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形子拓扑序和量子纠错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2-14
  •  量子物态的研究是量子多体物理学的基石,并推动着现代技术的进步。当前,随着量子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量子物态的研究也有了新的潜在应用,例如,为量子计算机的设计提供有效的纠错容错方案。基于拓扑序(topological

    order)理论的拓扑编码(topological

    codes),由于高容错阈值和线性缩放的量子比特资源等特性,已成为实现容错量子计算的最佳选择之一。拓扑编码使用多粒子系统的集体拓扑态作为有效的逻辑量子比特,从而可以免疫局部错误的影响。  


      然而,标准的拓扑编码仍有缺陷:在现实的三维空间(或者其低维子空间)中,可能不存在非绝对零温的拓扑序,因此,不断地人为纠错操作仍是必须的,以对抗持续的热噪音以及其他不断积累的误差。这一缺陷是能自由移动的点状拓扑激发导致的。理想的存储器应有无限长的记忆时间,通过保持低温和本身动力学便可自行进行纠错,将错误率维持在容错范围之内。在探索如何实现量子自行纠错(quantum

    self-correction)的理论尝试中,科学家构造出一些简单而奇异三维模型。这类模型被称为分形子(fracton)模型。它们具有一类不可自由移动的点状激发,这一特征激发被称为分形子(fracton)。尽管尚不能完全实现自行纠错,但分形子模型揭示了一类非传统意义的新奇拓扑序——分形子拓扑序,提供了超出拓扑计算标准范式的替代方案。虽初步有一些解码器和实验平台的设计方案,但分形子编码的较多基本特性尚未被探索。  

      近日,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宋昊与合作者,首次探究了分形子模型作为量子纠错码的理论容错极限。该工作将寻找分形子编码容错极限的问题转化为求解自旋统计模型相变温度的统计物理问题。所需求解的自旋统计模型具有子系统对称性(subsystem

    symmetry)和随机的多体相互作用,是一类新颖的统计力学模型。研究表明,通过并行回火蒙特卡罗方法进行数值模拟,可以得到自旋统计模型的相图,进而获得相应的分形子编码容错极限。以最简单的分形子模型——X-cube模型为例,研究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并与已知的常规三维拓扑编码进行比较,发现了分形子编码拥有更好的容错性,揭示了分形子拓扑序作为量子存储平台的潜力。  

      相关研究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德国慕尼黑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美国哈佛大学、西班牙马德里大学的科研人员参与研究。  


  • 原文来源:https://www.cas.cn/syky/202212/t20221231_4859466.shtml
相关报告
  • 《半导体所等在拓扑激子绝缘体相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8-01-19
    • 上世纪60年代,诺贝尔奖获得者Mott提出激子绝缘相,Mott提出考虑库仑屏蔽效应,在半金属体系中电子-空穴配对而形成激子,可能会导致体系失稳,从而在半金属费米面处打开能隙,形成激子绝缘体状态。但迄今为止,实验上观测激子绝缘体相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激子绝缘体相存在及其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确凿证据并不充分,主要是由于激子的寿命较短,带来观测上的困难。   InAs/GaSb半导体量子阱系统是重要的红外探测器体系,其能带结构独特,本征情况下会自发形成空间分离的二维电子气和空穴气。由于其电子、空穴的空间分离,激子寿命变长,为研究激子绝缘体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InAs/GaSb半导体量子阱中,通过调节InAs和GaSb层厚,可使GaSb层的价带顶高于InAs层的导带底,体系中可以自发地形成局域于InAs层的电子气和局域于GaSb层的空穴气,两者在实空间分离。美国斯坦福大学张首晟研究组的理论工作证明,InAs/GaSb量子阱的基态是二维量子自旋霍尔绝缘体;美国莱斯大学/北京大学杜瑞瑞实验组在该系统中观察到拓扑边缘态的输运,并发现边缘态输运即使在强磁场下仍能保持。   如果考虑电子-空穴间的库仑作用,即当激子束缚能大于体系的杂化能隙时,理论上猜想该体系基态形成如Mott预言的激子绝缘体相甚至拓扑激子绝缘相。美国莱斯大学/北京大学杜瑞瑞实验组、美国莱斯大学大学Kono实验组和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常凯理论组,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研究InAs/GaSb量子阱中的激子绝缘相。研究员常凯、副研究员娄文凯构造了平行磁场下激子的多带量子多体理论模型,研究激子绝缘相的基态及其独特的色散,发现激子的基态是处于有限动量处的暗激子。在低温且低电子-空穴对密度情形下,体系打开类似BCS超导体中的能隙。通过研究激子的色散关系,提出利用太赫兹透射谱来验证激子绝缘体的存在,指出太赫兹透射谱表现为两个吸收峰,理论计算预言的吸收峰位与实验一致,为激子绝缘相光学观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 《研究人员证明了量子纠缠和拓扑有着密切的联系》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4-01-10
    • 研究人员首次展示了在不改变量子纠缠粒子对固有特性的情况下操纵它们的新方法。该团队由南非金山大学物理学院结构光实验室的Andrew Forbes 教授领导的研究人员与中国湖州大学(之前来自金山大学)的弦理论家 Robert de Mello Koch 组成。结构光实验室的硕士生、第一作者Pedro Ornelas解释道:“我们通过纠缠两个相同的光子并定制它们共享的波函数,以使它们的拓扑或结构只有在将光子视为一个统一实体时才变得明显,这是一个里程碑的实验”。这种光子之间的联系是通过量子纠缠建立的,通常被称为“幽灵般的超距作用”,即使两个粒子相距很远,也能影响彼此的测量结果。该研究结果已经发表在《Nature Photonics》期刊上。 纠缠的斯格明子拓扑的概念示意图,每个光子都对新出现的仅存在于两个光子的组合实体之中的拓扑结构做出贡献 在这项工作中,拓扑的作用及其保持属性的能力可以比作如何将咖啡杯重塑为甜甜圈的形状,尽管在转变过程中外观和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一个孔(一种拓扑特征)仍然保持不变。这样,两个对象在拓扑上是等价的。Forbes解释道:“我们的光子之间的纠缠是可塑的,就像陶工手中的粘土一样,但在成型过程中,一些特征被保留下来”。这里研究的拓扑性质,称为斯格明子拓扑,最初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 Tony Skyrme 探索作为显示粒子状特征的场配置。在这种情况下,拓扑是指场的全局属性,类似于一块织物(波函数),无论其被推动的方向如何,其纹理(拓扑)都保持不变。这些概念已在现代磁性材料、液晶,甚至使用经典激光束的光学类似物中得以实现。在凝聚态物理领域,斯格明子因其稳定性和抗噪性而受到高度重视,从而在高密度数据存储设备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步。Forbes说:“我们渴望看到量子纠缠的斯格明子产生类似的变革性影响。”之前的研究将这些斯格明子描述为局限于一个单一的位置。Ornelas 说:“我们的工作呈现了一种范式转变:传统上被认为存在于单一局域配置中的拓扑现在是非局域的或在空间分离的实体之间共享的”。在扩展这个概念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利用拓扑作为一个框架来分类或区分纠缠态。共同作者Isaac Nape博士表示,他们设想“这种新的视角可以作为纠缠态的标签系统,类似于字母表”。 Nape 说:“就像球体、甜甜圈和手铐可以通过它们包含的孔的数量来区分,我们的量子 斯格明子也可以通过它们的拓扑方面以同样的方式来区分”。该团队希望这可能成为一种强大的工具,为使用拓扑作为量子信息处理的字母表的新的基于纠缠的量子通信协议铺平道路。由于研究人员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发保持纠缠态的技术,因此文章中报告的发现至关重要。即使纠缠衰减,拓扑仍保持完整,这一事实表明即使在传统编码协议失败的纠缠最小的情况下,也可能存在一种利用纠缠的新编码机制。Forbes表示:“我们将把研究工作的重点放在定义这些新协议和扩大拓扑非局域量子态的范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