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臭氧污染》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 APC
  • 发布时间:2018-11-08
  • 减少臭氧污染使呼吸变得更容易,臭氧分子(O3)对臭氧层以外的空气质量有害。EPA规定帮助国家减少室外空气中的臭氧水平。2018年9月14日-环保署对来自特拉华州和马里兰州地面臭氧污染的126份请愿书采取最后行动。臭氧可以对健康和环境“好”或“坏”,这取决于它在大气中的位置。平流层臭氧是“好”的,因为它保护生物免受紫外线辐射。本网站的主题是地面臭氧,它是“坏”的,因为它会引发各种健康问题,特别是儿童、老人和患有哮喘等肺部疾病的所有年龄段的人。了解更多关于地面臭氧。地面臭氧基础。“好”和“坏”臭氧是什么?地面臭氧是如何形成的?臭氧的有害影响是什么?正在采取什么措施减少臭氧污染?制定和审查标准。臭氧标准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开发和评审的?哪些科技信息支持评论?实施标准。一个地区如何达到(会议)或不达标(不符合)臭氧标准?臭氧标准是如何实施的?什么是空气质量实施计划,以及它们是如何发展的?你居住的空气质量。查看当前和预测的空气质量状况横跨美国。探索野火的当前位置。回顾世界各地空气质量监测器的数据。访问常见的空气污染物。颗粒物(PM)。一氧化碳(CO)。铅(Pb)。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参见所有标准污染物的信息。联系我们询问问题,提供反馈,或报告问题。

相关报告
  • 《今年以来全国臭氧污染明显加重怎么解决》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17-08-30
    • 新华网北京8月7日电(记者 曹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信息显示,2017年,全国臭氧超标率明显增加,峰值浓度出现明显抬升。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大气室高级工程师孟晓艳接受《环境与生活》杂志记者采访时说,从2013年以来,三大重点区域(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中,京津冀和长三角臭氧浓度有显著的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2017年上升最为显著;珠三角在2013年至2016年的前5个月的臭氧污染总体平稳,但2017年有大幅上升。今年前5个月,全国338城市臭氧日最大8小时浓度同比上升的主要是南方城市,但北方多个城市也出现臭氧浓度大幅上升现象。 孟晓艳说,从污染物浓度对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贡献量的影响来看,2017年1至5月京津冀的首要污染物第一是PM2.5,第二是臭氧;珠三角和长三角首要污染物第一都是臭氧。2013年至2017年前5个月全国臭氧超标城市数量明显增加,说明2017年臭氧污染比前几年有所提前,全国臭氧超标率明显增加,峰值浓度也出现明显抬升。 环保部上月发布的2017年上半年338城市空气质量数据也显示,6种主要污染物中,臭氧日最大8小时平均浓度指标上升幅度最大。 由北京大学统计科学中心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近日完成的第四份关于国内重点区域空气质量状况评估报告也指出,京津冀区域全年8小时臭氧浓度在2016年均超过70微克/立方米,其中夏季均超过107微克/立方米。8小时臭氧浓度在2017年春季又比2016年同期在三个区域均升高了7.5%以上。报告指出,“这说明在PM2.5相对较低的夏季,京津冀又开始面临臭氧污染的困局。” 但孟晓艳也认为,从污染物浓度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来看,虽然臭氧的贡献量在逐年上升,但PM2.5和PM10对综合指数的贡献仍然大于臭氧。 根据我国空气质量监测标准,臭氧1小时平均浓度超过200微克/立方米即为超标;当某日臭氧浓度的最大8小时平均值超过160微克/立方米,则确定当日出现臭氧污染。 目前的科学研究一般认为,我国城市臭氧污染的成因比较复杂。内因是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在空气中进行复杂的光化学反应形成,外因则是高温、强太阳辐射等气象条件。另外,区域传输也是污染形成的原因。通过臭氧的形成机制,可以推断出臭氧污染通常出现在天气晴朗的夏季城市。机动车排出的尾气中同时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是形成臭氧的绝佳条件。 臭氧污染怎么得到根本解决?北大研究团队建议,像管控PM2.5一样管控臭氧,对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主要污染区域设定臭氧改善的具体数值目标,以便采取有力措施及时遏制污染趋势、有效降低臭氧浓度。 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孝炎在近期的一次清洁空气论坛上指出,在当前污染源不可能下降很多的情况下,当务之急是总结这几年哪些气象条件下容易出现重污染过程,哪些重污染源在重污染气象条件经过的地区。如果正好在某一个气象点的路径上,能不能考虑搬迁?但企业搬迁要避免石油化工与钢铁连在一起。 孟晓艳说,“大气十条”要求控制臭氧生成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等的排放。我国对臭氧污染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出台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政策标准和大幅度削减氮氧化物排放等。但是近年来臭氧浓度趋高,说明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控制力度不匹配。挥发性有机物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未来还需加强。 针对个人防护,由于目前尚未找到对高浓度臭氧的有效防护办法,学术界对公众的提醒大多只能强调“少外出”。也有人认为,短时间的接触不会对人体产生永久损伤,在没有明显闻到异味的前提下,公众不必过于担心。 新闻背景:臭氧是怎样形成的? 新华网北京8月8日电(记者 曹滢)臭氧是一种淡蓝色、有刺激性的气体。在距离地面10至50千米高空的臭氧层中,可以吸收紫外光线,保护人体不受侵害;近地面的高浓度臭氧会对生物产生危害,损害人的呼吸道和粘膜。 根据我国空气质量监测标准,臭氧1小时平均浓度超过200微克/立方米即为超标;当某日臭氧浓度的最大8小时平均值超过160微克/立方米,则确定当日出现臭氧污染。 目前科学研究一般认为,我国城市臭氧污染的成因比较复杂。内因是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在空气中进行复杂的光化学反应形成,外因则是高温、强太阳辐射等气象条件。另外,区域传输也是污染形成的原因。 通过臭氧的形成机制,可以推断出臭氧污染通常出现在天气晴朗的夏季城市。机动车排出的尾气中同时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是形成臭氧的绝佳条件。而现实监测情况也反映,在夏秋季节气象条件下,臭氧影响会比较显著,到了晚秋和冬季,阳光强度已不利于臭氧生成。当气象条件不利时,高浓度的一次污染物快速转化为PM2.5,甚至出现重污染。 历史资料显示,人们第一次认识臭氧污染是在1943年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中。当时大量烟雾笼罩了洛杉矶市中心,人们感到双眼刺痛、喉咙像被刮擦过。由于正值二战期间,人们以为是日军用化学武器袭击。但是直到1952年,加州理工学院的化学家才研究揭示出,真正的原因是炼油厂和机动车排放的碳氢化合物与燃烧过程排放的氮氧化物在阳光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了高浓度的臭氧。 在我国,上世纪80年代兰州西固出现了臭氧浓度高值,这是我国首次开展臭氧调查研究。当时兰州机动车保有量很低,主要来源于石化企业和发电厂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在高原紫外线的作用下,产生大量臭氧。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从2008年起组织天津、上海、重庆、广东省、广州、深圳、南京、苏州、宁波等9个城市或地区,开展了臭氧试点监测工作。2013年起,我国已有338个城市的1436个城市评价点开展臭氧监测,另外还有16个背景站、96个区域站相继开展臭氧监测。
  • 《研究称城市臭氧污染与死亡风险增加相关》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2-21
    • 伦敦大学卫生和热带医学院对全球数百个城市的调查发现,人们日常暴露在城市地面臭氧污染中与死亡风险增加有关。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 来自该学院及多个科研机构的国际团队采集了1985年至2015年间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406个城市的4500多万例死亡案例相关数据,并分析了这些城市的污染状况及死亡风险间的关系后发现,城市地面臭氧水平平均每上升10微克/立方米,总体死亡风险就会增加0.18%。也就是说,如果这些城市执行了更严格的空气排放标准,每年可减少6000多人死亡。 空气中的臭氧浓度过高时会加剧哮喘和心脏病等健康问题。世界卫生组织的空气质量准则建议将臭氧的控制标准设定为8小时平均值不超过每立方米100微克。但最近多个研究显示,世界上80%的城市人口所处环境中的臭氧含量超过了这个水平。 报告作者之一、该学院的生物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教授安东尼奥·加斯帕里尼说,即便在遵守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的国家,地面臭氧也是死亡人数增加的潜在原因之一,这项研究凸显了严格管制各类排放以及全球努力降低臭氧污染的重要性。 但团队也表示,这项研究是基于观察性分析,因此无法直接确立因果关系,研究结果的准确性也受到一些因素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