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团队实现高维纠缠量子随机通信突破,解决关键技术瓶颈》

  • 来源专题:新一代信息技术
  • 编译者: 刘飞
  • 发布时间:2025-10-04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柳必恒研究组在高维量子通信领域取得关键进展。他们提出基于“随机存取码”的新通信框架,在八维量子光学平台上实现了高成功率(97.29%) 的随机通信,并同步提出了一种可扩展、高噪声鲁棒的高维纠缠认证方案。

    新协议的核心创新在于,发送端仅需对单光子进行高维移位和相位编码;接收端无需执行极其复杂的纠缠测量,仅进行简单的单粒子测量即可随机解码信息。这从根本上绕过了长期制约高维量子实验发展的最大技术障碍。 实验采用“路径+偏振”混合编码构建八维空间。测得的通信成功率超过七维纠缠的理论上限,有力认证了共享纠缠的维度不低于八维,证明了方案的可行性与优越性。 该方案不仅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其光学实现方案与现有城际光纤网络兼容,为未来实现实用化的长距离高维量子通信(如量子密钥分发、量子网络)奠定了关键技术基础。

    该成果突破了经典通信的性能极限,推动了量子密钥分发、随机数生成等前沿应用的发展。 传统的高维量子通信依赖复杂的高维量子门操作和纠缠测量,在光子平台上实现这些操作具有极大挑战。而该研究通过构建一种随机通信协议,发送端仅需通过高维移位操作与相位门(X、Z)对单光子编码两位信息,接收端则根据通信需求进行单粒子测量,从而规避了高维系统中复杂的纠缠测量操作。 在实验中,团队利用路径和偏振自由度混合编码构建八维子空间,实现了高维移位操作和高维测量的高效性,展示了优越的可扩展性。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的解码成功率为0.9729±0.0001,超过了七维纠缠的理论成功率上界0.9677,表明共享的纠缠态维度不低于八维。 这一研究不仅消除了长期制约高维量子实验发展的技术瓶颈,还为未来高维量子通信的实用化和长距离分发提供了技术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已于9月17日在线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


  • 原文来源: https://www.cas.cn/syky/202509/t20250919_5083493.shtml
相关报告
  • 《突破 | 北大-浙大联合团队实现首例集成涡旋光量子纠缠源》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5-03-10
    • 近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现代光学研究所王剑威教授和龚旗煌教授团队与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戴道锌教授等研究人员,实现了国际上首个基于集成光量子芯片的涡旋光量子纠缠源,并实现了任意双涡旋纠缠态的片上量子调控。团队通过发展光量子芯片调控与片外光场整形技术,搭建了片上光量子信息处理与自由空间涡旋光传输之间的芯片-自由空间量子交互系统,兼具片上操控的灵活性与自由空间传输的鲁棒性,为高维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测量、片上离子与原子操控等开辟了新途径。 涡旋光场携带轨道角动量(OAM),是光场调控与光量子技术的重要资源。利用光子的轨道角动量进行量子信息编码,理论上具有无限维的编码空间,且OAM编码的量子态能够在自由空间中稳定传播,为大容量、实用化量子通信提供了极具潜力的方案。此外,量子涡旋光场在量子精密测量、束缚离子与原子操控等领域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然而,实现集成化、小型化的涡旋光场制备与操控一直是该领域的重大挑战。传统平面光学波导器件难以稳定支持涡旋光模式的束缚和传输。2012年,研究人员首次实现了基于光栅调制微环腔的集成OAM发射器,此后国际上先后实现了集成OAM激光源、集成OAM频率梳光源以及集成OAM单光子源等重要突破。然而,由于涡旋光子的特殊性,如何在集成光量子芯片体系上实现OAM纠缠光源一直面临实验挑战。这不仅需要解决片上OAM叠加态与纠缠态的束缚、传输与控制问题,还需要克服OAM纠缠产生非线性过程的相位匹配难题。 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联合团队在2023年发展出了大规模集成光量子芯片制备与调控技术。同年,团队提出并实现了基于光量子芯片与多模光纤交互的高维量子纠缠制备、转化与芯片间传输,成功构建了多芯片间的高维量子纠缠网络,其核心思想是光量子芯片调控与片外光场整形。类似思想还曾用于北大团队发展的路径与偏振交互的芯片间量子隐形传态系统。在本项工作中,研究团队针对片上OAM纠缠能力长期缺失的技术瓶颈,创新地拓展了光量子芯片调控与片外光场整形技术,首次实现了片上量子纠缠态向自由空间的高保真辐射与涡旋光量子纠缠的稳定制备。这一原创性技术方案不仅成功解决了OAM叠加态与纠缠态在集成光量子芯片体系中的束缚、传输与控制难题,同时避免了OAM纠缠产生过程中相位匹配的关键难题,而且兼具量子纠缠片上操控的灵活性与自由空间传输的鲁棒性。 研究团队展示国际上首个基于集成光量子芯片的涡旋光量子纠缠源(图1),并实现了任意双涡旋五维OAM纠缠态的片上制备与量子调控。该涡旋光纠缠芯片包括两个主要部分组成:可任意编程调控的五维路径纠缠量子线路,以及路径-OAM自由度相干转换与圆形衍射光栅。通过罗兰圆结构,团队实现了路径本征模式与梯度相位分布的映射,并利用圆形衍射光栅将光束整形为涡旋相位分布,从而实现了路径-OAM自由度的相干转换与自由空间发射。这一设计使得路径编码的叠加态和纠缠态能够高效且相干地转化为OAM编码的叠加态和纠缠态。 图1. 基于集成光量子芯片的涡旋光量子纠缠源的显微镜图(5毫米X10毫米) 研究团队首先对芯片上的路径-轨道角动量自由度转换器件进行了高精度表征,验证了其高保真度的自由度转换能力。通过离轴数字全息技术,团队成功重构了辐射光场的相位分布,并利用片上集成相位器对加工误差进行了补偿。实验结果显示,芯片出射光场的涡旋相位特性显著,串扰矩阵的平均经典保真度达到0.97(2)。为了验证芯片制备五维任意涡旋叠加态和纠缠态的性能,研究团队进而分别进行了经典和量子表征(图2和图3)。经典表征通过红外相机拍摄 OAM 和 OAM 叠加态的空间模式分布以及干涉图样,成功验证了芯片的可编程任意五维叠加涡旋态的制备。芯片调控的不同OAM态之间的切换响应时间为7微秒。量子表征通过量子态层析和纠缠见证测量,实验验证了五维真纠缠特性,证明片上涡旋光量子纠缠的产生与调控能力。 图2. OAM叠加态的经典表征调控。(a) OAM本征模式-高斯模式的共轴干涉图案;(b)不同相位角的OAM五维叠加态;(c) OAM动态调控 图3. 高维纠缠测量与验证。(a)重构的路径-路径纠缠态密度矩阵;(b)重构的路径-OAM纠缠态密度矩阵;(c)重构的OAM-OAM纠缠态密度矩阵;(d)-(e)五维纠缠见证测量的实验结果 本工作实现的量子纠缠涡旋光发射芯片,不仅具备小型化(5毫米X 10毫米)、高稳定性、可编程调控、即插即用的优势,还达到了微秒级的涡旋纠缠态操控,同时可进一步拓展纠缠维度与纠缠涡旋光数目。芯片上量子纠缠调控的灵活性与自由空间量子态传输的鲁棒性相结合,为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测量以及片上离子与原子操控等领域的应用开辟了全新的技术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迄今为止,在硅基集成光量子芯片体系中,研究人员已成功实现了完备的不同自由度量子纠缠光源库,包括路径纠缠、偏振纠缠、时间纠缠、频率纠缠、空间模式纠缠以及轨道角动量(OAM)模式纠缠。本项工作填补了片上OAM纠缠的空白,进一步完善了集成量子纠缠光源库的体系,也为未来多自由度光量子信息处理芯片的研究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撑。 表1: 基于集成光量子芯片的不同自由度量子纠缠态,包括路径纠缠、偏振纠缠、时间纠缠、频率模式纠缠、空间模式纠缠、轨道角动量模式纠缠(本项工作)
  • 《实现“量子霸权”,纠缠态制备是关键》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3-20
    • 5光量子比特纠缠、6光量子比特纠缠、8光量子比特纠缠、10光量子比特纠缠、18光量子比特纠缠……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团队不断刷新着光量子比特纠缠数目的世界纪录。 3月13日下午,潘建伟做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沙河校区,带来了题为“新量子革命:从量子物理基础检验到量子信息技术”的讲座。 潘建伟讲到,可以预期,以量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二次量子革命一定会带来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巨大进步,同时也给了我国一个从经典信息技术时代的跟随者、模仿者,转变为未来信息技术引领者的伟大机遇。 纠缠是量子科学极其重要的资源 今天我们使用的各种类型计算机,基本单元都是一个个集成化了的晶体管,每个晶体管用来表示0或者1的信息,通过各种逻辑运算,得到计算结果。 但芯片的集成密度总有物理极限,特别是处理一些特定的复杂问题,如大数分解,现有计算机处理起来的时间可能要以成百上千年为单位。 中国有个词叫“歧路亡羊”,岔路之中又有岔路的复杂迷宫中,很难找到目标。而量子计算,就好比玩一种神秘的迷宫游戏,它可以利用不多的量子比特,同时幻化出很多个分身,在很多很多的岔路上寻找目标,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任务。 “这样的能力,来源于量子叠加原理——量子比特同时处于0和1的叠加态。随着比特数的增加,计算能力将指数增加!”潘建伟团队刘乃乐研究员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对于经典计算机来说,两个比特在某一时刻只可能表示00,01,10,11四种可能性中的一种,而量子计算里,两个比特单位可以同时容纳4个值:00,01,10和11。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同时对2的N次方个值进行操纵,而这都得依仗量子纠缠才会实现。”刘乃乐解释说。 有人估计,当处于纠缠态的量子比特数目达到50左右,量子计算机就可以在某些特定任务上令任何一台经典计算机望尘莫及,即所谓的“量子霸权”。 除量子计算以外,对于量子科学的其他领域来说,纠缠都是极其重要的资源。比如,量子保密通信、量子隐形传态,就是借助了纠缠,才实现了量子态的传送。“有了对于纠缠粒子的操控,才能实现量子世界的神奇和瑰丽。” 刘乃乐说。 增加量子比特数,运用更多“自由度” “多个量子比特的相干操纵和纠缠态制备,是量子计算的最核心指标。”刘乃乐告诉记者,由于技术上的种种限制,无论采取哪种粒子体系,对纠缠粒子的控制和测量都没有想象的那般容易。对于光子体系来说,最大的困难来自于效率问题。当操纵多个光子,单位时间内同时产生多个光子的概率低得难以忍受。 如果操纵多个光子不现实,能不能在操纵比较少数目的光子的情况下,产生尽可能多的纠缠呢? 科学家想到了一个办法——利用光子的多个自由度。你向陌生人描述某人的时候,可以告诉他某人的身高、体重、肤色、年龄……这些不同维度的信息就是自由度。 “对于光子也是一样。光子的波长、偏振、轨道角动量、空间路径都是不同维度的信息,都可以用来编码量子比特。”刘乃乐说,将光子的其他自由度尽可能地利用起来,通过控制它们形成量子比特,并保持纠缠。 2015年,潘建伟团队实现了利用偏振和轨道角动量编码的单个光子的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多自由度的量子隐形传态这种从“1”到“2”的突破,让人们看到了新的希望。有了这次突破,相干操纵多个光子、多个自由度,实现所谓“超纠缠”的蓝图在科学家脑中渐渐清晰起来。 但是,3个自由度的超纠缠从技术上来说有很大的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是读取其中一个自由度编码信息的时候,不能破坏其他的自由度编码。 “我们选取了6个光子的偏振、轨道角动量、空间路径3个自由度来编码18个量子比特。即让6个光子的3个自由度形成了一种超纠缠态,可以编码18个量子比特。”刘乃乐说,最难的部分是对量子比特的测量和对纠缠的验证——得巧妙地构造实验,使得对某个光子的每个自由度的测量不影响其他未测的自由度。 “这当中比较难办的是轨道角动量测量。”刘乃乐说道,这次科学家想了一个非常巧妙的曲线战术,利用一系列光学器件,将轨道角动量信息转化成极化信息,进而进行测量,这样一来,就很容易读出结果了。 最终,对于每个携带3自由度的单个光子,可以读出八种可能的结果。实验数据表明,信噪比大约为4.4,保真度为0.708±0.016。“只要保真度超过0.5的阈值,就可以说实现了真正的多粒子纠缠,所以这次的保真度从统计学意义上明确给出了超纠缠证据。”刘乃乐说。 量子计算曙光初现 “量子计算机是真正意义上的并行计算机。”刘乃乐举例说,如果把经典计算机比成一种单一乐器,那么量子计算机就像一个交响乐团,一次运算可以处理多种不同状况。50个光子纠缠就能让量子计算机的计算能力超越天河二号。 “这次我们将3个自由度都利用起来,形成的18比特超纠缠效率,大约比单自由度18光子超纠缠状态高出13个数量级!”有了这次探索,科学家们更加有信心将不同自由度纠缠这一法宝进一步应用于大尺度、高效率的量子信息技术,用来探索前人从没有抵达过的量子秘境。 “量子比特纠缠的数目越大,可实现的量子计算的能力就越强。”刘乃乐表示,他们希望通过未来3年到5年努力,在量子计算方面能实现约50个纠缠量子比特的相干操纵,使其计算能力在某些特定问题的求解上,媲美或超越目前最好的经典超级计算机,实现“量子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