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全球天然林碳潜力综合评估》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3-11-15
  • 本文内容转载自“ 科学论文导读”微信公众号。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__GH5nFfmC8kCKbSF5yDJw

    2023年11月13日,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Nature发表题为Integrated global assessment of the natural forest carbon potential的文章。

    森林是一个重要的陆地碳汇,但土地利用和气候的人为变化大大减少了这一系统的规模。用于量化全球森林碳损失的遥感估算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我们缺乏全面的地面来源评估来对这些估算进行基准测试。

    该研究结合了几种地面和卫星衍生的方法来评估农业和城市土地以外的全球森林碳潜力的规模。尽管存在区域差异,但这些预测在全球范围内表现出显着的一致性,地面来源的估计数和卫星来源的估计数之间只有12% 差异。目前,全球森林碳储量明显低于自然潜力,在人类足迹低的地区,总赤字为226 ?Gt (模型范围 ? = ? 151-363 ?Gt)。这种潜力的大部分 (61% 139 °c) 是在现有森林的地区,在这些地区,生态系统保护可以使森林恢复成熟。潜在的剩余39% (87 °c) 位于森林已被砍伐或分散的地区。尽管森林不能替代减排,但该研究的结果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保护,恢复和可持续管理各种森林为实现全球气候和生物多样性目标做出了宝贵贡献。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6723-z#auth-Lidong-Mo-Aff1
相关报告
  • 《深挖海洋碳汇潜力》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2-09
    • 随着“双碳”目标持续推进,海洋的碳汇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目前,国际认可、可交易的海洋碳汇生态系统是红树林、滨海盐沼和海草床,我国同时拥有这3种碳汇资源。按全球平均值估算,我国三大海洋生态系统的年碳汇量为126.88万吨至307.74万吨二氧化碳。《中国蓝碳蓝皮书2024》提出,我国拥有大量的潜在储备海洋碳汇资源,海洋碳汇能力呈增长趋势,预计将以平均每年约2%的速度增长,到2035年将增长至41.2亿吨,吸收量比2022年增长20%,这表明我国海洋碳汇发展潜力巨大且增汇潜力巨大。 我国沿海地区开始探索海洋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方式,在产品交易、蓝碳基金、质押贷款等方面进行有益尝试。如2021年6月,广东湛江完成我国首个蓝碳交易项目(红树林),达成5880吨的碳减排量转让协议;同年7月,兴业银行厦门分行与厦门产权交易中心合作设立全国首个蓝碳基金;今年7月,黄河入海口首笔海洋生态修复碳汇在宁波完成交易。 但海洋碳汇的生态价值远未得到充分体现。同时,由于海洋资源流动性、开放性和立体性等特征,海洋碳汇产品的价值实现仍然存在核算难、交易难和变现难的现实约束。因此,亟需明确海洋碳汇产品的计量标准、确权登记、交易规则等,最大限度挖掘海洋生态系统的碳汇增汇潜力,促进人海和谐共生,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赢。 党的二十届三中审议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这为海洋碳汇产品的价值实现提供了战略指引和发展动力。结合海洋碳汇产品的公共性、外溢性,建立健全海洋碳汇产品价值实现应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做好调查监测工作,摸清家底。通过各类技术手段,对海洋生态系统及其碳汇产品开展基础信息的调查和动态监测,摸清楚各类碳汇分布空间、数量、质量等底数,建立各地区海洋碳汇产品的目录清单。 推广应用行业标准,便于海洋碳汇产品计量。自然资源部于2022年批准发布《海洋碳汇核算方法》,系统规范了海洋碳汇核算工作的流程、内容、方法及技术等要求,构建起适用于我国海洋碳汇核算的方法学体系。沿海各省份应结合本地区海洋碳汇生态系统的区位特征、自然特征,有针对性、分类别开展海洋碳汇核算技术和方法学的研究与制定,量化本地区海洋碳汇产品数量、质量。 规范海洋碳汇产品市场交易。探索建立海洋碳汇交易平台,搭建市场组织架构,明确交易市场要素,建立包括价格形成、供给标准与风险防范等在内的市场运行机制和政策保障机制等。 完善海洋生态修护补偿制度。综合运用财政、税收等措施,引导更多企业和社会公众参与滨海盐沼、海草床等生态系统修复活动。 海洋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监管—技术核定—中介服务—产品供求—行业监管”多元主体参与协同完成。要建立健全海洋碳汇交易的金融财税政策、专项配套基金,稳定改善海洋生态系统,实现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赢。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山东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导杨林)
  • 《Nature:全球碳封存潜力可能在2200年耗尽》

    • 来源专题:岩土力学与工程信息资源网
    • 编译者:李娜娜
    • 发布时间:2025-09-22
    • 碳地质封存是减缓化石燃料排放和持久移除大气中CO2的关键策略,对实现《巴黎协定》目标至关重要。然而,由奥地利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科学家领衔、联合国际团队开展的最新研究表明,其实际潜力远低于此前预期。地球在岩石构造中封存碳排放能力的实际上限预计为1.46万亿吨,这不仅挑战了传统上认为地质储存潜力“几乎无限”的假设,更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碳封存作为有限代际资源的认知。 研究人员首先通过绘制沉积盆地分布图来评估全球地质封存总量。这些由砂石、泥浆等物质历经数百万年堆积形成的地下岩层,既是化石燃料矿藏的聚集地,也是潜在的碳封存场所。研究团队从四个维度评估了这些盆地的封存适宜性:CO2回渗大气的风险、封存过程中诱发地震的可能性、对地下水资源的污染威胁、是否邻近人口密集区或保护区。那些因埋藏过浅难以可靠封存、位置过深,或位于海床深处导致封存成本过高风险过大的区域均被排除在外。研究指出,若按当前变暖减缓情景,这一储量可能在2200年被用尽,提示各国需重新评估碳封存在减排战略中的定位。该研究同时明确,地质碳封存技术最多可逆转未来0.7°C的全球变暖,凸显其在气候治理中的关键作用。 研究团队还警示道,清除碳可能不会像排放碳导致变暖那样等量减缓升温,且即便全球温度回落,气候系统也未必能恢复如初。尽管碳封存仍是气候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应将其视为任何稀缺资源一样对待。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1]。 [1] A Prudent Planetary Limit for Geologic Carbon Stor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