆绍海沟(Mussau Trench)、约尔特海沟(Hjort Trench)和存在争议的加瓜海脊(Gagua Ridge),且构造环境及控制因素是认识非典型俯冲的关键因素。

    研究团队通过系统分析穆绍海沟、约尔特海沟和加瓜海脊的构造演化背景及地质与地球物理结构特征,提升了对板块俯冲体系的认识。研究认为:当板块边界以走滑分量为主,处于走滑挤压构造环境,且由老板块向着新板块运动时,更易形成非典型俯冲。加瓜海脊不具备这种构造环境,速度结构剖面没发现俯冲证据,因此,不属于非典型俯冲。

    基于构造环境和控制因素提出了两种非典型俯冲演化模式:当板块边界近平行或重合于年轻板块的残余扩张脊时,以走滑分量为主的走滑挤压应力条件下可直接形成非典型俯冲(如约尔特海沟);当板块边界近垂直于年轻板块的残余扩张脊时,在年老板块向年轻板块运动的初期,海槽作为二者之间的板块边界,随着以走滑分量为主的走滑挤压应力的增加,年轻板块沿着其内部的一个转换断层向年老板块俯冲,形成非典型俯冲(如穆绍海沟)。

    该研究得到了西太平洋地球系统多圏层相互作用重大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实验室基金的联合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1342937X22003069

  • 原文来源:http://www.scsio.cas.cn/news/kydt/202211/t20221105_6545112.html
相关报告
  • 《研究提出一种新的马尼拉俯冲带演化模式》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11-03
    • 近日,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赵明辉研究团队,联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和法国海洋开发研究所等研究团队,对南海东北部马尼拉海沟的俯冲碰撞过程开展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新认识,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Tectonophysics(《构造物理》)上。刘思青博士为论文的第一作者,赵明辉研究员为通讯作者,高金尉副研和Sibuet教授为论文的共同作者。 马尼拉俯冲带是南海现今惟一的俯冲汇聚边界,获得沿马尼拉海沟俯冲到吕宋岛弧之下的板片构造属性,对于南海与周边板块形成演化历史及构造重建至关重要。 研究团队通过搭载国家基金委南海北部地球物理航次(NORC2015-08和NORC2016-08),在南海东北部21°N采集了一条长280km、东西走向、穿过马尼拉俯冲系统的深地震测线OBS2015-2_OBS2016-1,包括南海北部陆缘、马尼拉海沟(MT)、增生楔(恒春海脊)、弧前盆地(北吕宋海槽)和火山弧(吕宋岛弧)等构造单元。研究人员将多道地震、重力模拟、天然地震等地质与地球物理数据有机融合,取得如下创新认识: (1)测线下方的深部速度结构总体表现为减薄陆壳速度结构特征,存在一个速度差异边界(VDB);边界以西,表现为在减薄地壳下方存在一个约3 km厚的下地壳高速层,边界附近有明显的上地壳速度等值线凸起特征(Bump);而边界以东,在减薄陆壳顶部发育一套速度异常体(Undefined Body),位于增生楔底部,与拆离断层相连,东部被马尼拉平移断层(MTF)切断。 (2)基于三条测线由俯冲到碰撞的速度结构特征,以及古地磁数据证实的吕宋岛弧微块体(Lutao 和Lanyu)、马尼拉板片和MTF 不同程度的顺时针旋转,创新性地提出了两种吕宋岛弧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演化的端元模式,回答了俯冲板片的地壳属性问题。 该研究得到了西太平洋地球系统多圏层相互作用重大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实验室基金的联合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http://doi.org/10.1016/j.tecto.2022.229605
  • 《魏江春院士课题组在地衣型真菌系统学研究方面获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9-28
    • 地衣是由一种地衣型真菌和相应的藻类或蓝细菌组成的稳定共生生态系统。作为先锋生物,地衣在干热、寒冷、高海拔、强光照等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历经长期演化形成了其独特的适应能力。   叶上衣目地衣型真菌(Strigulales)为典型的叶生地衣,主要生长于热带地区的树叶上,是一类特殊生境的地衣资源。因其分布范围广而成为热带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叶生物种,同时也是为数不多隶属于座囊菌纲的地衣型真菌。对特殊生境来源的地衣进行收集和深入认识,对于充分发掘利用未知地衣物种的应用潜力及加强生物资源的储备非常重要。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魏江春院士研究组近些年从中国热带地区采集了大量地衣标本,通过结合表型和基因型进行综合研究,发现了从海南岛采集的隶属于叶上衣目的新种Tenuitholiascus porinoides,其双层囊壁不会形成小室结构,并且在某些生长发育阶段,子囊呈现单层壁。已有研究表明,在地衣型真菌中子囊顶器的结构是携带重要遗传信息的分类学特征,通常用于高阶的分类单元。上述子囊顶器的结构不同于叶上衣目仅含的叶上衣科(Strigulaceae),同时,多基因系统发育学分析也表明它代表了该目一新科Tenuitholiascaceae中的一个新属Tenuitholiascus,进一步揭开了座囊菌纲地衣型真菌的进化史。以上研究成果已发表于真菌学著名期刊IMA Fungus上。   叶上衣属(Strigula)作为叶上衣科(Strigulaceae)最大的类群,对其分类主要依据形态学特征,其分类系统较为混乱。魏江春院士组联合德国、巴西、古巴等多所大学的科研人员对世界范围来源的叶上衣科(Strigulaceae)标本通过表基结合的思路综合研究,对叶上衣属的分类标准进行了修订。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谱系其基因型(SSU, LSU, TEF1-α和RPB2)和表型特征的差异,使其足以代表物种水平以上的进化显著单元(Evolutionary Significant Unit,ESU),因而将传统叶上衣属划分为六属。除狭义叶上衣属(Strigula s.str)外,恢复了Phylloporis, Puiggariella, Raciborskiella 和 Racoplaca属,并建立采集自中国海南的新属Serusiauxiella。该新属除参与共生的藻类与其他属不同以外,其大分生孢子末端的附属丝结构呈现独特的由缓慢至快速的生长行为,此现象可能与将大分生孢子固着在叶片表面有关。同时,形态和序列分析结果揭示了叶上衣科另外两个新属Flagellostrigula和Swinscowia。相关文章已发表于真菌学顶级期刊Fungal diversity,这是中国地衣学者主体工作发表在该杂志的首篇。 上述研究为深入探讨座囊菌纲真菌类群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提供了有价值的新线索,为完善该纲的真菌分类系统提供了有力支持。基于此,魏江春院士研究组助理研究员蒋淑华受邀以主要作者身份参与了Kevin D. Hyde教授联合多个国家的研究学者对座囊菌纲分类系统更新和修订的项目(Refined families of Dothideomycetes: Orders and families incertae sedis in Dothideomycetes. Fungal diversity, accept)。   以上工作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魏江春院士与德国自由大学Robert Lücking教授共同指导,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蒋淑华为论文第一作者,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David L. Hawksworth教授参与研究并作出重要贡献。感谢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邓红高级实验师在研究过程中对标本管理的支持。相关研究课题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管理项目(31750001)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31800010)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