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家人工智能标准化研究机构落地北京亦庄》

  • 来源专题:科技标准
  • 编译者: 孙红军
  • 发布时间:2024-09-29
  • 8月25日,国内首家人工智能标准化研究机构——北京人工智能标准化研究院揭牌成立,落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也称北京亦庄)。北京亦庄推动北京人工智能标准化研究院落地建设,旨在依托人工智能城市级工程实验平台,服务企业智能化转型、打造行业标准化生态、赋能产业全球化引领,为世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贡献“北京力量”,输出“中国方案”。

    据了解,北京人工智能标准化研究院将围绕人工智能前沿关键技术、行业场景应用、风险防范治理等领域开展全链条标准化研究。聚焦基础支撑和关键技术,开展包括算力、算法、数据等方面的标准研究;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带来的潜在社会治理风险、伦理、准入等内容开展标准研究,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聚焦标杆应用场景建设,针对“人工智能+”行动中遇到的共性问题,持续推动人工智能产品服务和行业应用标准产出。特别是在机器人产业领域,充分发挥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作用,建设开放共享、协同创新的技术攻关体系,持续迭代推出标志性创新产品,加强顶层设计,解决各类创新主体共性问题,推动具身智能产业标准制定。后续将进一步以机器人、自动驾驶等重点场景为样本,辐射带动人工智能在更多垂直行业的标准产出。

    据介绍,在服务产业发展、助力企业成长方面,北京人工智能标准化研究院积极发挥标准化水平与产业创新之间的互促作用,明确了多项赋能企业发展的服务。比如,面向产业链企业提供集数据资源、算法模型、检测、关键标准、行业解决方案等一站式的人工智能互联互通标准与评测平台;指导企业参与国际、国家、行业、团体等各层面人工智能标准研制,助力申报国家、市级人工智能标杆项目;打造一套标杆示范项目的评选规则,指导企业开展人工智能探索实践等。

  • 原文来源: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2408/25/t20240825_39116286.shtml
相关报告
  • 《国内首家人工智能标准化研究机构落地北京亦庄》

    • 来源专题:人工智能
    • 编译者:高楠
    • 发布时间:2024-08-28
    •  8月25日,在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人工智能赋能未来产业与组织发展论坛上,国内首家人工智能标准化研究机构——北京人工智能标准化研究院揭牌成立,落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北京人工智能标准化研究院将围绕人工智能前沿关键技术、行业场景应用、风险防范治理等领域开展全链条标准化研究;聚焦基础支撑和关键技术,开展包括算力、算法、数据等方面的标准研究。同时,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带来的潜在社会治理风险、伦理、准入等内容开展标准研究,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北京人工智能标准化研究院还将聚焦标杆应用场景建设,针对“人工智能+”行动中遇到的共性问题,持续推动人工智能产品服务和行业应用标准产出。       特别是在机器人产业领域,北京人工智能标准化研究院将充分发挥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作用,建设开放共享、协同创新的技术攻关体系,解决各类创新主体共性问题,推动具身智能产业标准制定。后续将进一步以机器人、自动驾驶等重点场景为样本,辐射带动人工智能在更多垂直行业的标准产出。       在服务产业发展、助力企业成长方面,北京人工智能标准化研究院将发挥标准化水平与产业创新之间的互促作用,明确了多项赋能企业发展的服务。比如,面向产业链企业提供集数据资源、算法模型、检测、关键标准、行业解决方案等一站式的人工智能互联互通标准与评测平台;指导企业参与国际、国家、行业、团体等各层面人工智能标准研制,助力申报国家、市级人工智能标杆项目等。
  • 《四部门发文建设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

    • 来源专题:人工智能
    • 编译者:高楠
    • 发布时间:2024-07-08
    • 7月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以下简称《指南》)。     《指南》提出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加快赋能新型工业化,以抢抓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先机为目标,完善人工智能标准工作顶层设计,强化全产业链标准工作协同,统筹推进标准的研究、制定、实施和国际化,为推动我国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到2026年,标准与产业科技创新的联动水平持续提升,新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50项以上,引领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加快形成。开展标准宣贯和实施推广的企业超过1000家,标准服务企业创新发展的成效更加凸显。参与制定国际标准20项以上,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全球化发展。     《指南》明确了人工智能标准体系结构、人工智能标准体系框架两个建设思路,及基础共性标准、基础支撑标准、关键技术标准、智能产品与服务标准、赋能新型工业化标准、行业应用标准、安全/治理标准等七个重点方向。 其中,基础共性标准主要包括人工智能术语、参考架构、测试评估、管理、可持续等标准。基础支撑标准主要包括基础数据服务、智能芯片、智能传感器、计算设备、算力中心、系统软件、开发框架、软硬件协同等标准。关键技术标准主要包括机器学习、知识图谱、大模型、自然语言处理、智能语音、计算机视觉、生物特征识别、人机混合增强智能、智能体、群体智能、跨媒体智能、具身智能等标准。智能产品与服务标准主要包括智能机器人、智能运载工具、智能移动终端、数字人、智能服务等标准。     赋能新型工业化标准主要包括研发设计、中试验证、生产制造、营销服务、运营管理等制造业全流程智能化标准,以及重点行业智能升级标准。行业应用标准方面,将开展智慧城市、科学智算、智慧农业、智慧能源、智慧环保、智慧金融、智慧物流、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文旅等领域标准研究。安全/治理标准主要包括人工智能领域的安全、治理等标准。在构建人才队伍方面,《指南》鼓励标准化研究机构培养和引进标准化高端人才,加强面向标准化从业人员的专题培训;鼓励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将标准化人才纳入职业能力评价和激励范围,构建标准化人才梯队。