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造走向智造,开放的中国永不闭户》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7-10
  • 用短短40年的时间改变一个大国的落后面貌,中国靠的是什么?

    改革与开放。如果说前者是对自身内部运营机制的梳理与再造,那么后者则为中国贫弱干涸的经济基础,注入了混含着资本、技术、规范、意识等积极元素的活力之水。日益全面而深入的对外开放,不仅托升中国经济浮出水面,更驱动这艘巨轮,加速驶向全球化的无尽之海。

    时过境迁。如今40年过去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与角色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变。一个崛起的大国,是否还需要继续保持包容、谦和的对外态度,是否还需要维持与过往外国“老师”们的合作关系,是否需要主动关注、参与世界各国的发展,成为全世界都在等待答案的问题。

    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了题为《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的主旨演讲,从顺应历史潮流、增进人类福祉出发,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携手前行,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也回答了上述那个世界之问,即中国将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而在传统经济格局不断走向动荡的当下,世界各国的发展也日渐离不开中国。曾经“洋为中用”的开放模式,正逐步被平等、互补、互利的新态势所取代。重新摆正心态与位置的中外双方,也开始发现更多富于价值的契合之处。

    譬如,一些享誉全球的制造业百年品牌,逐渐开始与信息时代崛起的东方新秀,围绕制造业未来图景的实现走到了一起。德国西门子与阿里云近日的合作,就是典范之一。

    一个是“德国制造”的卓越代表,一个是中国新兴科技巨头,这份别具意味的握手背后,体现着德国为自身先进技术找寻广阔市场、巩固制造业强国地位的务实精神,也彰显了中国推动经济实现质变、迈向更高层面的坚定意愿。

    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立足之本。在过去40年,依靠数量与价格的优势,中国制造化身世界工厂。但今天,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席卷全球,市场消费需求也开始了快速升级,走向品质与效率,成为中国制造维系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的机遇,如何觅得?主动与世界科技潮流相融合。

    当前,由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主导的“数字技术+工业制造”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网络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为包括制造业在内的传统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创新空间。

    2016年和2017年,国务院先后发布“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都从国家层面明确了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重大意义,也成为中外技术合作的原则性指导思想之一。

    在各类新技术浪潮中,云计算正成为现代产业包括制造业创新的基础平台。

    云计算已成为像水、电、气及互联网一样的基础设施,全世界的城市、经济、社会,都将构筑在云计算上。中德名企的合作,焦点正在于此——西门子MindSphere工业物联网操作系统将部署在阿里云上,基于阿里云强大的基础设施服务,打造独具优势的工业物联网平台,推动中国工业制造业的数字化升级。

    这样的携手,既是企业层面的经济行为,也代表着两个国家对于世界发展未来走向的态度与共识。在封闭与敌意蔓延全球关系的当下,中国用实际行动做出了积极表率,为在山雨欲来中彷徨的世界,注入了一份安定与期待。

  • 原文来源: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18-07/10/content_688673.shtml
相关报告
  •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2-07
    • 科技创新持续快速发展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据新华社电 美国商业专利数据库(IFI Claims)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不到10年时间里,中国企业在美国获得专利数量已增至此前近10倍;特别是2017年较2016年增长28%,中国首次成为前五大美国专利获得国。 从“贴牌”到“品牌”,从“制造”到“创造”,从“跟跑”到部分领域实现“并跑”“领跑”,中国在科技创新发展一些方面与欧美间的差距正逐渐缩小。 像手帕一样可折叠的柔性屏,照照指尖就能“验血”的检测仪,只认“真人”的指纹芯片……越来越多“炫酷”全球的产品,其中包含诸多属于中国企业的自主专利。 据美国商业专利数据库统计,不含台湾地区的中国企业在美国获得专利数量正以令人瞩目的速度快速增长,仅2017年,新授权专利总量就高达11241项。这使中国首次进入拥有美国专利前五大国。华为、京东方和深圳华星光电三家中国企业进入拥有美国专利的前五十大企业。 “这说明中国企业的市场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大幅增强。”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委员徐佳宾说。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中国在美国申请专利的,不仅有资深企业,也有初创企业;从行业分布看,专利数最多的是数据处理和传感、半导体、无线传输等高科技领域,特别是3D打印、机器学习和无人机,近几年增长明显。 徐佳宾说:“美国专利申请要求非常严格,授予中国企业如此多的专利,本身就体现了对中国创新的充分肯定和尊重。” 事实上,中国企业不只是在美专利量上升。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专利申请量为5608件,同比增长16%。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不久前发布的报告称,“中国制造”在前沿领域创新持续加快,一大批成果填补了国际空白,并“重塑”全球价值链条和产业格局。 尽管中国主要创新指标进入世界前列,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大国”,但无论企业家还是专家学者,对面临的挑战都保持相当清醒和理性。 “我们的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还有较大差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方晋说。 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划分的35个技术领域中,中国维持10年以上的发明专利拥有量,仍在29个领域少于国外。 “专利数高,但不代表专利质量高,更不等于科技实力强。”好孩子集团研发高级副总裁涂祖宏认为,中国专利的质量总体不高,高科技领域的重大发明还比较少。 国家知识产权局新闻发言人胡文辉也坦言,中国部分领域专利布局尚存不足,高价值核心专利仍需大力培育。 专家普遍认为,中国应变“专利”为“动力”,大力培育高价值核心专利,并利用后发优势,缩小与领先者的差距。 徐佳宾则认为,未来的开放创新应该是双向的。中国应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违法打击力度,创造更公平的市场环境,提升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水平。
  •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还需从四方面发力》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7-12-25
    •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8年经济工作作出具体部署时提出,要支持创新和制造业升级。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吴琦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核心在于立足消费升级的需求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加快培育和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一方面,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提高政策的精准性和协调性,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营商环境,真正确立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从产业、财税、金融、科技等方面综合施策,推动制造业自主创新和提质增效。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会议对于制造业的发展还提出了更加细化的要求,即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 “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关键还是要加强科技创新。”吴琦认为,当前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的竞争,根本上说其实还是科技的竞争。整体来看,虽然当前我国科技创新方面还存在一些顽疾,但这也是我国今后要重点努力的方向:一是进一步加强基础前沿和高新技术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降低对外依赖度;二是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减轻经营成本负担,畅通投融资渠道,降低科技创新成本;三是促进科技成果的高水平大规模创造与有效转化应用,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 在吴琦看来,未来加速向中国创造靠近,还需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政策新体制。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设新型科技创新服务机制。二是社会新氛围。培育尊重知识、崇尚创造、追求卓越的科技创新文化和氛围,让更多创新者梦想成真。三是市场新环境。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四是商业新模式。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构建国际科技合作新模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杜雨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